东台真丝地毯织造技艺可追溯至汉唐时期,以桑蚕丝线、柞蚕丝线为原料,通过传统的打结方法编织而成。真丝地毯织造技艺繁复,需要经过绘图、染线、挂经、编织、平剪、挽穗等数十道工序,每件成品从设计到完工需要8-10个月的时间。
东台烙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始见于西汉末年,又称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里下河龙舞是东台市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舞龙的"龙"用竹篾扎成,外围绘有鳞甲的绸布,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龙的色彩常为白、青、黑、赤、黄等。
富安狮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流行于华南、南洋以及海外。富安地处南北方的交汇点,狮舞既有南狮的威猛,又有北狮的灵活,被称为"南狮北舞"。
东台渔鼓道情始于明末清初的道情戏,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是一人独唱或数人合唱的中国民间传统曲艺。2020年,渔鼓道情入选第五批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弶港排斧,在日常渔业生产过程中,渔民们为了给新造渔船壮船胆,祈福海龙王保佑出海安全,从而取得渔满舱的好收成,同时结合木工师傅的造船、修船的实践,逐步形成步调一致的排斧造船技艺模式。
安丰麦秆画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2018年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台彩绘葫芦是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以有"葫芦王"美誉的民间艺术家王东元先生为代表,他所创作的百态葫芦、脸谱葫芦,是彩绘葫芦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打莲湘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溱东镇是水乡莲湘的发源地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2018年,打莲湘入选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堰木雕工艺精湛,以单面镂空雕刻为主,品种繁多,在构图及人物、动物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可称之为国粹中的经典。2013年,时堰木雕工艺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台市许河杂技距今已逾120年的历史,源于盐城杂技"建湖十八团"的支脉,后许河人开创的"杂技姚家班子"与建湖杂技嫡系传人"杂技王倚班子"合作和发展后得名"许河杂技"。
溱湖刻纸是流传于东台市溱东镇近600多年历史的一种民间美术工艺雕刻,其色彩艳丽、堂皇。多采用多色逗景,略加彩绘,深色托工制作而成。
弶港渔民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吆喝、呐喊为主要特征,鼓舞精神。秋天,海面泛着波光,一声声渔民号子铿锵有力、回荡开来。
东台发绣亦称“墨绣”,是用妙龄少女的秀发绣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流布于苏北东台市,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传统美术类拓展项目。
时堰庙会,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八日举办,是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性民俗文化的展示舞台。时堰庙会包括民俗表演、舞龙舞狮、文艺汇演以及游街等,精彩纷呈,让人们大饱眼福。
安丰民间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人物传说如《王心斋的故事》、《郑板桥吃狗肉的故事》、《月江活佛的故事》等;地名传说如《星月桥下的手印》、《白龙池的由来》等等
弶港海边故事,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包括古迹、地名的传说故事,如《弶港地名的由来》《五大沙州的传说》;鱼类、贝壳的传说故事,如《海蜇和听事虾儿》《黄鱼穿金袍》;民俗风情的传说故事,如《十二生肖在渔船上的应用》。
富安民间故事,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与富安盐业发展息息相关。《九龙港的传说》《虎阜的由来》《金豆开花龙头抬头》《布谷声声催收割》等等...
董永传说—盐城东台,国家级项目编号Ⅰ-9,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汉代从真实故事演化成带有孝文化内涵的民间传说,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孝感、江苏东台、山西万荣、河南武陟等地区。
盐都学富莲子颗粒饱满均匀,莲肉乳白,生食清甜,煮食易烂,清香味美,素以低脂肪、高蛋白而闻名,含有多种营养保健成分。
大纵湖鲫鱼富含含蛋白质,钙、磷、铁等无机成分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
楼王鲫鱼为当地特色水产。楼王鲫鱼品种以异育银鲫为主,该鱼具有良好的杂种优势,增产效果明显,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离水存活时间长,可在低温、无水条件下中短途运输活鱼。
尚庄是远近闻名的番茄之乡,大棚番茄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尚庄番茄个大匀称、口感圆滑、酸甜适度,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北龙港青虾”是盐都名特优水产品的代表,产于盐都区楼王镇北龙港街道。借助于北龙港的湿地生态环境,所出产的青虾保持了野生青虾的优良性状,虾体晶莹剔透,体色略显青蓝,棕绿色斑纹明显,平均体长7厘米以上,最大个体可达13厘米,富含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硫胺素和肌酸酐等。
盐都郭猛大米颗粒饱满均匀,晶莹剔透,香醇绵甜,营养丰富,口感饱满丰盈。拥有“食、香、味”俱佳的特点,成为备受欢迎的大米品种。
龙冈茌梨因产于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而得名。属白梨系统的一个优良品种。果皮薄,果点褐色,连片成锈。果肉白色,石细胞少,细脆。汁液极多,味甜酸,较浓,品质极上。龙冈茌梨还具有止咳润肺,治哮喘等效用。在冬天,很多小贩都会推着自行车卖自制的止咳梨。茌梨性质带寒,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须隔水蒸过,或者放汤,或与药材清炖。
盐都草莓为盐城市地理标志商标。草莓是盐都的特色富民产业,主栽品种有红颜、宁玉、香蜜、章姬等。盐都区已经建成高架草莓连片大棚30万平方米,年产值近10亿元,品牌价值达7.1亿元。
大纵湖大闸蟹,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纵湖出产的大闸蟹个体硕大,壳青肚白,其以源清流洁、草食丰茂的湿地作为养殖水源,蟹肉丰腴、蟹黄似金、蟹膏软糯,可谓“蟹中翘楚”。
大纵湖小龙虾是盐都的一种水产,成体长约5.6~11.9厘米,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肉也相对较多,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
江苏省盐阜的藕粉丸子以藕粉做外皮,其馅心很精美,是将腌渍过的糖板油丁,加光桃酥、金桔饼、核桃仁、花生仁等多种果料混合制成,多为煮熟食用。
盐城风鹅(腊香鹅)是盐城地区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盐城风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皮薄肉嫩、腊香可口之特点。
大纵湖醉蟹是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镇传统名菜,属于江苏菜。蟹个大黄多。洗净后,配以盐城曲酒、米酒、淮盐、花椒等原料醉制。该品具有外观似活、肉质细嫩、味醇浓郁、醉气惹人、佐酒品鲜、营养丰富、不需烹调、携带方便八大特色,为宴席、旅游、馈赠的佳品。
大冈脆饼是江苏盐城特产,已有100多年历史,与伍佑糖麻花齐名于淮、扬各地。配料用面粉、油、糖和少量桔皮。饼为正方形略长,呈嫩黄色,饼面敷有芝麻。味香、甜、酥、脆。存放两个月不致变质。便于携带保管。干吃香酥爽口,不觉干燥;水泡易于消化,是旅游、馈赠佳品。
伍佑糖麻花是江苏盐城伍佑镇特色传统名特产,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以香、甜、酥、脆著称,是居家馈赠佳品。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
葛武嫩姜片已有百年历史,嫩姜片具备鲜甜脆嫩、美味可口,健胃和中的特色。该食品老少皆宜,是四时必备之佳品,是居家节日、寿宴面点冷盘之上乘好菜,是馈赠亲友之礼品。
何氏笛子采用苦竹、紫竹、红木为原材料,音准极好、外表装潢美观、音色极佳,目前供专业团体和专业老师、学生使用和外国友人及笛友珍藏。
水泥雕塑是在远古石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能工巧匠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明创造,使这一手工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升华,成了人们装饰生活、美化环境、供人们艺术欣赏、同时激励人们不断上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龙冈面塑,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作为民间曲艺艺术门类之一的盐城方言快板,其群众性基础非常广泛,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盐城方言快板表演由演员手持响板,自行打板表演。一人为“单口”,两人为“对口”,三个人或三人以上为“群口”。段落之间即过门,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青狮舞以其狮毛青色而得名。青狮狮头夸张,狮身长而扁,属岭南派狮舞风格。青狮舞来自民间,舞姿乡土味浓厚,可在地上、桌上、椅子上、凳子上做动作,有跑圆场、板凳倒立、麻雀跳、乌鸦展翅、金鸡啄米、窜桌跳、托举、抱月、打呼、舔毛、蹿步跳等20多个表演套路。
江淮口哨,是指用口的作用通过双唇、舌头和气流,就能发出“箫”一样的声音。 其方法是:双唇合拢,中间留一空,借助于人的唇、舌的作用使气流通过而发出声音。
里下河渔民婚俗礼仪以其腹地“锅底洼”的北龙港街道和大纵湖镇为代表,两地在远古时代就是水多、河多、芦荡多,广泛的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给渔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花担舞是流传在苏北一带,以盐城及周边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区为代表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最早是由女角挑花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表现人们丰收喜悦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
盐都跑旱马具有地方特色,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风采。盐都跑旱马是民间舞蹈艺术大花园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在大家共同培育下,将会更加鲜艳夺目。
北龙港剪纸,已有几百余年的历史,受扬州剪纸的影响,具备南方中部剪纸的特点,即:小巧玲珑,柔美工整。人们在劳动之余,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撕等手法,塑创出各种形象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及节日、喜庆等活动的点缀。
“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距今已有一百余年,是地方民间的一个特色文化,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
打莲湘,又叫“莲湘”,“莲湘舞”;也叫“金钱棍”,有的地方叫“霸王鞭”。莲湘道具是长约1米的竹竿,两头局部镂空,装上铜钱,系上彩绸或稍加装饰。莲湘易于为群众接受,深受群众喜爱。
义丰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史书就有记载,属中华龙舞布龙系列,她是流传于盐城一代的典型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盐城一带龙舞尤以盐都义丰龙舞为尖端代表而闻名。
盐城老虎鞋是江苏盐城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一种童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老虎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老虎鞋在制作上不刻意追求形似,但求神似,达到形神兼备之功效,婴幼儿虎鞋,虎头富有生机,小巧玲珑,十分精美。
沈拱山传说,流行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民间文学,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沈拱山的故事流传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成熟于清朝末年。
盐城八大碗指的是“烩土膘、大鸡抱小鸡、红烧糯米圆、卜烧淡菜、涨蛋糕、芋头虾米羹、红烧肉、红烧刀子鱼”等地道的八道宴席菜品。
麦酒制作技艺在以柏氏为主的代代传承下,至清末民初,伍佑、便仓一带散居着大麦酒酿制酒坊20余家,其中,柏氏家族拥有酒坊7间,年产量约2000余公斤。后因战火蔓延,粮食紧张,伍佑、便仓一带的麦酒坊几乎关门。曾酿制30余缸大麦酒前往新四军驻扎某部犒军,一时传为佳话。
在伍佑当地,醉螺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合成昌伍佑醉螺。伍佑醉螺明清年代就有制作,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伍佑醉螺选用有黄海滩涂“软黄金”之称的泥螺腌制而成。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
“齐老太花样鞋”是家族传承的手工制鞋,主要流传苏北里下河地区。自清同治年间传承至今已经五代,一百五十多年,代表性传承人齐红芬,现年九十多岁。
盐城钱氏木雕技艺主要讲究刀功,雕刻出来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刘氏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盐城枯枝牡丹的历史文化传说,730多年的枯枝牡丹源远流长,它始于宋末元初,一路时历朝代更换,唐代用火灸烤成枯枝,民国战火摧残,沧桑轮回,盛而不衰,如今根繁叶茂,国色天香,蕴含无数栽花护花人的艰辛,代表着历史人文得已尊重和传承,也代表着牡丹文化的得到保护和发展。
相传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夏季,苏北里下河一带发大水,平地水深丈余,漫过屋顶,淹死人畜无数,倒塌房屋若干,到处哀声四起,十室九空。盐城施家坝董事施维贤目睹此状,发奋治水。当地以南有一段殷家圩,圩内居民由于有圩堤保护,损失较小,施维贤决心仿效造圩。
马荡野生甲鱼,俗称“老鳖”,是当地水产出口产品中的畅销品之一,其优秀品质在国际市场上亦有口皆碑。阜宁甲鱼入菜,蛋白质丰富,胶质感饱满,肉质劲道细腻,鲜香之味远远便能闻到,入口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