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天齐棍继承了天齐棍的精髓,讲究勇猛速快,刚柔并济。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大劈大挂、抡扫挑砸等动作的运用,同时强调身棍合一、棍随身转、眼随棍走的境界。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玉川钱鞭子又名敬德鞭,是景泰县寺滩乡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于老爷山附近的玉川、疃庄等村。
靖远糁饭:将米和面混在一起做成的食品。是靖远人发明创造的传统家常饭。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浆水面是渭源城乡皆宜的家常饮食之一,因其制作简便、酸辣可口、开胃消腻、清凉解暑而深受人们喜欢。
陇西民歌主要包括“花儿”“山歌儿”“麦歌儿”“夯歌”“小调”及“秧歌小调”等,它源自陇中旱塬,是由当地民众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民族民间歌曲,曲调种类繁多、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感人、内容富有生活情趣、形式富有地域特色。
靖远河漏面,又称饸饹面,是靖远地区的一种特色面食。以其筋道爽滑、口感独特的特点而著称。同时,其搭配的臊子(浇头)也多种多样,如羊肉、猪肉等,为面条增添了丰富的味道和层次感。
渭源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是西北地区具有很大规模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供应基地。渭源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原种田5万亩,一级种田35万亩,年产脱毒瓶苗6.7亿株、原原种8亿粒(占全国四分之一)、种薯110万吨。
临洮搅团是甘肃临洮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美食价值。临洮搅团可理解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它以洋芋(马铃薯)或粗粮为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粉、扁豆粉、豌豆粉等杂粮面粉,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美食。
岷县干炒大豆具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久不变质、利于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岷县干炒大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文冠果作为国家林业局推广的木本油料植物,种仁含油量高,具有生长周期快,耐寒、耐旱、耐盐碱、防沙固沙等特点,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景泰枸杞,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其粒大、糖质足、肉厚、籽少、味甜的特点著称,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类胡萝卜素含量很高,具有养肝、滋肾、润肺、补虚益精、清热明目、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靖远枸杞是靖远名优果类产品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据清代康熙四十八年《靖远卫志》记载:“枸杞拱把成树,五月结实,红干可食”。自古就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靖远县靖安、东升等一些乡村田间地头和山坡上现在还生长着大量野生枸杞。
冬果梨,当地俗称大果子,属白梨种,原产黄河流域,是靖远县果类产品中的名优品牌。冬果梨果肉呈水白色,细脆多汁,味道甜酸适度可口,宜于储藏。
糁饭是将米和面混在一起做成的面食,是平川人的传统家常饭。糁饭自古以来就是当地的主要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平川地区,搅团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美食。吃搅团面是有讲究的,取粘紧团圆吉祥之意,荞面搅团为佳。
羊羔肉是甘肃特产,平川为重要产地之一,其独特的滩羊品种与生长环境,平川人独创的烹饪调制方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达到滋补身心、强健体魄的奇特功效,令人百吃不厌,平川羊羔肉美食因此名扬天下。
法泉寺庙会是一个在甘肃省靖远县法泉寺景区内举办的盛大活动,该庙会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和美食等多种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法泉寺庙会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日前后举行。
岷县葱花油圈儿是岷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当地人喜爱。酥圈圈烤成出锅时,色泽金黄晶亮,酥软香甜, 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岷县民间流行的陶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陶艺制作工艺以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岷县张家坪村的建筑陶艺加工技艺由来已久,现在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在从事砖瓦的烧制,而一部分人家制作的建筑构件如陶狮子、陶鸽子,则格外引人注目,在岷县城乡的瓦房建筑中,几乎都能看到房脊上摆放着张家坪村烧制的陶狮子、陶鸽子。
岷县牛羊肉尕面片以其面片劲道、汤醇肉香、佐料丰富而著称。面片薄而透明,入口柔滑;牛羊肉臊子鲜嫩多汁,与多种调料完美融合,香气扑鼻;再搭配上香菜、小青菜等配菜,红青相间,色香味俱佳。
蓝莓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水果,其市场售价较高,种植蓝莓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景泰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水果,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新开发的漳县足浴盐富含千年井矿盐晶粒,添加多种植物精华,蕴含天然植物酵素,清火去燥,软化角质,使足部皮肤光滑细腻,保湿滋润,同时能有效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祛除脚臭脚汗,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会宁太平鼓是会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与太平鼓这一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密切相关。太平鼓,又称“单鼓”“羊皮鼓”“迎年鼓”,是中国北方各地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平川酥甜枣,也被称为“银枣2号”,是平川区水泉镇培育的唯一酥枣品种。果大皮薄、肉质细脆、口味酸甜、整齐度高,汁液多、口感佳、品质优。
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立冬后成熟,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较厚,果肉硬,味道酸涩。
靖远民歌是甘肃省靖远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洮河之中多瑰宝,神奇的洮河绿石,不但可以制砚,而且还制各种器皿。如酒杯、茶壶、小水缸等。
景泰串收番茄作为景泰县的特色农产品,景泰串收番茄果实饱满、色泽鲜艳。果实口感脆甜多汁,番茄味浓郁纯正,让人回味无穷。
202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57万亩,预计产量达到104万吨、总产值达到10.98亿元
渭源县清源渭河禹王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禹王庙供奉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他因治理黄河、疏导洪水、划定九州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和华夏国家文明初祖。在渭源县,禹王庙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民众祭祀祈福、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渭源皮影戏民间也称其“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渭源皮影造型丰富精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腔的风格与韵律吸收了周边民间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精华,溢彩纷呈,流派众多。
岷县黑裘皮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岷县黑裘皮羊全身被毛呈黑色或黑紫色,背腰平直,四肢端正,体质结实,羊皮色泽光亮,羊肉光泽润滑、细嫩多汁。
岷县攒盘是岷县传统宴席中的一道重要菜品,尤其是在鸡肘席中,攒盘是鸡肘席的首道菜,不但形式感强,美观好看,色香味俱佳,而且是充分展示厨师厨艺的一道特色菜。
靖远狮舞,又名“打狮子”,是甘肃省靖远县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舞蹈形式。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六是“打狮子”表演的活跃期,狮舞艺人们走村串乡,挨道拜岁贺喜。
靖远县的旱船舞,也称跑旱船或玩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靖远的旱船分为单人旱船和双人旱船,表演时以双人旱船为主。
平川人对臊子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它是当地人民逢年过节,结婚嫁娶,孩子满月,盖房上梁等喜庆事上招待贵客的面食。
临洮傩舞是甘肃省临洮县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临洮傩舞源于羌人的原始狩猎活动中的“面具狩猎法”,凝聚了先人无穷的智慧与勇气。
临洮瑰花酥糖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传统名点,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其酥、甜、香、脆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漳县臊子面是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地区的一道著名传统面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景泰树皮笔画是一种民间美术,起源于景泰县芦阳镇芳草村。树皮笔画以树皮为笔作画,绘画风格自然朴实、恬静素雅、清新悦目,具有独特的魅力。
哈思梨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
平川酒枣是平川区的一种特色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平川的大部分农村,农户都有种植枣树、腌制酒枣的悠久历史。他们腌出的酒枣,色泽光亮、香甜可口。
临洮皮影戏其演出在明代早期兴起,至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范围。在临洮地区,皮影戏演出明代早期兴起,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坝桃子是景泰县的特产水果,主要种植于漫水滩乡东坝村。产出的桃子皮薄肉厚、甜度高、品质好,备受消费者青睐。
会宁荞麦,作为甘肃省会宁县的一种特色农产品,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会宁荞麦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蛋白质含量丰富,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氨基酸的比例合理,接近于鸡蛋蛋白的组成。此外,会宁荞麦还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如镁、钾、铜、铁等,其含量是大米和小麦面粉的2-3倍。
靖远县高跷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临洮脊兽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而且也融会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反映和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美称。岷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当归主产地之一。境内分布中药材资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享有“中国当归之乡”之美誉。
蚕豆是甘肃省漳县的一大特色农产品,漳县蚕豆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漳县蚕豆品种以传统品种马牙蚕豆、羊眼豆和临蚕系列品种为主。
靖远羊皮筏常用羊皮做成。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
靖远炕围画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是民间室内装饰画,亦称“炕围画”。靖远炕围画是具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的室内装饰画,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树皮笔画扎根于民间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李氏后辈继承和发扬树皮笔的妙用,经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皮笔画技艺,流传至今。
酿皮是临洮人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
滚灯俗称滚花灯,是景泰县红水镇有名的民间舞蹈。 据史料记载,长城一线设烽火台传递军情,昼夜分别用狼烟和灯火进行通讯。后来讯号灯流传到民间,便逐渐演绎成今天的滚灯舞蹈,曾广泛流传到了景泰周边的永登、武威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靖远小川石雕文化艺术综合价值极高,因为其特殊性,有相当部分为群雕。而且被雕刻或设计者赋予了灵魂。它反映了社会生活,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