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川长面是白银一带居民最喜食的面食之一,它以喷香可口、味道鲜美著称,流传于白银区黄河两岸。水川长面用料讲究、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制品形状长如丝,细而均匀,煮熟后不易断裂,加之配入独特的调料,品而食味鲜美,食而百吃不厌,故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
定西马铃薯,甘肃省定西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定西种植马铃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安定区、渭源县建成全市马铃薯生产原原种16.51亿粒。
陇西道情作为陇中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道教唱经的传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陇西道情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
会宁地毯,作为中国地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会宁地毯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而且其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景泰打铁花是流传于景泰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古代的原始“烟花”,也是最为醒目和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她源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明朝洪武年间发祥于黄河上游的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的太平鼓,属于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方地区称正月初五为“五穷”,又名“五穷鼓”。
景泰手工炒拉条以其柔软光滑、韧而不断的面条,搭配丰富的配菜和调味料,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景泰手工炒拉条的口感柔软光滑且韧而不断,面条筋道有嚼劲。
平川区枣芽茶是当地的一种特色茶饮,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功效。每到立夏是红枣萌芽的时节,芽期只有7天左右的时间,此时的芽鲜娇嫩,凝天地之精华,营养价值丰富。当地一直有“一芽顶百岁”的说法,枣芽的价值比叶、仁和果还要高,但最难采摘的也是芽。
平川全驴宴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种特色餐饮。平川全驴宴巧妙利用驴的不同部位搭配各类食材,制作出多种美味菜肴。这些菜肴包括驴蹄筋、驴皮、驴肉、驴肠、驴肚、驴心、驴肝、驴鞭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陇中小曲是甘肃安定地区,特别是陇中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颂唱和劳动号子,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目前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甜醅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为地产莜麦。通渭甜醅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具有消食、解暑、清热等功效。
麻腐角儿是陇西县的美食,它的主料自然是麻腐。麻腐角儿口感香而不呛,酥而爽口,有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滑肌、滑肠之功效。
腊羊肉,是陇西传统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红亮美观,膘白如玉而不腻,肌红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长,是馈赠佳宾的理想食品。
临洮拉扎节是流行于甘肃省临洮县南部及相邻的渭源、康乐一带的重要节日,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拉扎节源于当地先民对“五谷神”的崇敬和感恩。从农历7月10日开始到“10日1送寒衣”或半月后结束,历时两三个月。节日期间要进行祭神、尝五谷等活动。是当地群众为酬谢山神而进行的一次“狂欢”,也是当地民俗中“最长的祭神节日”。
会宁甘草是指在中国甘肃省会宁县种植的甘草,它是豆科甘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甘草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等功效。
洮河鱼以金片鱼、双唇嘴鱼最出名,其膘肥肉嫩,少刺质鲜,含有充足的蛋白质,滋味美妙,鲜香嫩滑。
临洮花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临洮县的“花儿”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
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也称为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宗教节日,后来融入了当地的特色。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不仅包含了浴佛、斋会、放生、结缘、求子、拜药王等部分,还因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是佛祖显示降生之日,所以百姓都赶在这一天布施、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
莲峰山庙会作为渭源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祈福纳祥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
嘉峪关烤羊腿是该地的一道代表性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鲜美的口感吸引了无数游客和食客。嘉峪关烤羊腿在烤制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成为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黄河战鼓是甘肃省的民间舞蹈,有500多年以上的历史。在白银区四龙镇李台村及靖远县平堡乡各村流传较为广泛。
会宁高跷是会宁民间盛行的一种祖辈相传的群众性技艺表演形式,是会宁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会宁县城、杨崖集镇陇西川等地。
平川荞麦煎饼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平川荞面煎饼以其软和筋道的口感著称,常搭配葱香、醋与辣子等调料食用,味道独特且令人回味无穷。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系万里长城之起点,丝绸之路之关隘。九眼泉、定城砖、火烧滩、晾经台、手印石、击石燕鸣等是在嘉峪关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宽广、影响较大的传说故事。
白银甜醅是甘肃白银地区的一种地道甜品小吃。甜醅子制作完成后,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带有浓郁的酒香。
通渭草编技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传统技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渭草编艺术,根据用途可分为玩具类、用具类、衣着类、家具类、建筑及室内装饰和麦杆贴画等。
会宁党参是指在中国甘肃省会宁县种植的党参,它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党参在中医药中被用作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药材。它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渭源五月骡马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围绕骡马等牲畜的交流与交易展开。
羊羔肉是会宁的特产, 选取的是30-45斤左右的会宁羔羊,会宁羊羔肉肌肉纤维细,嫩度高,熟肉率高,汁液丰富,辅以10多种中药材为佐料,通过爆炒、红烧、黄焖、干炸、烧烤、清炖、清蒸等工艺进行加工的会宁羊羔肉, 具有温中补气、健胃益肾之功效。
景泰砂锅的生产地是景泰县芦阳镇西关村。因地处明代构筑的小芦塘城堡的西侧,故名西关。西关的高岭土储藏量丰富,品味高、粘度好兼之周围又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村边的溪水四季常流,具备了良好的建窰条件,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砂锅制作技艺。
渭源黄芪作为甘肃省渭源县的一种重要中药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2022年,渭源县种植面积达到将近9万亩,产量将近3.9万吨。
平川区枸杞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该品种果色鲜艳、个大、肉厚、质优,具有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平川枸杞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族、铁、锌、钙等多种营养成分。
会宁民歌是会宁人民在世代生存和抗争中充满才情与机智的创作,语言明快朴素,诙谐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会宁民歌种类较多,有会宁山歌、社火小曲、蜡花小调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民间传说和生产劳动的场景记述,还有民俗、传统伦理道德和世俗人情的描绘。
定城砖是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雄关”,其建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定城砖则是这一传奇中的点睛之笔。
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民间的皮影戏音乐,皮影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含义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个个堪称艺术精品。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亦称“灯影子”。
岷县人崇拜水神,俗祀18位湫神,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据考证十八路湫神形成时间为明代早期,很大程度上是藏羌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杂糅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
在嘉峪关庙会中,以五月十三日的关帝庙庙会最为隆重、热闹。在关城戏台上唱大戏,少则3天,多则10天,有一年连续唱了一个月。
靖远羊羔肉作为一道名菜流行于甘肃、青海等地,制作过程辅以10多种中药材为佐料,加入特质的黄色粗粉条,失水率低,系水力强,熟肉率高,汁液丰富,通过爆炒、红烧、黄焖、干炸、烧烤、清炖、清蒸等工艺进行加工,味道美妙,营养丰富。
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苦荞麦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会宁唢呐曲是会宁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
漳县紫斑牡丹,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特产,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结实的单瓣或半重瓣品种为油用牡丹品种,它开花量大,花香,可作园林观赏树种,也是优质的蜜源植物。油用牡丹种子籽粒含油含率一般在25%~28%,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用牡丹油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软化血管等保健功效。
会宁作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杂粮食品种类多样,其中传承最为悠久的食谱之一便是会宁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历逾百年,辈辈相传。
黄焖羊肉作为嘉峪关地区的特色美食,嘉峪关黄焖羊肉以其口味香酥、肥而不腻、色泽红亮、汤汁浓郁而著称。“黄焖羊肉”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御膳菜肴。
嘉峪关红焖羊肉是当地一道极具特色的美食,嘉峪关红焖羊肉火锅汤浓色重,酥烂不膻,肥而不腻,汤红不辣,原汁原味,纯香不膻。
定西宽粉是甘肃省定西市的传统名优特产,定西宽粉是以食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和浆、成型、熟化、冷却、冷冻、解冻、干燥、包装等多重工艺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以“辣、滑、劲、透、香、爽”享誉市场,色香味俱全,捞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劲道光滑。
岷县蜂蜜,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蜂蜜以中蜂所产蜂蜜为特色,以道地中药材为蜜源,除具备一般蜂蜜的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清热解火外,还有中草药的相关功效,具有酶值高、波美度高、羟甲基糠醛含量低的特点。
平川马蹄子,作为平川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广受喜爱。马蹄子因其外观形状而得名,是一种选用精面粉做成的花卷类蒸馍食品。
紫斑牡丹酒是青稞和花蕊制曲、高粱和花瓣窖卧酒醅、鲜花蒸酿萃取原浆的工艺较为复杂的花酿酒。主要分布在临洮县洮阳、玉井、衙下、新添等集镇。原料为小麦、高粱、青稞、花瓣、花蕊。
岷县点心,先前的岷县人把它叫做“酥食”,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岷县点心风味独特,酥软可口,油而不腻,是人们节假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岷县蕨麻猪,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蕨麻猪又称岷州藏香猪,经烹调加工的肉,细嫩多汁、味道鲜美、口感好,无腥味、膘厚适中、食而不腻。猪肉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等)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
陇西黄芪,甘肃省陇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陇西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和日常保健。陇西黄芪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3.3万吨、总产值3.3亿元。
远刺绣是甘肃省靖远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靖远刺绣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白银曲子戏,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传统戏剧,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银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
神社火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表演者装扮成各种神,着古代服装,画各种脸谱,利用各种道具,“迎喜神”、“玩社火”,祈福颂德,驱邪扬善。
小黄湾石板烧锅盔是平川当地的一道特色面点,采用红砂岩石做烧板,麦草做燃料,农家面粉烧制而成,外焦里嫩,麦香浓郁,让您感受到小时候的味道。
靖远莜麦炒面历史悠久,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莜麦炒面是用莜麦、麻子、糖萝卜粉做成的用于日常生活食用的食品。香甜,抗霉,防虫,便于携带。是农家、商旅用于抗饥饿的最佳食品。
靖远籽瓜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瓜种,是靖远的一大特产。靖远籽瓜,是西瓜种里的一个变种,瓜形与西瓜相似,但比西瓜小,单瓜平均重量2~3公斤,表面光滑,色浅绿,套有深绿色条纹。瓜肉色黄白,较甜,含籽量多,籽大。
岷县麦索儿是岷县地区独有的一种时令小吃,其制作和食用方式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临洮热凉面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面食,尤其在洮河流域的临洮城等地极为流行,也是古城狄道的一种特色名小吃。临洮热凉面吃起来面条柔韧爽口,滑嫩可口,酸咸辣齐具,味中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