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荞麦煎饼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平川荞面煎饼以其软和筋道的口感著称,常搭配葱香、醋与辣子等调料食用,味道独特且令人回味无穷。
平川马蹄子,作为平川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广受喜爱。马蹄子因其外观形状而得名,是一种选用精面粉做成的花卷类蒸馍食品。
陇西黄芪,甘肃省陇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陇西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和日常保健。陇西黄芪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3.3万吨、总产值3.3亿元。
岷县点心,先前的岷县人把它叫做“酥食”,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岷县点心风味独特,酥软可口,油而不腻,是人们节假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平川区枸杞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该品种果色鲜艳、个大、肉厚、质优,具有显著的市场竞争优势。平川枸杞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族、铁、锌、钙等多种营养成分。
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民间的皮影戏音乐,皮影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含义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个个堪称艺术精品。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亦称“灯影子”。
黄焖羊肉作为嘉峪关地区的特色美食,嘉峪关黄焖羊肉以其口味香酥、肥而不腻、色泽红亮、汤汁浓郁而著称。“黄焖羊肉”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御膳菜肴。
水川长面是白银一带居民最喜食的面食之一,它以喷香可口、味道鲜美著称,流传于白银区黄河两岸。水川长面用料讲究、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制品形状长如丝,细而均匀,煮熟后不易断裂,加之配入独特的调料,品而食味鲜美,食而百吃不厌,故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艺术——宣卷(又叫念卷)的底本,是从佛教俗讲发展来的。嘉峪宝卷内容多为抑恶扬善,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
在嘉峪关庙会中,以五月十三日的关帝庙庙会最为隆重、热闹。在关城戏台上唱大戏,少则3天,多则10天,有一年连续唱了一个月。
平川区枣芽茶是当地的一种特色茶饮,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功效。每到立夏是红枣萌芽的时节,芽期只有7天左右的时间,此时的芽鲜娇嫩,凝天地之精华,营养价值丰富。当地一直有“一芽顶百岁”的说法,枣芽的价值比叶、仁和果还要高,但最难采摘的也是芽。
白银曲子戏,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传统戏剧,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银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
景泰五佛大碗鱼是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五佛乡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景泰大碗鱼的主要食材是黄河大鲤鱼,这种鱼生长在黄河中,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
靖远民间文学种类较多,分布广泛,每个乡镇都有流传。故事传说主要以当地地名的传说和因果报应类型为主,谜语、谚语主要和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相关,对研究会宁地方史志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雪山驼掌,又名丝路驼掌,是甘肃省嘉峪关市的传统佳肴,色、香、味、形俱佳。色泽分明,造型美观,口味咸鲜微辣。主要原料驼掌、鸡腿、猪蹄、火腿、鸡蛋、冬菇等,按烹制而成的。
会宁高跷是会宁民间盛行的一种祖辈相传的群众性技艺表演形式,是会宁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会宁县城、杨崖集镇陇西川等地。
景泰臊子面作为西北地区的传统面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广受喜爱。景泰臊子面以其汤多面少、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筋韧爽口的特色而著称。
嘉峪关烤羊腿是该地的一道代表性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鲜美的口感吸引了无数游客和食客。嘉峪关烤羊腿在烤制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成为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定城砖是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雄关”,其建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定城砖则是这一传奇中的点睛之笔。
嘉峪关地蹦子又叫“老社火”、“跑打场”。是流行在嘉峪关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
嘉峪关野麻湾西瓜,甘肃省嘉峪关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种植的西瓜外型美观、瓤色鲜红、口感松软甘甜,沙润清爽;糖分含量高、皮薄质脆、品质优良;单瓜重量均匀、耐储运;商品率佳、产量高。
五竹寺庙会依仗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美丽景色,以及距316国道近便的有利条件,每年的山会庙会都很热闹,这里的夫妻树和万松大观,是人们竞相留影畅抒胸臆的美好去处。
莲峰山庙会作为渭源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祈福纳祥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
陇西云阳板是甘肃省陇西县的团体舞蹈艺术,因其道具由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所持法宝“云阳板”演变而来而得名。云阳板舞原来是当地庙会期间“朝山会”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以柔美矫健、干脆飒爽的风采闻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民群众在节庆期间,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祝福吉祥如意良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临洮拉扎节是流行于甘肃省临洮县南部及相邻的渭源、康乐一带的重要节日,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拉扎节源于当地先民对“五谷神”的崇敬和感恩。从农历7月10日开始到“10日1送寒衣”或半月后结束,历时两三个月。节日期间要进行祭神、尝五谷等活动。是当地群众为酬谢山神而进行的一次“狂欢”,也是当地民俗中“最长的祭神节日”。
白银市会宁县是甘肃省马铃薯产区,会宁粉条主要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加工成圆、扁两类,麻辣烫点餐时以“细的、韭叶、大宽、混合”作为选项。
驼绒画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由甘肃嘉峪关艺术家们创造,带有西部风情的画种。它的内容有花鸟,山水,动物,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嘉峪关红焖羊肉是当地一道极具特色的美食,嘉峪关红焖羊肉火锅汤浓色重,酥烂不膻,肥而不腻,汤红不辣,原汁原味,纯香不膻。
岷县人崇拜水神,俗祀18位湫神,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据考证十八路湫神形成时间为明代早期,很大程度上是藏羌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杂糅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
龙湾苹果,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龙湾苹果果实甜而脆,水分多、质细汁多,皮薄果核小,口感佳,品质优,耐贮运。其不仅口感鲜美,还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固形物,以及儿童生长不可或缺的钙、铁、锌、硒等元素,可谓是老少皆宜。
孙氏鞭杆较棍棒来说,更为灵巧灵活,携带方便,老少皆宜,既能做平时行走的拐杖,又能做表演武术套路的器械,其技法既能采纳棍棒的劈、扫、架、挑,又能吸收枪的戳、扎、崩、搅,所以鞭杆的武术技法有它独特的综合性和多功能的特点。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烧壳子是嘉峪关的一道特色面点,是将面做成烧锅大小,盖上烧锅盖,埋在烧好的羊粪火中,四面加温,直到烤到黄亮,味香而脆。烧壳子是当地农村别具风味的一种传统面食,它吃起来香脆可口,回味无穷。
嘉峪关烤肉作为嘉峪关市的代表性美食,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在嘉峪关还流传一句话——“除了羊毛不能烤,其余身上都是宝”,因此,嘉峪关烤肉在吃法上不仅有烤羊排、烤羊腿,还有烤羊肚、烤羊蹄、烤羊皮等。
“渭源烂皮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北小吃,尤其在甘肃渭源地区颇受欢迎,它又被形象地称为“烫面油饼子”。其外皮金黄焦脆,薄如蝉翼,入口脆爽,一嚼还会有轻微的咯吱声;“烂皮袄”还具有“油而不腻,软糯酥香”的特点。
陇西麦扇儿是甘肃省陇西县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尤其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新麦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并享用这一美食。它形如扇子或娃娃,造型可爱,色彩鲜艳。口感上,麦扇儿酥脆可口,香味扑鼻,既有新麦的清香,又有调料的醇香,让人回味无穷。
会宁刺绣是会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会宁刺绣艺术是会宁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也称为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宗教节日,后来融入了当地的特色。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不仅包含了浴佛、斋会、放生、结缘、求子、拜药王等部分,还因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是佛祖显示降生之日,所以百姓都赶在这一天布施、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
景泰土窑烤馍是甘肃省景泰县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人们喜爱。景泰地区特有的“和尚头”小麦为土窑烤馍提供了最优质的食材,这种小麦曾在明清时期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享有较高的声誉。
白银甜醅是甘肃白银地区的一种地道甜品小吃。甜醅子制作完成后,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带有浓郁的酒香。
景泰沙漠洋芋产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景泰县。沙漠洋芋以其独特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小黄湾石板烧锅盔是平川当地的一道特色面点,采用红砂岩石做烧板,麦草做燃料,农家面粉烧制而成,外焦里嫩,麦香浓郁,让您感受到小时候的味道。
靖远的荷包一般都由针线绣织而成。诸如钱袋、扇袋、镜袋或香包之类,一个小小荷包,寄托了绵绵无尽的情意,它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既是女儿的秘密,也是富有代表意义的人类共同的感情。
岷县洮砚,即洮河绿石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等特点享誉海内外,成为文房四宝中的翘楚,馈赠亲友的珍品,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嘉峪关油爆驼峰是一道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方风味的甘肃传统名肴。油爆驼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安隆年间,约1500多年前。油爆驼峰的主要食材是驼峰,这是骆驼背部的脂肪组织,富含营养且口感独特。
临洮花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临洮县的“花儿”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
姜粉鱼,当地人也称之为粉鱼儿,姜粉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岷县县城大南门一带就有人开始经营这道美食。至今,在小南门、洪家桥、西郊药材商场、钟楼口一带仍有众多家庭设点出售,成为当地一道不可或缺的传统小吃。
一窝丝,又叫金丝饼、盘香饼,是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地方传统面点,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点。
渭源五月骡马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围绕骡马等牲畜的交流与交易展开。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优味美,皮薄瓤沙,甘甜爽口,含糖量高。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河南等地。
通渭苦养茶是一种纯天然饮品,通过膜分离技术萃取苦荞麦中的天然有机营养元素芦丁(黄铜)、叶绿素等,经生物技术加工生产而成一种固态营养保健品。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具传统、受欢迎的艺术样式。
渭源当归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一大特产,渭源县当归种植历史悠久,渭源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当归更是其拳头产品。
靖远跳鼓,俗称“跳鼓子”或“条鼓子”“英雄鼓”,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在盛大的集会上,但凡跳鼓一亮相,那宏大的阵势和震耳欲聋的鼓声便会立刻吸引大量的观众,久而久之,习练者增多,“跳鼓”正式落户靖远。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神社火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表演者装扮成各种神,着古代服装,画各种脸谱,利用各种道具,“迎喜神”、“玩社火”,祈福颂德,驱邪扬善。
景泰特产小辣椒,作为甘肃省景泰县的知名农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在市场上享有盛誉。景泰特产小辣椒以其色泽鲜亮、辣味浓郁、香味持久而著称。
渭源县会川本庙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活动。本庙庙会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但近年来庙会期的时日延续不断增加,由三天延至五天,甚至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