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紫花苜蓿是指在中国甘肃省会宁县种植的紫花苜蓿,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优质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是牧草中常见的种植品种。
漳县沙棘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漳县沙棘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和总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景泰砂锅的生产地是景泰县芦阳镇西关村。因地处明代构筑的小芦塘城堡的西侧,故名西关。西关的高岭土储藏量丰富,品味高、粘度好兼之周围又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村边的溪水四季常流,具备了良好的建窰条件,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砂锅制作技艺。
通渭草编技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传统技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渭草编艺术,根据用途可分为玩具类、用具类、衣着类、家具类、建筑及室内装饰和麦杆贴画等。
紫斑牡丹酒是青稞和花蕊制曲、高粱和花瓣窖卧酒醅、鲜花蒸酿萃取原浆的工艺较为复杂的花酿酒。主要分布在临洮县洮阳、玉井、衙下、新添等集镇。原料为小麦、高粱、青稞、花瓣、花蕊。
通渭麦麸醋制作以麦麸为原料,以大曲酿造为主,一般要经过制曲、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前后需六七个月才能酿造出来。这种醋具有“色、香、味、醇、浓”五大特色,深爱消费者的欢迎。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蓝莓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水果,其市场售价较高,种植蓝莓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景泰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水果,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平川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在造型上,平川陶瓷千姿百态,既有盘、碗、罐、瓶、坛、盆等传统器形,又有动物、玩具、饰件等创新造型。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罐罐茶是通渭县传统传承并广为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通渭罐罐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逾千年。丝绸之路从天水进入通渭,使得通渭成为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从而促进了罐罐茶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
东湾驴肉,精选高寒山区,用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饲料,精心喂养多年的毛驴驴肉,配以数十种天然调味香料,延承百年古老工艺。卤熟后的东湾驴肉,表面为粽红色,肉质纹丝紧密,干而不硬,润而不软,红润鲜亮,味道鲜美,咸淡适口,细细咀嚼,余味回长。
靖远莜麦炒面历史悠久,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莜麦炒面是用莜麦、麻子、糖萝卜粉做成的用于日常生活食用的食品。香甜,抗霉,防虫,便于携带。是农家、商旅用于抗饥饿的最佳食品。
冬果梨,当地俗称大果子,属白梨种,原产黄河流域,是靖远县果类产品中的名优品牌。冬果梨果肉呈水白色,细脆多汁,味道甜酸适度可口,宜于储藏。
岷县麦索儿是岷县地区独有的一种时令小吃,其制作和食用方式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草滩寺位于甘肃省渭源县祁家庙镇,据传其建寺历史久远,草滩寺庙会始于2004年,一年一届,已先后承办了多届,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和物资交流的盛会,是藏传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融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洋芋搅团是渭源县乃至西北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深受当地人喜爱。口感质嫩、爽滑、筋道、味长,入口绵软劲道、弹性十足、香满唇齿,吃一碗还想再吃一碗让食客们欲罢不能。
会宁皮影戏历史悠久,明清时便盛行,因其韵味独特,内涵丰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太白山庙会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靖远县的旱船舞,也称跑旱船或玩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靖远的旱船分为单人旱船和双人旱船,表演时以双人旱船为主。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苦荞麦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定西牛肉面是甘肃定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定西风味牛肉面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为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
会宁作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杂粮食品种类多样,其中传承最为悠久的食谱之一便是会宁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历逾百年,辈辈相传。
漳县紫斑牡丹,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特产,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结实的单瓣或半重瓣品种为油用牡丹品种,它开花量大,花香,可作园林观赏树种,也是优质的蜜源植物。油用牡丹种子籽粒含油含率一般在25%~28%,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用牡丹油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软化血管等保健功效。
漳县暖锅子是甘肃省漳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常用铜制或铁制的锅子制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倒入高汤,盖上盖子,用炭火慢慢炖煮。
景泰枸杞,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其粒大、糖质足、肉厚、籽少、味甜的特点著称,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类胡萝卜素含量很高,具有养肝、滋肾、润肺、补虚益精、清热明目、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景泰酸烂肉是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当地制作的酸烂肉口感鲜美、肉质鲜嫩、酸辣适中深受食客好评。
靖远羊羔肉作为一道名菜流行于甘肃、青海等地,制作过程辅以10多种中药材为佐料,加入特质的黄色粗粉条,失水率低,系水力强,熟肉率高,汁液丰富,通过爆炒、红烧、黄焖、干炸、烧烤、清炖、清蒸等工艺进行加工,味道美妙,营养丰富。
翠柳山羊肉,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翠柳山羊肉肉质细嫩,无膻腥味,脂肪分布均匀,含脂率低,胆固醇含量低,属低脂型肉品。其口感鲜美,尤以45日龄的羊羔肉和2岁左右的羯羊肉口味最佳。
法泉寺庙会是一个在甘肃省靖远县法泉寺景区内举办的盛大活动,该庙会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和美食等多种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法泉寺庙会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日前后举行。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钙、磷、铁和环磷酸腺苷等营养成分。
《貂蝉传说》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人们运用方言土语,讲述着自己理想中的貂蝉,主要为表达其爱憎和乡土情结。
临洮大丽花,甘肃省临洮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色彩绚丽,有红、黄、白、粉、黑、紫、复色等七大色系。
金钟镇花儿会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个活动是为了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临近花儿会开始,各地商贩云集,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现场热闹非凡。
靖远的黄河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辐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据《靖远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朝,2000年重新修缮。
靖远大芦“纸马滚灯”,也叫“灯曲子”,源于明朝。为了活跃农民的娱乐,宋云山就以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为题材,自编自导了以男耕女织、历史人物故事、农耕文化的秧歌曲艺。
李氏天齐棍继承了天齐棍的精髓,讲究勇猛速快,刚柔并济。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大劈大挂、抡扫挑砸等动作的运用,同时强调身棍合一、棍随身转、眼随棍走的境界。
文冠果作为国家林业局推广的木本油料植物,种仁含油量高,具有生长周期快,耐寒、耐旱、耐盐碱、防沙固沙等特点,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洮河之中多瑰宝,神奇的洮河绿石,不但可以制砚,而且还制各种器皿。如酒杯、茶壶、小水缸等。
岷县民间流行的陶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陶艺制作工艺以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岷县张家坪村的建筑陶艺加工技艺由来已久,现在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在从事砖瓦的烧制,而一部分人家制作的建筑构件如陶狮子、陶鸽子,则格外引人注目,在岷县城乡的瓦房建筑中,几乎都能看到房脊上摆放着张家坪村烧制的陶狮子、陶鸽子。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厚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书法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通渭书法的独特魅力。
新开发的漳县足浴盐富含千年井矿盐晶粒,添加多种植物精华,蕴含天然植物酵素,清火去燥,软化角质,使足部皮肤光滑细腻,保湿滋润,同时能有效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祛除脚臭脚汗,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通渭木雕是我国北方木雕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布通渭全境,尤以马营、平襄、襄南、陇山等乡镇最多。它作为建筑构件,大多用于山门、照壁、墙面等建筑物上。
条山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条山梨”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年产量近12万吨。平均重269克,最大单果穗是512克,果皮浅绿色,果肉白色,细嫩酥脆,石细胞极少,果心小,风味酸甜适口,有香味。
羊羔肉是甘肃特产,平川为重要产地之一,其独特的滩羊品种与生长环境,平川人独创的烹饪调制方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达到滋补身心、强健体魄的奇特功效,令人百吃不厌,平川羊羔肉美食因此名扬天下。
202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57万亩,预计产量达到104万吨、总产值达到10.98亿元
岷县根雕是岷县地区一项具有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它融合了自然美与人工创造的智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
景泰串收番茄作为景泰县的特色农产品,景泰串收番茄果实饱满、色泽鲜艳。果实口感脆甜多汁,番茄味浓郁纯正,让人回味无穷。
靖远民歌是甘肃省靖远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岷县干炒大豆具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久不变质、利于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岷县干炒大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渭源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是西北地区具有很大规模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供应基地。渭源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原种田5万亩,一级种田35万亩,年产脱毒瓶苗6.7亿株、原原种8亿粒(占全国四分之一)、种薯110万吨。
馓饭也叫馓面饭,是甘肃人常吃的一种食物。尤其是在渭源一带,到了冬天,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吃馓饭。可以这样说,以前在渭源,很多人都是吃馓饭长大的。
靖远河漏面,又称饸饹面,是靖远地区的一种特色面食。以其筋道爽滑、口感独特的特点而著称。同时,其搭配的臊子(浇头)也多种多样,如羊肉、猪肉等,为面条增添了丰富的味道和层次感。
通渭山歌是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田间山野,劳动现场,即景而歌,随情而唱,无固定唱词,无乐器伴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编唱的民歌。主要有“对寸歌”“独歌”等形式,以“独唱”为主。2008年1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临洮搅团是甘肃临洮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美食价值。临洮搅团可理解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它以洋芋(马铃薯)或粗粮为主要原材料,包括玉米粉、扁豆粉、豌豆粉等杂粮面粉,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美食。
哈思梨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
平川藜麦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一种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质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藜麦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果糖、低葡萄糖的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族、镁、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