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莜麦炒面历史悠久,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莜麦炒面是用莜麦、麻子、糖萝卜粉做成的用于日常生活食用的食品。香甜,抗霉,防虫,便于携带。是农家、商旅用于抗饥饿的最佳食品。
会宁作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杂粮食品种类多样,其中传承最为悠久的食谱之一便是会宁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历逾百年,辈辈相传。
神社火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表演者装扮成各种神,着古代服装,画各种脸谱,利用各种道具,“迎喜神”、“玩社火”,祈福颂德,驱邪扬善。
二郎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岷县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最早源于岷县的祭神赛会,据考证其形成时间为明代,以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的规模最大。 祭祀当天,祭祀群众赛唱“洮岷花儿”,其时赛会参与人数达十余万,场面极其热烈。
甜醅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为地产莜麦。通渭甜醅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具有消食、解暑、清热等功效。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嘉峪关油爆驼峰是一道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方风味的甘肃传统名肴。油爆驼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安隆年间,约1500多年前。油爆驼峰的主要食材是驼峰,这是骆驼背部的脂肪组织,富含营养且口感独特。
岷县当归,甘肃省岷县特产,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全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境内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岷县当归又称“岷归”,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泰沙漠洋芋产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景泰县。沙漠洋芋以其独特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靖远大芦“纸马滚灯”,也叫“灯曲子”,源于明朝。为了活跃农民的娱乐,宋云山就以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为题材,自编自导了以男耕女织、历史人物故事、农耕文化的秧歌曲艺。
岷县蜂蜜,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蜂蜜以中蜂所产蜂蜜为特色,以道地中药材为蜜源,除具备一般蜂蜜的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清热解火外,还有中草药的相关功效,具有酶值高、波美度高、羟甲基糠醛含量低的特点。
会宁刺绣是会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会宁刺绣艺术是会宁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驼绒画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由甘肃嘉峪关艺术家们创造,带有西部风情的画种。它的内容有花鸟,山水,动物,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洋芋搅团是渭源县乃至西北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深受当地人喜爱。口感质嫩、爽滑、筋道、味长,入口绵软劲道、弹性十足、香满唇齿,吃一碗还想再吃一碗让食客们欲罢不能。
白银市会宁县是甘肃省马铃薯产区,会宁粉条主要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加工成圆、扁两类,麻辣烫点餐时以“细的、韭叶、大宽、混合”作为选项。
洮河鱼以金片鱼、双唇嘴鱼最出名,其膘肥肉嫩,少刺质鲜,含有充足的蛋白质,滋味美妙,鲜香嫩滑。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太白山庙会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东湾驴肉,精选高寒山区,用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饲料,精心喂养多年的毛驴驴肉,配以数十种天然调味香料,延承百年古老工艺。卤熟后的东湾驴肉,表面为粽红色,肉质纹丝紧密,干而不硬,润而不软,红润鲜亮,味道鲜美,咸淡适口,细细咀嚼,余味回长。
翠柳山羊肉,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翠柳山羊肉肉质细嫩,无膻腥味,脂肪分布均匀,含脂率低,胆固醇含量低,属低脂型肉品。其口感鲜美,尤以45日龄的羊羔肉和2岁左右的羯羊肉口味最佳。
靖远县文冠果栽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朝崇祯年间就已零星栽植,所产文冠果含油量高,油品品质尚佳,色泽清亮金黄,味道甘美,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是木本植物油中的佳品,自古有“南茶油,北文冠”之美称。
渭源当归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一大特产,渭源县当归种植历史悠久,渭源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当归更是其拳头产品。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具传统、受欢迎的艺术样式。
靖远跳鼓,俗称“跳鼓子”或“条鼓子”“英雄鼓”,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在盛大的集会上,但凡跳鼓一亮相,那宏大的阵势和震耳欲聋的鼓声便会立刻吸引大量的观众,久而久之,习练者增多,“跳鼓”正式落户靖远。
酸烂肉或称酸菜粉条炒肉,是近些年兴盛起来的肉菜类美食。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扬州人喜欢炒饭,四川人嗜好麻辣,西北人爱吃面食,东北人钟情饺子,作为塞上小镇的平川人却喜爱吃酸菜粉条炒肉。
景泰土窑烤馍是甘肃省景泰县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人们喜爱。景泰地区特有的“和尚头”小麦为土窑烤馍提供了最优质的食材,这种小麦曾在明清时期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享有较高的声誉。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
漫坪屲的朝元山雷祖庙庙会,规模仅次于本庙,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有方圆八大庄三千多民众供奉。市场经济使这里的庙会与山会合二为一。一般从农历六月初九开始,六月十三结束。唱社戏,也漫花儿对歌,当然主要是方圆周边民众的物资交流活动。
岷县蕨麻猪,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蕨麻猪又称岷州藏香猪,经烹调加工的肉,细嫩多汁、味道鲜美、口感好,无腥味、膘厚适中、食而不腻。猪肉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等)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
靖远的荷包一般都由针线绣织而成。诸如钱袋、扇袋、镜袋或香包之类,一个小小荷包,寄托了绵绵无尽的情意,它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既是女儿的秘密,也是富有代表意义的人类共同的感情。
《貂蝉传说》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人们运用方言土语,讲述着自己理想中的貂蝉,主要为表达其爱憎和乡土情结。
临洮热凉面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面食,尤其在洮河流域的临洮城等地极为流行,也是古城狄道的一种特色名小吃。临洮热凉面吃起来面条柔韧爽口,滑嫩可口,酸咸辣齐具,味中有味。
渭源县会川本庙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活动。本庙庙会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但近年来庙会期的时日延续不断增加,由三天延至五天,甚至一周。
平川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在造型上,平川陶瓷千姿百态,既有盘、碗、罐、瓶、坛、盆等传统器形,又有动物、玩具、饰件等创新造型。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西牛肉面是甘肃定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定西风味牛肉面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为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
靖远的黄河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辐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据《靖远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朝,2000年重新修缮。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通渭山歌是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田间山野,劳动现场,即景而歌,随情而唱,无固定唱词,无乐器伴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编唱的民歌。主要有“对寸歌”“独歌”等形式,以“独唱”为主。2008年1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条山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条山梨”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年产量近12万吨。平均重269克,最大单果穗是512克,果皮浅绿色,果肉白色,细嫩酥脆,石细胞极少,果心小,风味酸甜适口,有香味。
景泰特产小辣椒,作为甘肃省景泰县的知名农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在市场上享有盛誉。景泰特产小辣椒以其色泽鲜亮、辣味浓郁、香味持久而著称。
漳县沙棘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漳县沙棘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和总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通渭木雕是我国北方木雕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布通渭全境,尤以马营、平襄、襄南、陇山等乡镇最多。它作为建筑构件,大多用于山门、照壁、墙面等建筑物上。
金钟镇花儿会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个活动是为了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临近花儿会开始,各地商贩云集,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现场热闹非凡。
会宁紫花苜蓿是指在中国甘肃省会宁县种植的紫花苜蓿,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优质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是牧草中常见的种植品种。
法泉寺庙会是一个在甘肃省靖远县法泉寺景区内举办的盛大活动,该庙会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和美食等多种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法泉寺庙会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日前后举行。
会宁皮影戏历史悠久,明清时便盛行,因其韵味独特,内涵丰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县暖锅子是甘肃省漳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常用铜制或铁制的锅子制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倒入高汤,盖上盖子,用炭火慢慢炖煮。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厚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书法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通渭书法的独特魅力。
渭源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是西北地区具有很大规模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供应基地。渭源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原种田5万亩,一级种田35万亩,年产脱毒瓶苗6.7亿株、原原种8亿粒(占全国四分之一)、种薯110万吨。
陇西民歌主要包括“花儿”“山歌儿”“麦歌儿”“夯歌”“小调”及“秧歌小调”等,它源自陇中旱塬,是由当地民众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民族民间歌曲,曲调种类繁多、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感人、内容富有生活情趣、形式富有地域特色。
靖远县的旱船舞,也称跑旱船或玩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靖远的旱船分为单人旱船和双人旱船,表演时以双人旱船为主。
靖远枸杞是靖远名优果类产品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据清代康熙四十八年《靖远卫志》记载:“枸杞拱把成树,五月结实,红干可食”。自古就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靖远县靖安、东升等一些乡村田间地头和山坡上现在还生长着大量野生枸杞。
蓝莓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水果,其市场售价较高,种植蓝莓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景泰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水果,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钙、磷、铁和环磷酸腺苷等营养成分。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冬果梨,当地俗称大果子,属白梨种,原产黄河流域,是靖远县果类产品中的名优品牌。冬果梨果肉呈水白色,细脆多汁,味道甜酸适度可口,宜于储藏。
岷县民间流行的陶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陶艺制作工艺以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岷县张家坪村的建筑陶艺加工技艺由来已久,现在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在从事砖瓦的烧制,而一部分人家制作的建筑构件如陶狮子、陶鸽子,则格外引人注目,在岷县城乡的瓦房建筑中,几乎都能看到房脊上摆放着张家坪村烧制的陶狮子、陶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