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唐宋时期盛产一种叫“饧”的食品,从用料、规模、利润上讲都不能算作大买卖,就是这类小生意让泽州商人经营出了特色,经营出了名声。 饧,用米和麦芽之类谷物熬成的糖稀。它的存在形式大概就是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麻糖”。
晋城是面食的故乡,所以香椿面简直就是美味的化身,每年春天市民都会吃一两次来解解馋。民间流传这样一段趣事:瓮山的香椿面,因其枝叶嫩小,拌着面条时就会附着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粘面不粘碗”,有些没有品尝过的人不解其意,竟然误传为“粘碗不粘面”,一字之差完全是南辕北辙。
有说是炉面,也有说是卤面。叫“卤面”的,大概是因为这道饭是蒸熟的面条吸收了肉和菜的卤汁。叫“炉面”的,可能是因为其是在锅里一层一层码面,甚至高出锅沿,最后再拿一口倒扣的锅做盖,看起来很像道家的炼丹炉,故而得名。
米淇儿在晋城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样家常饭,也是晋城人最喜欢的一样家常饭。米淇的主要原料自然是米,而且是小米。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广大顾客。“来碗白米饭,要盘过油肉,配上葱椒蒜,越吃越喜欢”,大米过油肉成为晋城人最青睐的饮食之一。
手工压饼是泽州县长河一带的东沟、川底和下村等地的传统手工食品,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薄、香、酥、脆”,色如金,薄如纸。制作压饼看似只需要一勺一压一翻,但整个制作非常讲究。
石子干饼是大阳地区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由于饼面被石子压得凹凸不平,人们又称它石子擀饼。 石子干饼由于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作是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说起泽州的美食,不得不提及油灌焖饭,油灌焖饭的确是晋城人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用色泽金黄,又甜又粘又香的大兴小米做出来的油灌焖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兴小米做出来的小米焖饭名扬晋城,做成油灌焖饭更是香上加香。
散格枝翻鏊是泽州县的特色小吃,这一带的翻鏊跟其他晋城的翻鏊最大的区别是翻鏊像一根根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树枝,因而得名“散格枝翻鏊”。
民间老百姓在办喜事时总想做到十全十美,待客人时总想达到十分满意,所以从主观到客观都以“十”为准,故取名“周村十大碗”。美味品鉴:丰而不繁、腴而不腻。品之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五福素宴”共九道菜,一道凉菜,八道热菜。每一道都以中华五福文化为内涵,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开宴之前,要先斟上“五福茶”。“五福茶”由聚寿山文化景区创制,包括金银花茶、桑叶茶、千两金茶、连翘茶 、 黄芩茶五种茶叶,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五福”,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浆水菜可分为新浆水菜和老浆水菜。新浆水莱是以春天新鲜的苦芨菜、刺芨菜、麦里花等野菜为原料,亦能用开春后才上市的小白菜。制作好的可以舀浆水喝,也可以捞菜吃,倘用带莱的浆水下面条,叫“浆水面”。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巴公烧大葱”风味特殊,如果上了一桌清淡菜,再加上一道烧大葱,一下就提起了口味。大葱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等物质,其中所含的“烯丙基硫醚”能刺激胃液的分泌,还可以增进食欲。
馔面,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dài)阳镇的一种流传很久的传统面食,深受大家的喜爱,相传馔面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晋城陵川石头炒鸡蛋是一道当地的特色美食,新鲜的土鸡蛋用石头来炒,成为陵川当地一道流传很久的特色菜——”石头炒鸡蛋”。相传围棋创始人箕子下棋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于是, 随从就地取材,用铁器和山上的石头来炒鸡蛋,香味立刻就把箕子吸引了,“石头炒鸡蛋”也就流传至今。
陵川羊肉火烧是山西省晋中市陵川县的一道传统名吃,据称起源于清朝时期。这道美食的制作需要选用新鲜的羊肉,将羊肉切成细丝,加入少量面粉和调料,拌匀后制成馅料。馅料制作好后,需要用面粉和水将其包入酥皮,再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
锅盔是山西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它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在平圆的锅盖上慢火烘烤,外表班黄,香酥可口,能久放,便携带。
猪皮冻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美食。因为猪皮里含有大量的胶元蛋白,所以倍受爱美人士的青睐。米山皮冻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历史了,因为特殊的口感和味道,每天都吸引着外地食客前来品偿,成为当地特色风味小吃。
圪捞粉,也叫高平凉粉,属凉粉一种,风味奇特,夏日食用有消暑之功效。透明含绿、凹凸不平、长而宽、亮而鲜,两三条就能盛一碗,吃时加入秘制的辣椒油,爽滑耐嚼很是好吃。
包皮圪条(也称饽子),传统面食,先将按一定比例兑好的白面、淀粉、豆面用温水和成团,再用温水把高粱面和成团,用白面团包严红面团,用擀杖擀成薄片切成叶形的面条,把面条放入开水锅煮熟捞出,浇上菜即成。
在高平城乡,有一种传统美食“捻圪斗”,俗称“猫耳朵”。也成了高平城乡的一道美味佳肴,因做时用拇指摁滑而成,故称“捻圪斗”。又因吃时轻柔利口,筋而软和,富有营养,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高平馓子,俗称煮馓子,实际上是用油炸馓子。在高平凡儿女结婚典礼开锁、小孩满月,皆用馓子烧香祈福,敬献神灵及祖先。“馓子”是一种好食品,但做起来可不简单。须由乡间名厨持专门手艺才能煮成,皆嫡系祖传,外人皆不得法。
高平十大碗是一道地方名肴,属于晋菜系。高平十大碗是指高平当地的一种传统宴席,共十碗,依次为:水白肉、核桃肉、小酥肉、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红烧肉、丸子汤、粉皮芥末汤、肠子汤。
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是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特有的传统小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高平地区的谷口村(也叫杀谷),有一种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
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云州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头、羊蹄、羊心、养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莜面做法多样,分五大系: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食法讲究,佐以各种菜丝,配以盐汤辣子,味道鲜香,清香爽口。
黄花粉丝是一种菜品,此菜是由黄花菜与淀粉制成的粉条相配而成,具有健胃。止血、安神、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肺结核咯血、小便赤涩、尿血、内痔出血等病症。
玻璃饺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药插入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色。
云州烧麦,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云州块垒:用纯莜面或掺和山药(土豆)碎未的莜面,搅拌成的细小块状的饭食总名之曰"块垒"。 因其任人手或筷子随意搓拌、搅拌,形如块状堆起的食品,故名“块垒”。
一般常说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用纯小米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熬稠之后,经过搅拌做成稠粥,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小米饭是大同人们餐桌上的金子。改革开放前,云州区人早上吃的是小米稠粥,晚上喝的是小米稀粥,久吃不腻。小米粥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是一门学问。
大同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黄糕的味道却好极了。因言道“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
斋斋面花是一种野生调味品。调佐素菜,素面最佳。佛道称吃素为吃斋。斋斋面花,因其佐素食的调味品,可能据此得名。斋斋面花晒干,用素油炝成焦紫色调佐菜肴,其味香,不用言表。
大窑山地处雷公山下,多丘陵山地,气候凉爽,通风良好,且阳光照射充足,新荣地区秋季雨水较多,因此大窑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秋莜麦的自然条件。大窑山莜麦不但颗大、粒饱,而且非常白净。再经大窑山人的精心淘洗炒磨,加工出的莜面,“白、细、筋、吃水”。
大同烧麦,山西传统小吃,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大同烧麦,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
开锅豆腐原名炸豆腐开锅,据说是宋朝名将岳飞带领将士与金兵交战,因粮草不足用锅煮豆子充饥演变而来的。到了清朝中期,开锅豆腐在大同十分盛行,民间有“炸豆腐开锅,卖不了摔锅(摔锅为大同方言,意思是把锅扔掉)”的俗语。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大同刀削面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山西面食;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
炸麻叶是本县传统小吃之一,经胡麻油炸制而成的麻叶色香味俱全,成品状如蝴蝶,两端如妇女发髻,俗称“新媳妇头”,香甜可口,是端午节必备食品,也是浑源民众喜爱的早餐之一。
浑源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黄芪羊肉汤,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菜式,属于晋菜。以羊肉为制作主料,黄芪羊肉汤的烹饪技巧以煮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黄芪羊肉汤的特色:绵烂酥软,浓香爽口,鲜美异常。
浑源骆驼界是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塞北饭麦的重要产区,其粒籽大皮薄,其粉细腻精白,其味可口浓香,民间俗称骆驼界莜面“男人吃了力量,女人吃了漂亮”。
浑源凉粉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一道特色小吃,是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制作而成,浑源凉粉是大同凉粉的代表。做好的浑源凉粉清亮、滑嫩、爽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里“凉丝丝”。风味独特,堪称北岳一绝。
大同豆面,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种植的豌豆和其他豆类食品混合而制成的面粉。据鉴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和多种维生素。大同的风味小吃当然也离不开面食,豌豆面就是其中的一种。香味浓郁,十分适口。
糕馓又称糕花,是阳高以及周边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油炸食品,也是一种地方性美食。糕馓的主要原料是黍子,黍子在晋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种植黍子有五千年的历史。
粉丸是阳高县的特色小吃之一,始于清朝,是节日、婚宴席中的一道“硬菜”,阳高粉丸分荤、素两种,在粉丸中加肉沫为荤丸,不加肉为素丸,阳高蒸好的粉丸晶莹剔透、入口爽滑、软绵而富有弹性,配以特制的蘸料,不失为美味佳肴。
神泉堡驴肉以驴肉色泽鲜亮、香味四溢、肉滑不腻、口味纯正而闻名!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少有的绿色食品,也是走亲访友的不二选择!驴肉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养心安神、保护心脑血管,被大家赞称“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的美誉。
左云人做的莜面品种之多,让人眼花缭乱,莜面窝窝、莜面圪捐儿、莜面饸饹、莜面鱼鱼儿、莜面狗娃儿、莜面饺子、莜面山药丸子、莜面山药饼子、莜面山药炒块垒、莜面拿糕等等。
"抿面":用冷水将豆面搅和成软糕状的面丝,分成适当的块儿,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铜或铁制成的床底,布满小孔的工具),将"面丝"抿于汤锅中成短粉丝状的一种面食。亦为豆面之代表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
"长豆面及豆面个塔":将豆面加少许蒿籽(面),用冷水揉和成硬,筋的面块,然后擀,切成长面条或斜方个塔、"柳叶儿"短条,煮熟带汤调食,光筋可口,味香有咬头。
豆面饸饹:把和硬再"扎"软,揉光的有蒿籽豆面,分成适量的长条面剂子,放入饸饹床子眼内,压入汤锅中,成粉丝状,熟后捞出,浇上"稍子"或用酱、醋等调食之,它是人们办喜事"铺床日"、过寿日、过会待客等的惯用饭食。
"拨姑子":将软面丝用竹筷拨成小鱼条状,直接入锅,熟后捞出,调食子。此饭多在人少、时间仓促或食"抿面"后,刮下"抿面床子",掺软面丝,就"炼汤"(化人面粉较多的汤)最后吃一点带汤的"拨姑子"为宜。
荞面饸饹是左云县的一道特色美食,在荞面中放少许干净的石灰水,再将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饸饹床子在汤锅上压,煮熟即是,荤、素调食皆宜。浇的汤是刮肉以后的猪、牛、鸡等骨架加全调味所煮之汤,味美异常,脍炙人口。
削面、拨面、"个砣儿"等面食:将和好的荞面用刀削成用刀"剔所"切成长条或用手捏成小"个砣儿"下锅煮熟为面食,捞调食之,荤素皆宜。我县民间有谚语说:"油荞面、醋豆面"。其意思是说荞面"爱腥荤"它浇以猪肉稍子最好。
荞面"沓馍馍"其外形与外地摊煎饼颇相似。 下面烤成金黄色,趁热蘸醋、辣角、咸菜等吃之,轻、虚、香、软,极为可口。
将和好的荞面捏成约三分厚的小圆饼,放入汤锅内煮熟,捞出晾冷,然后切成小薄片儿,用油炒之,再烹以盐、椒、葱、蒜、醋等,就咸菜吃之,清香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