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位于麻家集镇的高石崖和乔家滩举行。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主要流行洮岷花儿,它的种类、内容、曲调具有多样性,一般唱时随着歌唱的感情,词的内容、曲调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拘束,有“十唱九不同”之说。
北坡游鱼,又称鱼龙舞,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一项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嫁女烧芏习俗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在高明区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相信嫁女烧芏(芏,方言音同“肚”)能够驱邪避凶,保佑新娘和新郎幸福美满。这一习俗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子接大王”是流传于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由当地五大古姓(徐、李、黄、何、谢或徐、李、黄、何、费,不同来源说法略有差异)共同参与,轮流在五姓八庄设案流动。
阳新有女儿出嫁哭嫁的习俗,最早的哭嫁习俗起源于不平等的原始强掠婚俗。这种哭喊之声,既是一种反抗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和手段。
叠滘历代祖辈都在狭窄多弯的河涌上扒龙船,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在端午期间,叠滘会举行为期4天的龙船弯道竞速赛。
每年农历“冬至”日是南海大沥平地黄氏冬祭仪式拜祭日。冬祭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究。据《南海平地黄氏族谱》记载,平地黄氏每年举行春、秋、冬三祭。2005年,平地黄氏为纪念始祖德政公九百岁诞辰,复办冬祭。
“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人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该民俗活动在佛山流传300多年,原为民间普通习俗,后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
大江舞火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古时,除大江村有中秋舞火龙的习俗外,附近的大沙、大富、村头、村尾等地也有同样的传统。
相传古时候的妇女是没有系围胸的习俗的。这里有一个特别神奇的传说。
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阳新县龙港大桥铺村郭氏就开始了年度宗祠当祭活动。名曰“祠堂当祭”的习俗。
相传“烧番塔”活动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举办。丹灶仙岗村把“烧番塔”活动流传下来,作为中秋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传统民间文化风俗。
阳新婚俗“打喜”是当地婚庆习俗中极具特色的一环,堪称当地传统“闹新房”的经典模式。它以活动舞台剧的形式,以幽默滑稽、风趣诙谐的风格,以寓教于乐、精彩纷呈的台词,把得到热烈的祝贺,又使他们和与会的村民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得到一次很好的传统教育。
“女仔屋”,顾名思义,就是女仔屋晚上睡觉的房屋。以前,女仔屋在高明农村颇为普及,基本上村村都有。
枫林车灯是阳新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传于枫林、木港、富池等地,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阳新各地往日过大春、小春、天花时,有“送水”习俗,亦称之送天花娘娘。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伍家祠传承的一脉之伍氏子孙念念不忘祖训,堪为人文精华。秋社则是既致祭,又唱戏,且是三天三夜。伍家祠社戏活动场景恢弘,形势壮观,影响广远。
大冶的舞龙习俗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早在汉代,人们就将舞龙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仪式流传开来。后来,每逢庆典、节日,人们都用舞龙来庆祝。
阳新县的“打水陆”是一种佛教法事活动,“打水陆”即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佛教寺院中隆重、世代相传的法会。法会期间,寺庙会邀请众多高僧大德和信徒参与,共同为众生祈福消灾。法会现场庄严肃穆,气氛热烈,是当地佛教信徒的重要活动之一。
方正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方正稻作习俗是方正人伴随水稻耕种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水稻种植的文化空间,是方正人的精神家园。方正稻作习俗于2023年申报成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阳新县宗教文化渊源久远,唐、北宋时期寺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到南宋便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颜山混元道派。
板桥荷花灯会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又称耍荷叶灯。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和群众自愿参与的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
庙前大屋王家“火龙花灯”,又称神龙花灯。始于王姓先祖王松万五郎因感洪武皇帝厚恩而创办的火龙花灯,庙前花灯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与当地寺庙文化紧密相连。
“无缝山庙会”于每年农历4月12日举行,其初衷是为纪念廖公真人生诞,从1877年由人们自发举办至今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
常宁字灯,流传于常宁市罗桥镇新屋袁家,相传为袁家袁姓始祖明洪武年间衡州卫指挥使应明公所创作(又传为康熙年间袁星缠先生创作),现均无从考证,但春节期间耍字灯历史应在200年以上。
公祭大禹是耒阳仁义乡一个民间传统信仰活动。禹王宫是公祭大禹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全国除浙江绍兴、河南登封之外最大的祭祀场所。参与人数众多,遍及全乡7个行政村。
九市稻草龙是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肖家大屋一带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12年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渣江春社是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一项历史悠久且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渣江春社起源于商、西周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衡山花鼓灯是起源于湖南省衡山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现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形成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清中时期逐渐发展成熟,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作为湖南花鼓戏八大流派之一,衡山花鼓灯扎根于农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劳动、情感与审美追求。
南岳衡山作为道教名山,其道教法事仪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既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又体现了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
衡山拜龙(又称席草龙)是湖南省湘南地区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牌火灯节是湖南省衡阳县界牌镇一项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七举行,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祁东三官骨牌灯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三官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祁东三官骨牌灯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举行,是汉水流域极具浪漫色彩的民俗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