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舞火龙”,也叫玩龙灯、耍龙灯。舞火龙是具有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玩灯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房县正月十三大巡游,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巡游队伍由舞龙队伍开路,沿途表演舞龙灯、诗经、黄酒、扭秧歌、划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竹山合碗席起源于春秋战国,合碗席是竹山盛行上千年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合碗席也叫事事如意席,由4道凉菜、4道大碗、4道蒸菜(小碗)、4道炒菜组成。
上津火龙灯会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融龙、狮、灯、舞火于一体,每年都会吸引鄂豫陕周边万名群众“逐龙”,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郧西送寒衣,与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相关,通过焚烧纸衣寄托对逝者的哀思,2013年列入省级非遗。郧西送寒衣习俗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这一习俗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的故事。
郧西花馍又名面花,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湖北口回族乡做花馍的习惯是从陕西关中地区传承过来的。郧西花馍的造型丰富多样,包括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以及龙凤、虎头、石榴、桃子等吉祥图案。
郧西七夕是盛行于湖北省郧西县境内汉江、天河与金钱河流域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郧西七夕文化,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实物遗存为载体,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传说、实物遗存、七夕民俗等丰富内容的地方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