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宝善,1905年生人,卢龙县阎大岭店村人
沙峪村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
薛大人庄中幡是薛大人庄花会中的一档,约有400多年历史。薛大人庄花会与宫廷文化有着剪不断的渊源,甚至就是宫廷文化的一部分。据老艺人回忆,在过去一年一度的北京丫髻山庙会,薛大人庄花会总会头担负着花会开坛祭祀的任务。
中幡是满族人民喜欢的一门技艺,在隆化县十分盛行。
丰宁满族吵子会(唢呐艺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房山的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经历了从业余到专业、从自发到有组织创作的过程。
京西佛乐是与京城智化寺音乐并生并存的民间佛乐。
满族寸子秧歌流行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定州西四旺村龙灯戏》属于定州市民间的一种舞蹈。
自远古以来,在北海市侨港镇的海洋传统文化民俗中,都有每年端午节举行海上“扒龙船系列活动”的传统习俗。
枞阳春节民俗是安徽省枞阳县在春节期间的一系列传统活动和习俗。枞阳的春节民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祖先的尊重,以及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这些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让春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和祥和气氛的重要节日。
表演时腰挎花鼓,右手拿双锤,左手拿镗锣,边敲边舞边唱。
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是流传于河北省赵县的地方传统鼓乐舞。
清丰架鼓,源于唐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属于祭祀性的传统舞蹈。是先辈们口传艺术,清丰县西刘庄村保留这种传统舞蹈形式,世代相传,声声不息。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涧头村的高跷全称为“涧头村太平子弟高跷会”
辛安庄音乐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音乐会。
发源于该镇的千童信子节是两千多年前徐福千童东渡扶桑,止王不归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遗存,是中国独特的民间祭祀形式。
翟氏秧歌舞是一种新兴的传统舞蹈。
泥沟丝弦以高亢嘹亮、韵味浓厚、粗狂苍劲而著称。
广阳区东尖塔村音乐会,属于佛教音乐,俗称“和尚经”,由清朝中叶北京通州熬硝营和尚庙慧林法师所授。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
鹿泉跑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
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400余年历史。
上杭南阳花灯的习俗已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秉承了均德公后裔“花发千枝归一本,水流万派总同源”的古老训示,见证了宗族延续过程中的荣辱兴衰,至今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仍保持民间“闹花灯”这一传统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更吸引了邻县、邻乡、邻村等多达上万人前往观赏。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青龙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
岫岩单鼓是流传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高村镇北白涧村南乐会,又称“北白涧村南乐善会”,相传始于明朝,确切时间难以考证。
“阿宝节”又名“阿婆节”、“阿波节”,是居住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的大坑、细坑、和平村和那良镇的高林村一带大板瑶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四月初四”和“七月初七”举行。
干嗑也叫干壳、瓜嘴,尚义县干嗑起源于民国12年
军卢村音乐会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民间音乐。
灯彩(北京灯彩),北京市朝阳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太平锣的鼓点吸收了戏曲、武术大鼓和秧歌武戏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招子鼓原称鼓会,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故称招子鼓
皇杠,顾名思义,即是给皇家进贡礼品的一种形式。
滦平棉花鬼是河北省滦平县的传统民俗舞蹈
奶子房庙会是崔各庄地区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灯阵出现在商周时期,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相传为姜子牙大破神仙阵时所创。
恒山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帝王“四时”祭天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北岳恒山登山协会以肩负传承、弘扬恒山民俗祭祀文化为己任,组织传承了“喜神节”全民健身、迎喜纳福的祭拜恒山爷的民俗活动。
高家口古乐传承了原汁原味的民间技艺,最大限度保留了原生态技艺特点。
怀安蹦鼓子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
乐乐腔是传承于元氏县龙正村李氏家族并流行于当地的一种民间戏曲
“民欢皮影”戏班社在河北省宽城、青龙两县境内活动距今大约已有130余年
逛楼是秦皇岛抚宁区在抚宁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逛楼”是源于明代戚继光所率守护长城的“楼台军”后裔,祭奠缅怀祖先在抚宁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
“游傩狮”传统游艺活动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平北部的吾祠、新桥、灵地、双洋、赤水、溪南、象湖等乡镇的部分村落。“游傩狮”是汲取当地流传的傩面舞、南狮、游走艺术部分表演形式,合三为一的游艺活动,在各活动场所、路上游走“傩狮”命名而来的。
忍字口背杆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民间花会形式,主要道具是一副上下可以嵌合的铁架子。
高洛音乐会是流传行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南高洛村和北高洛村的一种传统音乐表演形式
抚宁太平鼓原是巫人跳的舞蹈。历史上称“鞞舞”、“鞞鼓”、“鞞扇舞”。
后王各庄吵子最早源于清末咸丰年间龙湾屯区域的兴隆老会,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吵子一般由十个人组成,乐器主要是大钹和唢呐等。
张北大鼓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
民间音乐,平山民歌的一部分。
戳古董的“戳”字是捅的意思,“古董”指闯祸、捅乱子。
据传每年六月六是冰雹老爷的生日,如果这一天能给冰雹老爷过生日,就能风调雨顺,六月六节因此而形成。
漷县徐官屯路灯老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中叶。
秧歌有两种:高跷秧歌和地秧歌。高跷秧歌:舞者在扭秧歌时踩木制假腿,木脚高低不等,多在1米以上,迁安不少村庄有在年节踩高跷扭秧歌的习俗。地秧歌:又称“地跑子”,兴于元末。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历经200余年传承发展后,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性质又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朝阳县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葛沽宝辇会兴起于明朝末年,盛于清,距今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代代相沿至今,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