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吹歌又称抚宁鼓吹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曲周柳子腔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艺术,为侯村镇堤上村独有。
傩戏(武安傩戏),河北省武安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松垡高跷会组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盐山竹板书俗称呱嗒板子
海城喇叭戏是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海城一带的传统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
“霸王鞭”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密云地区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1576年走的会。秉心圣会由“花十档”组成,包括:灵官旗、栊框、钱粮筐、公议石锁、太平歌会、龙旗牌棍、中军、四执、娘娘驾、督旗。主要民俗活动为“十一踩街、十二扬香、十三朝顶、十四还乡”。
山梆子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传统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主要分布于斋堂川一带,其中西斋堂村的山梆子戏最富盛名,历史上以“六合班”为代表,是西斋堂村专从艺事的戏班。
藁城战鼓是藁城农村传统的民间艺术。据传,它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
安固村老会源起于清光绪十一年,由村民熊进福、张廷元、张廷恩组建第一档“狮子会”,此后会档逐渐丰富,它主要经周汝新-王兴-郭全祥、熊士合-贾翠凤-张海荣、张秀华,六代“会头”继承发展。
怀柔区桥梓镇口头村有上百年的舞狮历史,其舞狮表演结构严谨,气势威猛,技巧运用合理
洙水皮影戏,是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皮影戏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历史上,曾庄大鼓声名远振。每年的三河庙会(农历三月十五)、丫髻山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麻林山庙会(农历四月二十七)等,曾庄大鼓均赴会表演,村民们至今仍传作美谈。
雾灵皮影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秧歌(小红门地秧歌),北京市朝阳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1895年引入安次东沽港至今。
苇子水秧歌戏是北京门头沟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嘉庆年间前后。该秧歌戏伴奏以打击乐为主,整场戏只用锣鼓,不用丝竹。演出时打一阵“家伙”,唱一段戏文。伴奏铿锵有力,唱腔苍劲豪放,生旦净末丑齐全,像明清时期盛行的高腔戏。主要唱腔为[摔锣腔]、[大秧歌调]等,伴奏用打击乐有单皮鼓、檀板等,剧目有《赵云截江》、《张飞赶船》。
柏峪燕歌戏是北京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柏峪村位于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山,岭峻水美,各类文化集聚于此,多种戏曲蔓延于村里乡间。柏峪村就是有代表性的村庄之一,古老独特的燕歌戏在此传承下来。柏峪村曾有过的戏曲有:柏峪燕歌戏、河北老调、山陕梆子、蹦蹦戏等,其中,燕歌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最高。
汤阴“送羊”的习俗,传承了一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义深刻。六月送羊始于春秋时期,姥姥给外孙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
杨镇的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参加为药王祭日而举办的庙会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
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河北省永年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昌黎民歌,流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美溪当地民间传说,黄悻三仙曾在美溪一带显迹,救民于危难,被美溪民众奉为保护神。六月初六是黄七翁仙师的生日,于是便有了“百鸭祭”的奇特习俗。
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包括手工蓝印花布与手工彩印花布技艺两种。
平山民间流传着天神王母娘娘出生于王母村的传说。
赛戏是融民俗礼仪与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
平谷调是以北京市平谷区方言为基础,以“乐亭调”等音乐为基本曲调的一种汉族曲艺曲种。据艺人口传,19世纪末期,家居平谷南太务的西河大鼓艺人王宪章吸收“乐亭调”等曲调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大鼓流派,称为“平谷老调”。平谷调曾出现过“铁板大鼓”、“铁片大鼓”、“落腔调”、“乐亭大鼓”等称谓,根据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2006年,平谷调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栅子戏是河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花钹大鼓是后牛坊村的花会之一。
“八大怪”是河北省隆化县特有的一种民间水族灯舞。
西赵各庄村在乾隆年间由施、张、王、齐四大姓氏及其他少数人氏组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村中民风淳朴,安定和谐,历来有组织花会节目表达喜庆和祝愿的传统,文吵子就是其中一大会档。
水陆画,河北省广平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乱弹是巨鹿古老的地方剧种,以巨鹿地方方言为基本语言。
赵县道情,俗称“涣鼓书”、“渔鼓”,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金山狮舞又称狮子会,是密云区一种以花会形式进行表演的传统舞蹈。
京西幡乐是北京市门头沟西部山区传承了四百余年的传统吹打乐,是古幡会祭祀佛道儒时演奏的祭祀音乐。京西幡乐依托京西古幡会而产生。古乐曲主要由祭祀孔子的音乐组成。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现已发展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水峪中幡是传统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项目,在当地有“众会之首”的说法。
南王力村高跷会,流传在廊坊市广阳区的民间舞蹈
扑蝴蝶是活跃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的传统民俗舞蹈
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
怪村太平鼓是北京市的传统民俗舞蹈。
磁县曲艺坠子在清道光初年,由河南开封曲艺形式三弦书衍变而生成
老北京的喜轿辅有两类,内城的多为旗人所用,外城的多为汉人所用。
肥乡区织字土布分布在旧店乡张庄村,织字土布的前身是手工土织布。
兴城满族大秧歌,也称“棒鼓大秧歌”,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秧歌鼓点独特、粗犷、雄浑,表演动作优美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京韵大鼓是北京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主要曲种,形成于清末,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京韵大鼓从河北省河间府的木板大鼓演变而来。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区至少有200多年历史。
肥乡冀南四股弦又名“四根弦”,是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焦氏脸谱的创始人居于固安县北马村。
北票长城区域是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一个区域,该地的春节习俗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有所不同。
保生大帝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民俗,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间流传已近千年,仅台湾就有分庙五百多座。保生大帝是闽台两地数千万闽南人的健康守护神,其药签中的一些医学验方是中医药宝库的珍贵遗产,其独特的信仰信俗和健康、慈济、和谐的文化精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舞(曲周龙灯),河北省曲周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次区葛渔城镇重阁会始于乾隆年间,从山西传入。
沧州木板大鼓又称沧县木板大鼓,俗称“憋死牛”,沧州木板大鼓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
平谷桃俗,是以平谷区大华山镇为起源、发展并逐渐涵盖全平谷区域并衍生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精神崇信、生活应用、文学艺术等。
送亲奶奶习俗是苏北人民群众中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一种婚庆礼俗,以高邮卸甲镇为代表。昔有《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新郎秦少游接受“婚考”的传说,今在婚礼中有“大开门”、“小开门”和婚庆秀口才等例,相沿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