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吃粑,蛇咬归人家。”枞阳有三月三吃粑的习俗。“粑”与“巴”谐音,鬼节吃粑是为了“巴”住人的灵魂,不让鬼勾走了。所以这一晚家家户户都要吃粑,而且还要等天完全黑透了才能点灯,大概是想人在暗处躲着,不让鬼看见。
雷州乌石蜈蚣舞是广东省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活动。该舞起源于明代,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跑旱船,是博野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春节以后正月十五之前表演跑旱船。
里下河渔民婚俗礼仪以其腹地“锅底洼”的北龙港街道和大纵湖镇为代表,两地在远古时代就是水多、河多、芦荡多,广泛的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给渔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孔家村自乾隆年间便有拜文昌习俗,在文昌阁祭祀掌管文运功名之文昌星。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是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神诞日”,起初拜文昌仅是村民单家独户的自由拜祭,后来演变为孔家村的民俗---集中举行庆典祈福活动。
高明濑粉节是广泛流传于高明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习俗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年大年三十日,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做濑粉,中午人人同吃濑粉宴。
王圩灯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王圩灯会集彩灯扎制和龙灯艺术为一体,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凝聚力。
流传在天镇县境内的 “查灯”,是一种传统的地方色彩浓郁的小型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随着现代文化形式的发展,“查灯”受到冷落。但在一些村庄,仍然在传承着这一活动,表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正月十三是福建漳平市永福镇陈村一年一度的关帝庙会,特别是“坐刀椅”是少见的一项绝活
1945年至1950年拉洋片在博野流传广泛,它在《西洋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福塘郑氏龙灯会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福塘郑氏龙灯表演套路众多,有黄龙出洞、老龙洗耳等三十一套动作,寄托着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
岳西灯会在清代乾隆年间已趋兴盛,其组织形式一般由一个自然村或宗族聚居的居民自发组成,在元宵节前开展活动。
长洲扒仙艇来源于我国传统龙舟文化,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长洲扒仙艇于每年端午节在长洲北部的狮滘河上举行,扒仙艇的参赛队伍(通常是以村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组队)会对每一艘艇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号,多选择“龙”、“腾”、“飞”、“仁”、“麟”、“气”等代表着吉祥、积极、向上等正能量的字眼,以其分别作为各个队伍的字号。
沙溪三月三,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溪三月三有一系列仪式和内容,供奉北帝的各个村庄在历都有专门的组织进行筹办。到了三月初二下午,所有参加“三月三”活动的队伍齐聚村内北极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装船仪式。
黄圃飘色,广东省中山市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其溯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演变而成,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由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
二郎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岷县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最早源于岷县的祭神赛会,据考证其形成时间为明代,以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的规模最大。 祭祀当天,祭祀群众赛唱“洮岷花儿”,其时赛会参与人数达十余万,场面极其热烈。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艺术——宣卷(又叫念卷)的底本,是从佛教俗讲发展来的。嘉峪宝卷内容多为抑恶扬善,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
延陵抬阁是老百姓以欢庆胜利、祈求国泰民安、百姓乐业的一种娱乐形式。融戏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传统民居文艺之一,躲在庙会、迎神赛会、庆典等喜庆场合表演。
靖远大芦“纸马滚灯”,也叫“灯曲子”,源于明朝。为了活跃农民的娱乐,宋云山就以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为题材,自编自导了以男耕女织、历史人物故事、农耕文化的秧歌曲艺。
两人抬一木杠(三寸粗,丈余)上坐一人,头戴乌纱帽,扮丑官,观众手持花灯尾随嬉戏,丑官作各种滑稽动作,此活动濒临失传,只巨乐村一处表演。
都昌灯粑,始于都昌县原住民的元宵祈祷,世代相传,迄今有千年历史。其采用优质籼米炒至半熟后磨粉,然后根据各人喜好捏成各种家禽、家畜、鱼、蛙、瓜果、草食性野生动物,拿这些去祭祀。
义门陈寻根习俗发源于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聚居200余年,数千人同财共居,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讲文化、守规矩、克勤克俭、耕读持家,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传承“义门陈”寻根习俗,有利于弘扬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利于改善国民的精神面貌。
大同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土地颇为贫瘠,古代农人按照农历二十四节,因地制宜安排了一年的农事,沿袭至今,已为农俗。
宜城麒麟送子是流传于宜城地区的一种传统生育民俗,融合了神话传说、艺术表演与民间信仰,承载着人们对家族延续和子孙贤德的美好期盼。宜城麒麟送子习俗与唐代张、郭二武举的传说密切相关。
黄圃赛龙舟习俗,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镇赛龙舟是中山市黄圃镇一带流传百年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黄圃赛龙舟习俗主要分布在五古坊(岗东、北头、灵会、鼓楼、三社)地域,即现鳌山村、镇一村、三社社区等范围。
金钟镇花儿会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个活动是为了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临近花儿会开始,各地商贩云集,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现场热闹非凡。
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祠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的“祭雷”仪式。雷州是世界上两大著名雷区之一,雷州先民自古敬雷、祭雷。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跑驴中的驴形道具用竹、纸、布扎成前后两截,下面用布围住。
怀宁凉亭狮子灯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安徽省怀宁县凉亭乡双湖村后湾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项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以其独特的舞狮表演和灯会庆典而闻名。
每年端午节,高明区东部、东北部水乡(荷城街道辖区内的荷城、三洲、西安、富湾)的乡村都将举行扒龙舟(又叫“扒龙船”)活动,且习俗来历已久。高明地区的扒龙舟活动在农历五月初一已经开始,至五月初五才结束。
飘色(吉水偶色)源自于明朝良村梁氏村民开始的二月二“伯公巡游”活动。海瑞的恩师梁逵告老还乡一直主持这一项活动。吉水偶色集音乐、戏剧、美术、力学平衡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
雄县古乐是河北省雄县的地方传统鼓吹乐。
龙山吴氏龙灯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现在双港镇“龙山村”以前叫“双龙村”,此地有两条老龙,又称“双龙会”,一条为黄氏老龙,一条为吴氏老龙,遵照祖先传承下来的规矩,每逢喜事或春节前后,老百姓自发组织,扎灯舞龙,那时候舞龙现场双龙齐舞,热闹非凡。
西瓜嘴龙舟据传为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移民时带至桐城,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龙舟会老龙庙均有香火祭拜,且常年接待来自远近的香客,祈愿风调雨顺,万事顺意。
宿松县许岭灯会是一种独特的灯会。它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又汇集了汉族民间竹编艺术、焊接扎彩艺术、民间杂技艺术、脸谱艺术、民乐演奏艺术、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戏剧艺术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据《通典》载:后魏六年增修杂戏有长跷。这种游戏始于战国,盛于宋、元民间。直至现在高跷装扮仍与戏曲人物结合,高跷也叫扎拐子,以木制的一双高跷腿子(约三、四尺)分绑在表演者的腿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上跷风行全县。近年来尤讲服饰华丽,出现了长裤腿高跷。
农历二月十三是中国民间节令“沙溪洪圣殿洪圣龙王宝诞醮”又称“大王诞”。“大王诞”祭祀仪式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大王诞”,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均有隆重的打醮仪式。
抱跤人也叫二鬼摔跤,俗称“二鬼摔跤”属杂耍武技类。特制两人,着壮士服,一人操纵,作摔跤、翻滚、踢打等动作,县内仅西坪艺人魏吉精此特技。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打春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太子接大王”是流传于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由当地五大古姓(徐、李、黄、何、谢或徐、李、黄、何、费,不同来源说法略有差异)共同参与,轮流在五姓八庄设案流动。
吴川花桥是广东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夜色,游人倾城而出,拥向花桥。花桥是由吴川市梅录镇上隔海村群众装饰的。他们把梅江上一座桥梁点缀得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桥头龙飞凤舞,逼真动人,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三水河鲜生产习俗是佛山市三水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三水疍家人一直在西江、北江上捕鱼为生,完全掌握了这两条河流所出产河鲜的异同。
麒麟灯艺是流动表演形式,因而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喜放鞭炮,烧黄表迎接,乡民们都祈祷人丁兴旺、幸福美好。
“壶天火龙灯”是一项源自湖南省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的重要民俗活动。在表演时,舞火龙队伍通常由指挥、先行、火龙主体、配套辅体、乐队等多个部分组成,共计约280人左右。
嫁女烧芏习俗是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在高明区的一些乡村地区,人们相信嫁女烧芏(芏,方言音同“肚”)能够驱邪避凶,保佑新娘和新郎幸福美满。这一习俗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元宵灯节习俗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佛山春节习俗,既沿袭中原风俗,又有独特的时尚。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地广人稠,五方杂处,习尚盖岐出矣。”
孙桥婚俗是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特有的“女婚男嫁”婚俗形式,在孙桥镇,不少家庭有儿有女,却选择把儿子嫁出去,即“上门”,让女儿在家招女婿,俗称“吃老米”。
“戏五猖”是岳西县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文化,寓意抑恶扬善,为善则昌。岳西戏五猖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进行,旨在祈求平安、驱邪避灾,并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恩。
叠滘历代祖辈都在狭窄多弯的河涌上扒龙船,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在端午期间,叠滘会举行为期4天的龙船弯道竞速赛。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举行,是汉水流域极具浪漫色彩的民俗盛会。
九江鱼花生产习俗是佛山南海九江乡民在鱼花捕捞季节,据气象预测鱼花流经时间,在河段设立鱼花埠,捞取鱼花后进行分类、培育管理,以及交易和运输的民间生产模式。
多年以来,在南庄上元村,每逢中秋佳节都举行热闹的舞火龙、秋色巡游的传统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的民众相信舞火龙可祈福,辟邪、求安康。
湘潭火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初年的地方志中已有明确记载。它流传于湘潭市岳塘区荷塘一带,是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的传统民俗运动。陆家湾老龙灯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末(公元880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
罗格孔家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部,村民属孔子之后岭南派一支,由于孔家村村民是孔子后裔,在每年春季、秋季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会举行祭祀孔子治动。
六月六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祖庙街道继“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南狮运动之乡”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通过寻根佛山初地,继承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加深与海内外乡亲的血脉情谊,进一步彰显佛山初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