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是我国六大门派太极拳之一,她发祥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素以乾坤正气和搏击风采威震武林,是武林中的珍稀拳种,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气”御笔褒扬。
王秦庄村已有近300年的习武历史,清康熙末年(公元1720年),村内就曾有刘姓和景姓两家组成的保镖为主的习武会馆,习武人员达30余人,曾经威震一方。村民们也在劳动之余,习武健身,切磋武术技艺,王秦庄村成为北运河畔一个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经河北省深州李老能先生(1795—1881)在前人拳术的基础上创立的形意拳,以其刚柔相济,技击凶悍而威震武林,自出世以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意拳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内容,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
闫街村人民习武练功有着悠久历史,自大清康熙年间为鼎盛时期,至今已有300余年的习武历史,少林功夫拳集各类拳种的精华,体现在迅速利落、软、硬、轻、闪展腾挪等方面,少林功夫拳至今已传承到第八代。
两翼猿拳由张少祥先生所创,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此拳种将“通背”与“劈挂”的精髓融会贯通,在身法、步法方面独树一帜,并有一套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由田继勇于大清同治5年(公元1867年)创立,已有140余年历史,已传承五代至今。
查拳是由回族查密尔(尚义)于清康熙二年(1662年)左右建立,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在回族人民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的五大流派之一。
芦新河少林长拳已有百年历史,芦新河少林长拳属于少林长拳类中合性拳种。表演过程变化难测,攻击点位不定,快如闪电。手眼结合,腰腿结合,心气结合,三合一体。
“王氏泥塑”由王德才创立,现已传承至第5代。“王氏泥塑”开始蜚声津门,表现题材日益广泛,群雕形式日益丰富。从此“王氏泥塑”在天津独树一帜,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艺术流派。
何记箍筲制作技艺,创始于清朝光绪初年,现今的何记箍筲制作技艺,凝聚了何氏家族四代人的心血。不但传承了传统的技术和造型,还根据木料的涨缩性能和受力性能,与制作技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设计与制作手法。
尚记真丝绣绒是一种将蚕丝从单丝制作成为光亮顺滑鲜艳的蚕丝线的加工技艺。成品蚕丝线丝滑柔顺,色泽鲜艳光亮,让人赏心悦目,富于奢华高贵之感。
七里海香蟹,又叫七里海河蟹,因生长在七里海水域而得名,七里海是中国濒海典型的古泻湖湿地,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确保七里海香蟹品质优良。七里海香蟹体形匀称,近方形,蟹体厚重,甲壳坚硬,有光泽;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蟹黄酱紫色,脂膏乳白色,蟹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
津沽宁河大米,源自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周边地区,大米外观晶莹剔透、香气四溢,蒸煮后清爽Q弹,浓香回甜,品质上乘,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馫天河猪肉,突出“三自三无”,即自己繁殖饲养、自己配料、自己屠宰加工上市,无公害、无抗生素、无注水,更有品种优势,具有瘦肉率高、肌间脂肪高、口感好等特点。
岳龙红薯是宁河区岳龙镇的特产,岳龙甘薯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对身体有诸多益处。在这个注重健康的时代,为亲朋好友送上一份既美味又健康的礼物。
芦台春酒原名“德和老酒”产于芦台镇,其前身是清朝初年的“德和酒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肉焖米饭俗称大米肉干饭,对于宁河人来说,几乎家家会做。其主要原料为稻米、肉、蘑菇。宁河所产稻米籽粒饱满、粒度均匀、晶莹洁白、如玉似冰,做饭蒸熟后米粒完整、光泽明亮、黏软不糊、凉后不硬、回锅如初、清香适口,特别是闷蒸米饭更为好吃。人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创造出肉焖米饭特色美食,到宁河来都愿品尝这一美食,故而愈加使之名声在外。
岳龙肘子为清朝初年岳龙镇孙氏所创,历经300多年从未间断生产制作,至今已成为享誉京、津、唐的地方美食。从营养价值上讲,猪肉内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蛋白质比例接近于人体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
宁河七里海河蟹面因其蟹味浓厚,汤汁鲜美,面条爽滑,稀稠适度,鲜香润喉,汤面共饮,生津暖胃,口感筋韧、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几百年来,一直是宁河人招待亲朋好友的风味食品,特别是每年中秋节前后,正是七里海河蟹最肥的季节,垂钓河蟹,品尝河蟹面,已成为京津冀等地游客休闲的新方式。
丰乐斋马二烧鸡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朝,丰台马氏烧鸡从明初传至当今,历经六百多年从未停业。马二烧鸡的特点是形色完美、香味绝佳、肉嫩骨酥,醇香爽口、回味无穷﹑醇厚优雅、滋补养颜,可谓形、色、香、味、补五德俱全。
姜家味熏肉制作工艺始于明朝末年,历经清代、民国,技艺日臻成熟。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姜家味老二位熏肉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姜家熏肉具有“色、香、味、形、补、养”六味一体的特色熟食,它肥而不腻,香味扑鼻,色泽红润。
宁河有句俗谚:“生吃螃蟹活吃虾,跳到河里淹不煞”,这说出了宁河捕捞者的生活习性,也道出了自古以来虾蟹是可以活吃的。宁河醉蟹正是在此饮食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据说宁河醉蟹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由宁河区俵口村于氏家族的一名师爷发明并传承至今的地方风味名菜。
“杨七郎墓的传说”流传于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一带。潘庄镇古为驿站,是交通重镇。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有十余户人家在该庄落户,由官府监视熬盐,为“盐丁灶户”,名称“监官庄”。
东丰台木版年画创始至今历经数百年,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年画的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朵奇葩。
板桥镇盆罐村隶属宁河县辖区,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
傅氏形意拳由近代武坛巨擘形意大师傅长荣所创。傅长荣,字剑秋,号侠农,1880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曹庄村。
烙画是用一种特殊的铁笔经加热后在木板、纸、布绢等承载物上烙制的绘画作品,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稀有画种。
手工锻造刀剑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芦台传统铸剑技艺制造的传统锻造刀剑刚柔并济,锻造纹里绚丽多彩,研磨精细做工精良。
芦台罗汉音乐会是流传天津宁河区独有的一家传统音乐会社。清末民初时期,宝塔寺乐僧与民间乐手经常在寺内交流切磋佛教音乐,后由乐僧将佛教音乐传播到民间。
飞镲《海潮》缘起寺庙,具有严谨庄重,苍劲古朴的艺术特点。大镲彩绸,蓝衣剑袖,腰束红色板带,镲舞相随,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形成了浓厚的乡土风格和文化气息。
丰台福德源木雕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作品多源自神像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雕刻形式为圆雕。
丰台义兴德剪刻纸是丰台镇传统的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经漫长岁月流传至今。明末清初,丰台手工业发达,染梅红纸是自己独有的特色,家家雕刻纸,户户绘丹青。世代相传,剪刻纸是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产品销径内蒙和东三省等,全国闻名。
芦台葫芦雕刻源自清光绪年间兰州针刻葫芦,在继承元成葫艺线雕的基础上,从中国水墨画法、书法及篆刻等传统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灵感,并融汇到葫芦雕刻中,其作品构图精妙,神态各异,古朴典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崔庄冬枣它也是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的特产,是枣中佳品。皮薄核小肉厚,肉质酥脆甘甜,成为皇上贡品,因此也称贡枣。崔庄古冬枣园位于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整体保护面积达3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占238亩,拥有600年以上冬枣树168棵、400年以上冬枣树3232棵。
茶淀玫瑰香葡萄,天津市滨海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淀玫瑰香葡萄,具有色泽美观、果型整齐、珠粒均匀、口感甜美、香气浓郁等特点,既是鲜食佳品,又是酿制干白葡萄酒的上佳原料。
北塘海鲜已有几百年历史,经历了从船做到家烹,从家烹到宾宴,直至形成品牌,逐步完善。“北塘海鲜”究其鲜,主要是产的鲜、做的鲜。北塘海域属于泥质浅滩,水质肥沃,其海产、河产品洁净无沙,肉质肥厚,食来甜嫩清爽,味道鲜美。
杨家泊对虾,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杨家泊。中国对虾一般在30克-50克,规格越大越稀少;用此虾做的油焖大虾乃经典名吃之最,壳薄虾肉香酥绵软,回味绵延。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传统名点。天津市的百年老字号麻花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每个桂发祥麻花中心夹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红丝及香精水等小料配制的什锦馅酥条。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天津的一道闻名中外的传统小吃,该小吃以一道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其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有100多年历史,该小吃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
岗子面茶是天津的一道特色传统小吃,以糜子面、麻仁、麻酱、香油炒制而成,加白糖,沸水冲食。色正味香,小料齐全,不粘碗,不糊嘴。
贴饽饽熬小鱼是天津一道传统特色风味的地方美食,也驰名中国各地。饽饽用玉米面再掺上点用黄豆磨细的面和好,放到铛上贴好,金黄色的嘎儿均匀吃起来香脆。
熟梨糕又叫甑儿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后作为主料。制作时将米面置于木甑中,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然后在其上涂抹各种小料即可。最初只有豆馅、白糖、红果三种馅料,逐渐发展到囊括橘子、苹果、菠萝、草莓、巧克力、黑芝麻、香芋等多个品种的小料,形成一种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
卷圈是天津小吃一种,做法就是将豆芽菜、香菜、香干及酱豆腐汁、 味精、盐、香油、红粉皮和馅后包在豆皮中两头包上然后接口和两头用面糊封口,后用热油炸熟,外脆里香。
捞面是一种古老的特色传统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津捞面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三鲜捞面、虾仁捞面、西红柿鸡蛋捞面等,各具特色。
“嘎巴菜”本名应为“锅巴菜”,天津话称“嘎巴菜”。锅巴菜以绿豆、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厚均匀的煎饼(天津人俗称锅巴)、晾干后切成柳叶形小条,浸在素卤之中,盛碗,点上芝麻酱、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卤香干片和香菜沫等六种小料制成。成品五彩缤纷,多味混合,素香扑鼻,锅巴香嫩有咬劲,味美适口,营养丰富。
煎饼馃子(煎饼果子)是天津人的小吃。它是由绿豆面薄饼,鸡蛋,还有油条或者薄脆的"馃篦儿"组成,配以面酱,葱末,腐乳,辣椒酱(可选)作为佐料,口感咸香,如今的煎饼馃子原料已经不仅限于绿豆面摊成的薄饼,还有黄豆面,黑豆面等等多种选择。
耳朵眼炸糕(英文名:Erduoyan fried rice cake)为天津三绝食品之一,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旧时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成品外形呈扁球状,淡金黄色,馅心黑红细腻,是津门特产。
因馇制的河海水产品有八种,即:鱼、虾、八带、海螺、毛蚶、麻线、蚂蝶、墨斗等,因此这种饮食习惯也称为“八大馇”。主要馇制方法是用腌咸菜(芥菜)的卤汤,加上适量的葱、姜、蒜、花椒、桂皮等馇(熬)制而成。
塘沽盐场位于渤海湾畔,海河入海口两岸。这里是著名的“长芦盐”主要产地之一,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生产海盐历史悠久,是国家制盐行业的重要产地之一。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北部,前身为“芦台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占据滨海新区北部主体面积),隶属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大沽龙灯源于明嘉靖帝拨银重建潮音寺后,社火活动应运而生,舞龙社火团体成为大沽口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至今的“大沽龙灯”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所创。
潮音寺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活动历史悠久,从明永乐年间(1404)建寺后,形成民间社火活动,当时船民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都汇集潮音寺拜观音菩萨,逐渐形成庙会活动。
北塘飞钹保留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花会表演形式。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保留了许多民间活动团队。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小王庄村“民间音乐会”起源于明代。小王庄民间音乐会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具有较强的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尤其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和传承下,延续至今。
河头落子是塘沽河头地区特有的民俗。这种舞蹈形式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内容多是表现农民丰收的场景。河头落子源于解放前当年黄骅渔民陈连杰 、陈连周、赵老五等人移民到河头村定居后 ,组织人们学习的舞蹈。
北塘丰登乐会高跷属于文高跷类型,其显著特点是高跷的长度比普通高跷略长,表演者身着戏曲服装,伴随着锣鼓点进行表演。表演内容包括多样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演奏,演员们通过丰富的表情和潇洒优美的动作吸引观众,展现出了勇敢无畏、打抱不平以及渔民生活的各种情感和场景。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大港剪纸在清代流行于大港农村地区,主要是依靠言传身教来达到“传承”目的,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
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