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黄柏粉丝是一种以黄柏山芋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粉丝。黄柏粉丝具有久煮不烂、滑糯香弹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江镇馒头是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的特色面点,该镇被誉为“中国面点师之乡”。江镇馒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也是江镇人引以为傲的美食之一。
太湖粉丝选用优质绿豆、蚕豆、碗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具有口味纯正、爽滑、丝细、透明、韧性适度,文煮不糊、复煮不断等特点。
舒城蒿子粑粑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的一道传统美食,每年春天,当地人就会到田间地头采集野蒿,用来制作蒿子粑粑。如今,在很多农家菜馆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蒿子粑粑,非常受欢迎。
桐城切面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桐城切面通常口感劲道,爽滑可口。
会宫镇位于枞阳县中部,东与浮山镇隔湖相对,南与官桥乡毗连。会宫镇更是文化之镇,世代文人辈出,源远流长。朱元璋“划剑分水”的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而枞阳会宫镇也就因此得名。
月山制陶技艺源于清代同治年间,月山制陶技艺有着一套完整的材料加工及陶器制作工艺流程,产品以民用传统生活用具为主,有水缸、酒缸、泡菜缸、花盆花钵、花缸、油壶、油团、咸菜团、寿缸寿钵等民用器具,外形精美,形象生动。
福塘郑氏龙灯会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福塘郑氏龙灯表演套路众多,有黄龙出洞、老龙洗耳等三十一套动作,寄托着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
桐城蒿子粑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桐城自古三月三必吃蒿子耙,“蒿烃能粑魂”的传说一直延续至今。
海带老鸭汤是怀宁茶岭一道特色菜,采用自家养殖鸭子,鸭子饲养在鱼塘,每天通过爬高坡才能吃到种植的蔬菜及玉米,因此鸭肉口感独特,配上海带滋补去湿、养胃补肾、除痰健肺、解毒消肿的食疗作用。
潜山肉蒸面是一道源自安徽省潜山市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鲜美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面条劲道,肉末鲜嫩,口感丰富。色泽金黄,诱人食欲。
岳西灯会在清代乾隆年间已趋兴盛,其组织形式一般由一个自然村或宗族聚居的居民自发组成,在元宵节前开展活动。
潜山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清同治年间,潜山已有大鼓流传,时间达百年以上。潜山鼓书是一种由单人表演,击扁鼓、打牙板,有唱有说的曲艺形式,属于曲艺类的说书项目。
枞阳县白荡湖之滨的项铺镇豆制品历史悠久,具有一定规模,品种由最初的豆腐、千张、茶干发展到后来的生腐、素鸡和臭干子等近10个,每个品种都独具特色、颇有名气。
岳西锣鼓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分为民间打击乐和吹打乐,代表性民间器乐《十番锣鼓》,含《闹元宵》、《踩莲船》、《倒脱靴》、《七点头》、《双凤朝阳》等单曲,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
由皖国窑烧制的砖瓦建成的古塔、民居、园林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具观赏的珍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是徽派建筑的主要材料,市场价格较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九井沟传说的发生地“西源九井”位于山区。由于飞流瀑布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的九口深水潭,即“九井”,冲击的带状河谷即称“九井沟”。神秘而传奇的九井沟,以它旖旎的风光,优美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望江县的莲湘舞是一种流传于该地区的民间舞蹈,因其使用的道具而得名。莲湘舞的表演者手持一种特制的竹竿,这种竹竿长约三尺,比拇指略粗,两端刻有槽子,并插上销子,串上铜钱或金属圆圈,横竖间隔排列,两端系有红绸带或铜铃。
岳西豆粑是本地广受欢迎的一种美食,原材料为绿豆,红豆,豌豆,黄豆等多种豆类掺和着大米,荞麦等。
潜山观音豆腐是一种源自中国安徽省大别山地区的特色小吃,也被称为神仙豆腐或观音杈豆腐。这种豆腐并非由大豆制成,而是以大别山区特有的野生木本植物——腐婢树叶特制而成。腐婢树叶含有天然的果胶和植物胶,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可以凝固成类似豆腐的形态。
大关孟河茶干是一种源自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的传统食品,由方氏祖辈方子贤于民国时期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原料选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工艺沿用古法,手工研磨,手工沥浆,二道熟制,传统压榨精制而成。口感质地紧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怀宁蓝莓是安徽省怀宁县的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怀宁蓝莓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鲜美,甜度适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太湖禅菊是一种产自中国安徽省太湖县的特色农产品,太湖禅菊采摘于高山云雾中海拔600米的花亭湖周边群山,这种菊花汲大别山之精华,取花亭湖之灵气。颜色鲜艳、气味清香、无梗叶、碎瓣,由无菌无尘车间自动分装,恒温保鲜贮藏,保持纯正的原生香韵,为世人高雅品饮。
在宿松县,一天门粉丝老母鸡是当地一道传统名菜。一道蕴含着鲜香美味和深厚情感的地方特色美食。
潜山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潜山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
天柱山茶树菇是指在天柱山地区生长的茶树菇,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是中国历史名山之一,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天柱山茶树菇得益于天柱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黑猪捶肉汤是枞阳本地一道家常菜肴,主食材选用枞阳黑猪肉。其肉质肥嫩皮薄、五花七层、色泽鲜艳,汤沸肉烂、味醇美。黑猪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水芹即水芹菜,是桐城的普通蔬菜,各地农村均有种植。然而桐城城关的四水桥芹菜却以四季滴翠、根似龙须、茎如玉簪、清香脆嫩、味道鲜醇而独具一格,成为人人爱吃、四季皆吃的一道特色大众菜,同时又是一道名菜。
枞阳纸扎的起源发展也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也是与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相关,人们用丧俗的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
岳西采茶调曲调优美,其结构完整,曲调优美缠绵,柔和细腻,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在岳西县境内流传广泛,历史悠久。
《一夜妃的传说》是一个源自安徽天柱山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女主角桃花与乾隆皇帝的一夜情缘。
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
泊湖白尾银鱼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湖中的一种特产鱼类,它以纯天然、纯野生、无污染、无公害的特点被誉为绿色食品,历史上曾列为户部贡品之一。泊湖白尾银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弹腔,又称“弹戏”,即老徽调。明末清初在以怀宁县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其主要声腔一梆子腔,高拨子,西皮,二黄的音乐资料均有积累。
怀宁凉亭狮子灯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安徽省怀宁县凉亭乡双湖村后湾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项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以其独特的舞狮表演和灯会庆典而闻名。
岳西狮舞,又称“玩狮子”、“戏狮子”。狮舞作为吉祥象征,是岳西灯会的核心节目,在灯会中要行“拜香火”等传统仪规,在“大场”中表演。是岳西灯会的核心节目。
望江采茶灯是望江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它源于当地的采茶劳动,是农民在采茶季节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茶叶丰收而创作的一种舞蹈形式。望江采茶灯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者手持象征茶树的道具,通过模拟采茶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茶农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趣。
桃溪瓦罐汤是舒城县桃溪镇的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以其滋补鲜美的特点享誉大江南北。瓦罐汤源于民间,历史非常悠久。做法非常考究,必须要以当地的土瓦罐为容器,主料可以是附近的散养老鸭、乌鸡、新鲜的排骨、筒骨或猪肚,然后再小火慢熬两三个小时,汤汁清澈,喝起来滋味醇厚。
鲟鱼镇是桐城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飞地,因鲟鱼镇与枞阳县枞阳镇下枞阳社区接壤的一处地方地形酷似鲟鱼嘴而得名。
桐城烙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一个画种,属烙画中的精品,可制作人物仕女、动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各种产品,始由禅门的香火烙画演变而成,由九华山的华德大法师传授桐城小关古洞岩寺庙主持张涤尘师傅,后相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香烹毛花鱼是一道以毛花鱼为主要食材的菜肴,毛花鱼是枞阳地区的一种淡水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外酥里嫩,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二鬼扳跤是由一个演员扮演双人摔跤的舞蹈形式。是固镇县刘集镇传统舞蹈,是蚌埠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绑一个假人,成为一对。演员和假人画以鬼脸。扑打相摔,以示鬼邪远离,人们平安之意。
望江肉蒸面是一道源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地方特色美食。这道菜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独特的蒸面技巧而闻名。肉质酥烂,面条劲道,汤汁醇厚,味道鲜美。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黄梅调”。约在清咸丰年间由唱采茶戏的灾民传入,同治年间乡间已有小戏演唱,清末已趋兴盛,至建国前县域内职业戏班频繁活动。
潜山市是孔雀东南飞传说发生地,传说源于汉末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被迫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兰芝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的悲剧。
宿松县许岭灯会是一种独特的灯会。它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又汇集了汉族民间竹编艺术、焊接扎彩艺术、民间杂技艺术、脸谱艺术、民乐演奏艺术、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戏剧艺术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弥陀豆粑是太湖一种历史悠久的名产,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年间,与太湖的弥陀寺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据说是当时寺院气势恢宏,僧尼众多,而豆粑则为主食。也用作馈赠给香客礼品。是用籼米加绿豆、黄豆、荞麦、芝麻等原料纯手工操作制成,色泽微黄,滋味鲜美,口感绵软,营美丰富。
望江中华鳖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一种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黄梅调”。约在清咸丰年间由唱采茶戏的灾民传入,同治年间乡间已有小戏演唱,清末已趋兴盛,至建国前县域内职业戏班频繁活动于潜山市及周边地区。
龙山吴氏龙灯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现在双港镇“龙山村”以前叫“双龙村”,此地有两条老龙,又称“双龙会”,一条为黄氏老龙,一条为吴氏老龙,遵照祖先传承下来的规矩,每逢喜事或春节前后,老百姓自发组织,扎灯舞龙,那时候舞龙现场双龙齐舞,热闹非凡。
枞阳黑猪,全身被毛黑色,中心产区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故得枞阳黑之名,是枞阳县的特产。该品种肉质细嫩,香鲜可口,瘦肉率较高,腌腊制作火腿,更具有独特风味,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
岳西茭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以施农家肥为主的耕作方式,其产品个大、色白、脆嫩,口感极佳,入口有香甜味,是城市居民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
龙窑柴烧是以松树枝为燃料烧制陶器的方式,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最早见于明代《天工开物》“陶埏篇”,可见其历史悠久。从大量的考古发现,痘姆乡境内曾经古窑密布,现存有红元、叶炉、红星、蛇尾子窑等龙窑遗址。
在太湖乡间,人们喜欢线粉丝。“线”,做动词用,就是“做”的意思。线粉丝,也就是做粉丝的意思。这种粉丝的原料是红薯,做出来的粉丝细腻柔润,清爽可口,是纯正的乡村美味。
神仙杈豆腐是岳西较有特色的时令菜肴,它以山区特有的腐婢树叶特制而成的,因其季节性强、量少而尽显珍贵。是岳西老百姓只能在夏季品尝到的食品。
西瓜嘴龙舟据传为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移民时带至桐城,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龙舟会老龙庙均有香火祭拜,且常年接待来自远近的香客,祈愿风调雨顺,万事顺意。
菱角米烧肉是一道结合了菱角和五花肉的特色菜肴,菱角米的加入使得这道菜在口感和营养上都更加丰富。菱角米烧肉的特点是五花肉肥而不腻,菱角米吸收了肉汁的香味,口感粉糯,整道菜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
桐城扇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桐城扇画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旱船是固镇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舞蹈,它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记录了地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愿望及和谐欢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