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姜,既鲜且嫩,以溱潼储鼎茂出产的最有名。民国时期,姜堰溱潼镇过宏昌、储德昌,陈鼎元等酱园制作的佛手姜,享誉大江南北。
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溱潼周边二百多座村庄有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参与者及观众十多万人(次)。
滚莲湘是江苏姜堰的传统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滚”字,其他地区的打莲湘,是用竹竿直接打在身上,而姜堰滚莲湘是通过“滚击”,用竹竿打击身体的各个部位。
溱潼砖瓦制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古镇溱潼就有七座大型砖窑,夜晚窑火通红,如七颗明珠散落大地,那时溱潼又名“七星村”,溱潼出产的砖雕、泥塑、瓦当,图案精美,形象生动,古朴典雅。
姜堰撂石锁,相传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士兵常用石锁、石担子等锻炼身体,后流传于民间,演变为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传统竞技项目,盛于清道光年间。
提起姜堰民间艺术,没有人不知道淤溪的面塑。“面人王”王迪飞所塑作品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细腻可人,鲜活俊逸。既有生动形象的外形,又有人物精神风貌的展现。
“牵驴花鼓”是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者为一男一女,扮演一对小夫妻,表演时,“丈夫”牵着小“毛驴”带“媳妇”回娘家。一路上,“小夫妻”扭动着秧歌步,以乡音土气的说唱、夸张诙谐的动作来表现小夫妻回娘家时的欢乐。
溱潼镇窑业从清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鼎盛时,在不到0.3平方公里的湖西庄区域里,建有108座土窑。与窑业伴生的窑工号子汇合着喜鹊湖的流水声,独具特色,悠扬绵长。
姜堰地区手工纸牌生产制作时间可上溯到清朝鸦片战争前后,零星制作的散户很多,其中的桥头镇杨院村却是最重要的生产中心。
华港镇地处姜堰市西北隅,有很多与岳飞抗金有关的地名故事。岳飞率部进泰州到离开泰州仅仅72天。在北上援楚和回防泰州过程中,与金兵发生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在战争故事便以地名方式中流传下来,流传至今。
天目山的西周古城距今约3100年,由于历史悠久,形迹尚存,经代代相传,有不少集人神一体的神奇故事,家喻户晓。有《天目鹿女传奇》、《仙翁白日飞升》、《善人坊》、《天目樵歌》、《山桥渔唱》等故事约四、五十篇。
姜堰地区围棋历史可以上溯到宋朝,黄龙士是康熙中期围棋霸主,棋艺高超,棋风不苟一格,留下十局名局“血泪篇”,著《弈括》。当时人们对他棋艺与人品评价都很高,尊之为“棋圣”。
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流布于泰州、姜堰及周边地区。姜堰区桥头镇状元村雁子墩刘氏家族由明至清五百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以“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闻名于全国。
季市老汁鸡是由药膳鸡逐渐演变而来的。烹制火功分为大火、中火、文火、再大火四个阶段。季市老汁鸡味道鲜美,香味浓郁,入口滑嫩,滋补健身。“热吃”浓香扑鼻,肉质甘爽;“冷吃”简易方便,香味沉郁。
西来酱生姜片历史悠久,至少有150年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来的特产,远近闻名。酱生姜片色泽鲜艳、酱香浓郁、咸甜辣适度、味美可口、风味独特,与面类食品搭配食用效果更佳。有开胃驱寒、醒酒等功效。
河豚鱼烹饪有“一查二拣三洗四烧”一整套烹饪技艺,是靖江一个很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主要有河豚品种的选择、河豚的宰杀、河豚的清洗、河豚的烹制、河豚食用等流程。
马桥馄饨是靖江著名的传统美食,马桥馄饨馅很讲究,韭菜和菠菜馅为主,也有青菜馅的。基本每个馄饨里都有一只淡水虾,可不是虾米哦,味道鲜美.
鳜鱼羊肉是由羊肉做成的一道家常菜,口味鳜鱼羊肉是江苏靖江邢长兴传统名菜。鳜鱼肉质鲜嫩、醇厚,以五花熟羊肉佐之。鱼、羊合一,味道鲜美。为靖江筵席中的上品。
靖江猪肉脯是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的一道传统名吃,该菜品以猪腿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色泽棕红,光泽美观,口味香甜,食而不腻,成品为片型,长12厘米,宽8厘米,每千克60片左右。
蟹黄汤包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随着制作工艺和配方的不断改进,蟹黄汤包以其皮薄如纸,吹弹即破,味道鲜美、健身美容,深受大江南北美食家的青睐。明、清时期已经享有盛誉。
籼子粥,传统名点,属苏菜系。是用全麦磨粉。一般为元麦(靖江等地区)、大麦(泰兴等地区),当地人都称之为籼子粥。闻之有香,吃之有味,爽口滑溜,口感良好。
靖江香沙芋的母芋近圆球形,子芋、孙芋椭圆形至卵圆形,表皮光滑深褐色,肉质乳白色。靖江香沙芋质地细腻,干香可口,易酥不糊,硬、糯兼备,口感极佳,具有独特的板栗香味,素有“芋中板栗”的美称。
靖江金波酒酿造源于清朝同治年间。150年前酒坊老板王鉴和祖辈偶然获得金波酒酿造的宫廷配方,就依方酿造生产。具有酒蜜香清雅,落口爽洌,回味怡畅,色泽金黄透彻、增强身体免疫力等特点。
杆秤曾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生产、交易中。制作杆秤所用材料有桐超木、秤钩、机心、刀口、秤砣、铝丝、铜皮、尼龙绳、等盘等。
唱凤凰、唱麒麟起源于扬中地区,后因靖江涨滩,扬中好多居民移至靖江沙上居住,唱凤凰、唱麒麟的习俗也随之传入靖江,至今已有200年左右历史。唱凤凰、唱麒麟一般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和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
曹松庆说书是用靖江方言讲述故事的一种表演方式,曹松庆说书是跟其父曹全保所学。曹全保已于1983年病故,享年73年,他生前说书50余年,师从靖江康兴德裕庄人张金和。
靖江市新桥镇有座得圣桥,关于桥名的来历很多人都不知道。且听给你道来。传说一年初秋,乾隆皇帝从京城乘龙船南下,到古渡瓜洲才拐弯沿长江北岸东行,来到靖江境内。
季家市的由来,还得从这里说起,位于江苏省靖江市北部,地处如皋、泰兴、靖江三市交界有个叫季家庄有位穷小子叫季新福,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在界河南面的刘财主家做长工。
靖江民歌形式和音调非常丰富而多彩,内容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渔歌及民间歌舞曲、说唱曲。形式齐全。
靖江竹编产品在于选材严格,做工精良,工艺精湛。从原来的竹背篓、竹匾等农具发展为如今的竹包、竹花瓶、花篮、果盘、餐具等旅游产品。靖江竹编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了靖江人馈赠亲友、外地来访者和外国客商的优选礼品。
孤山泥狗子,又称“叫鸡”是一种泥哨,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该工艺品由孤山周围的一些民间艺人选择孤山东南角的黄泥制成的。
靖江“生祠堂与白衣堂”的传说,泰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传说南宋皇帝赵构与宰相秦桧狼狈为奸,欲与金兀术求和,把精忠报国的岳飞视为眼中钉,一天连发12道金牌,急诏岳飞回杭州(临安)。
靖江宝卷宣讲是靖江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其渊源可上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传扬佛经的梵呗和唱导。其基本形式为说唱结合,一唱众和,唱腔有【平调】【单调】【含十字】【滚龙调】【挂金锁】【打莲花】等。
泰兴雪梨,江苏省泰兴市特产,“泰兴雪梨”已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果皮翠绿色,果面光滑,果点小,果梗周围有褐色锈斑,果心小,果肉雪白色,肉质细脆,石细胞少,汁液多、味甜。
泰兴江沙蟹,江苏省泰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沙蟹青背、白脐、金爪、黄毛。以个头大、口感好、营养丰富而远近闻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八道蟹美食,被称之为“蟹八吃”。
泰兴白果,江苏省泰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泰兴白果营养丰富、药食兼用,果仁中蛋白质含量11.27%,淀粉73.24%,脂肪3.93%,总糖3.17%,另外还含有16种氨基酸、26种矿物质和22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食疗佳品。
泰兴元麦为半春性早熟品种,色泽亮黄,气味清香,籽粒大小中等,种皮薄,腹沟浅。泰兴元麦主要用于加工元麦粉,是粯(xiàn)子粥的主要原料,元麦粯子粥被誉为“泰兴咖啡”,闻之有香,食之有味,爽口滑溜,口感好。
泰兴花生,江苏省泰兴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泰兴盛产花生果,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为泰兴市传统的“猪、油、酒”三大特产之一。泰兴花生外观秀美,以两粒为主,籽仁大小中等,色泽鲜艳,口感甜脆,营养丰富。
泰兴香荷芋,江苏省泰兴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泰兴香荷芋属天南星科、芋头属的一个优良农家品种。泰兴香荷芋种植历史悠久,是传统的粮经兼用作物,主要分布在泰兴中东部高沙土地区10个乡镇。
泰兴荞麦,江苏省泰兴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荞麦是双子叶作物,与常用药材大黄、虎杖、何首乌同属蓼科,是自然界中甚少的食药两用作物。
桂香糖是泰兴市享有盛誉的汉族名点,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系选用生仁、芝麻、桂花、白糖、饴糖等原料精制而成。具有桂花香、生仁香、芝麻香和皮脆心酥的特点。口感酥脆,口味甜而不腻。
涨烧饼是江苏泰兴的一种美食,也叫支前烧饼,这是一种酵水和面粉混合制作而成的烧饼。涨烧饼的主要原料是酵面、油、芝麻。涨烧饼有大有小,小的碗口大,大的有铜盆口大、酵盆大,一般视情况而制。
孔桥百叶之所以出名,一是选用当地的优质黄豆,二是就地取用了“两泰官河”的水,三是历代相传的手工制作工艺上,有一整套秘不外传的绝技,像点卤、压榨等。成品的百叶薄如纸,柔似绢。
荞麦扁团,江苏著名的传统小吃,是泰兴城乡老少喜爱的食品。黄泥置成的鼓形土炉,上面放着一个平板铁锅。扁团是用豆油煎熬的,离老远都能闻见那浓浓的香味。其中的馅料大都为青菜、白菜、菠菜、芹菜或秧草以及猪油渣等。
蟹黄汤包是泰兴市曲霞镇特色汤包,曾流传着“泰兴汤包出曲霞”之说。蟹黄汤包有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的独特个性,以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名闻遐迩。
黄桥卤菜又名黄桥烧腊,起源于北宋年间,尤以老汁猪头肉、五香兔儿头、烧腊雀儿烧腊鸡、卤香猪蹄炸鱼浇、炸鸡柳等卤菜声名远扬,传承至今,自成体系。
刘陈猪四宝,即猪耳朵、猪尾巴、猪舌头,还有猪唇,系泰兴的地方美食,它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
宣堡小馄饨因产于古镇宣堡而得名。制作宣堡小馄饨的材料为:面粉、鲜肉、酱油、白胡椒、小米葱、花油渣。宣堡小馄饨因其形状轻盈小巧、皮薄馅嫩、鲜香诱人、余味香醇,迥异于普通大馄饨而受到食客青睐。
黄桥烧饼风味独特,其色香味均不同于一般的点心,具有 “香脆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传统特色。它外形饱满美观,色泽金黄如蟹壳,入口酥松,不焦不糊、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泰兴藤编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泰兴藤编的原料为黄藤。因其韧性好、弹性好、透气性好、不宜虫蛀,编织成的工艺品柔软舒适,故成为席、榻、椅等坐卧用家具的优选材料。
泰兴市新街镇曾盛产竹子,从事篾匠的手工艺人非常多,大多为家族和师徒传承。主要编制篮子、筛子、竹椅、凉席等生活用品,经久耐用,舒适凉爽。
泰兴市是中外驰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及专家论证,泰兴银杏栽培已有1000多年历史。泰兴地区的银杏嫁接主要以枝接为主,现在也有芽接和根接,春夏秋均可进行,以春天嫁接居多,从火柴梗般细的小树,到磨盘般粗的大树,都能嫁接,成活率较高。
银杏木雕在泰兴的传承至少已有几百年历史。雕刻题材多为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吉祥如意的内容。泰兴银杏木雕造型美观,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其与现代生活关系紧密,许多门匾、床、桌、椅、栏等都有银杏木雕的装饰。
泰兴砖雕,顾名思义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泰兴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泰兴金叶子,是当地的一种纸牌。纸牌,源于汉代,称叶子戏,盛于南康,称金叶子。系高尚的娱乐工具,既开发智力又愉悦身心,从汉代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泰兴说唱,又叫泰兴唱书。据《扬州曲艺志》记载,泰兴说唱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手持唱本,无伴奏根据唱本说唱。以七字调、十字调为主,唱书书目颇多。
泰兴麻将雕刻以手工雕刻为主,制作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原材料必须脱脂后开料制坯、滚角、刨光、雕刻、作色,人物肖像、万寿图等特殊工艺麻将造型、作色更为复杂。
泰兴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木偶戏亦称傀儡戏,泰兴是我国的木偶之乡。泰兴广陵镇是木偶之乡的发源地,这里的木偶剧起源于清朝中期,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
泰兴花鼓发源并流行于江苏省泰兴市境内。因其以道具红灯照明并“日以继夜”地表演,亦称“夜火灯”。该项目已有15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传统舞蹈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