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歌(邗江民歌)除了艺术欣赏价值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其他艺术创作、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因为这众多价值的存在,才使得扬州民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千年,至今仍以完整的面貌、活态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打坐堂是在城隍庙会上以唢呐吹奏和打击乐器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打坐堂就是城隍庙会中的一个重要的集娱乐与选拔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形式。届时,由各家组成人马,集中进行表演,每家的基本程序为:1、满堂锣鼓;2、吹打锣鼓;3、细吹细打;4、满堂收尾。
黄珏香火会是一种流行于苏北南部、高邮以北和扬州邗江北乡一带的庙会,是古代“乡人傩”的一种,也是先人在腊月举行的驱疫逐鬼、祛病消灾、追求生活安康的一种巫文化遗存仪式。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瓜洲铁锅铸造,历史悠久,工艺先进。1924年,王源大生产的苏锅在第一次中国国货展览会上获“甲”字奖。瓜洲铁锅标注“官炉王源大锅厂”,名声远播。
邗江杭集牙刷制作始于清代,扩于民国,盛于当今。清道光七年(1827),杭集农民刘万兴用牛骨马尾手工创制出苏北地区第一支牙刷,起名“三星牌”。现制作牙刷成为杭集的支柱产业,杭集镇被国家轻工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牙刷之都”。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中国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
十五巧板益智拼图,是在一块正方形截体内,运用15块切割成形状各异的版块组合而成各种几何图形的游戏,能拼出人物、动物、蔬果、花卉、器皿等图案。
傩舞(跳娘娘)是一种宗教祭祀性舞蹈,出自古巫、古傩这个渊源,明末清初,它出现在“香火会”中,成为人们设坛请神、祈福消灾时的必跳之舞。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一,战功卓著,平生未尝败绩,后人评其为“古代十大奇男子”之一。常遇春传说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动人,每一篇传说独立成章,又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具有连贯性。
由于船村规模较大,建庄时间较长,人口较多,人文历史丰富,千百年来流传着诸如“船村的由来”、“烈马饮水”、“嫦娥探村”等许多反映当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热爱生活的传说和故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发生在明万历年间瓜洲渡口的真实事件,当时“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倖、孙富的阴狠。”并在当地产生多种说法,衍生出若干故事。
甘泉山位于扬州西北郊,山顶上有一井,水质甘甜,且长年不竭,得名“甘泉井”,山亦因之被命名为“甘泉山”。唐代惠昭寺王播饭后钟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反映了甘泉山地段古老的历史和劳动人民的爱憎,已被整理成集,为群众所欢迎。
焦循自幼聪明过人,为人和蔼,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以教馆授徒为业,晚年足不入市,乡间父老都很敬佩他。焦循去世后,留下诸多传奇故事,主要流传于当地,及邗江西北山区和湖乡。
瘦西湖传说品位高雅,情节生动,是旅游文化和名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提升瘦西湖的知名度和增加旅游者的欣赏兴趣有很好的感染和推动作用,也是乡土文化的极好教材。
扬州是隋炀帝传说的发源地。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曾任扬州总管十年,当皇帝后又曾三下扬州,最后死在扬州,葬在扬州,至今他的墓还在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的雷塘。围绕着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传说。
扬州盐水鹅,江苏扬州特色名菜,形态饱满,烂而不散,色黄油亮,质感松嫩、肥而不腻,鲜咸。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是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着悠久的历史。
沙头绿壳鸡蛋是江苏扬州广陵区的特产。绿壳草鸡蛋,以及草鸡、无公害蔬菜都是这里的特色美味。而绿色养殖的绿壳鸡蛋,属于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高氨基酸、低胆固醇、低脂肪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
扬州漆器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产品有屏风、地屏、挂屏、台屏、衣柜、酒柜、电视柜,及各式桌、椅、几、凳、瓶、盘、筒、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300多种。
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千百年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仍保存着传统的、纯手工的雕版印刷技艺,拥有陈义时、陆文彬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传人,使中国的雕版印刷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形态——灯不灭,薪火相传,造福人类。
扬州玉器是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扬州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开山鼻祖为明人柳敬亭。扬州评话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扬州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杨氏吹糖技艺颇有特色,受扬州地方文化影响很深,具有轻、秀、透的精致风格,代表了扬州吹糖最高水准,在江浙一带也很出名。至今还在东关古街上有杨氏后人杨云成在吹糖人。
共和春小吃品种多样,以饺面、炒面、鲜肉锅贴、韭芽春卷最具特色,制作技艺各有千秋,以饺面为代表。共和春小吃制作技艺精益求精,不因其“大众化”而“简单化”。共和春小吃保存了鲜活的民俗文化记忆。
扬州铜器具有设计科学、工艺精湛、造型雅致的特色,自隋代以来便成为贡品,其制作技艺因铸造与捶打不同而千差万别,工艺复杂,制造考究。“扬州铜器多”,制作铜器的作坊也多,至今在扬州城内,尚存有“打铜巷”,充分说明扬州铜器制作很早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
扬州精工织补,是将破损的服装或被毯,按照原有纺织物的经纬编排规则,精细地织补好,使其完全恢复服装破损前状态的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特殊技艺。经过织补,能使原已破损的织物平复如初,色泽一致,规整光滑,难以辨别织补部位,堪称一绝。
扬州自汉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催生铁器制作业等“五行八作”的兴盛,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大师们使用的各种刀具均出自扬州铁匠艺人之手。扬州的铁器制作业是古城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扬州明清式家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代,扬州为全国家具三大制作中心之一。它制作考究、精巧,与扬州擅长的工艺结合。风格文雅秀美,书卷气息浓郁。扬州制作明清式家具的名师辈出,世代相承,沿袭至今。
甘草山的故事流传仪征地区,歌颂的是民间英雄甘平不畏艰险上昆仑山求仙草,降服黑龙,为渔民治病而献身的英雄义举。
扬州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巷城”,其古街巷之多、之奇,现存的数百条名街巷,体现出扬州城市的风貌和神髓。每一条街巷都流传着一个甚至数个美妙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与街巷的建筑、名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而又相得益彰,构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琼花与琼花观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琼花乃是隋炀帝胞妹所化,炀帝为到扬州看琼花而亡国。故事版本很多,见《说唐》、《隋唐演义》等书。
大丰东沙紫菜,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丰东沙紫菜是中国首个海藻类地理标志产品,色泽深褐,光泽明亮,厚薄均匀,无僵斑、菊花斑,死斑,味鲜香,柔韧性好。
恒北早酥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恒北早酥梨果形呈卵圆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果皮薄而脆,果肉质细酥脆,汁液丰富,酸甜适口。
裕华大蒜,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中镇裕华有大蒜之乡的美誉,所产大蒜纯天然无污染。大蒜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徽量元素,是优质上乘的绿色保健食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裕华大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
白驹桂森果子精选优质白糯米、绵白糖和各种原材料,经过淘米、泡米、爽米、打粉、制浆饼、冲浆、揉面开条、切坯、滴粉、油炸、沥干、熬糖浆、拌糖、自然冷却等十多道工序层层把关,才能做出口感纯粹的果子。
大丰出现香肚加工作坊,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中期。由于香肚制作的主料是猪肉及其他配料,成本较低,价廉物美,为寻常百姓家常所用,因此便成为佐餐的好搭档。
翔鸿松花蛋制作技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可溯至600多年前,以沿海湿地散户养殖场优质鲜鸭蛋为原料,腌制翔鸿系列松花皮蛋。腌熟剥壳后,蘸醋即食,味美无比。光洁圆润,蛋体晶莹剔透。
“三腊菜”,是大丰白驹镇的传统民间小菜,是在进入腊月、“三九”严冬腌制的一种美食佐菜。现已成为驰誉大江南北的美食佐菜,更是食品文化的一种代表体现。三腊菜”以家庭式的传承机制代代相传至今,已近千年历史,如今已成为餐桌上招待客人的特色菜肴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万盈根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用树根制作多种艺术品。根雕,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并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等步骤,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抖空竹,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三国时期,曹植曾作《空竹赋》。以此作为抖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已有1700年。
龙舞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流传于江淮一带的典型传统舞蹈表演艺术,因舞者持传说中的龙型道具而得名。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
草堰木刻,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刻艺术相传已久,表现的形式主要是以人物图像为主,也有表现动物的图案。大丰草堰刘鸿宾木刻主要是以人物肖像为主,经多年精心研习,成功创作木刻水浒108将人物像。
大丰瓷刻是独特的地方性传统美术项目,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江苏省盐城市的大丰区全境,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美术类项目。
斗龙港的传说,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斗龙港,又名龙开河、牛湾河。原上游在五十里河,向东经新丰、龙王庙、下明闸入海,全长60公里。
香茗就香干,赛过活神仙。"香干"说的便是后港茶干,又名"王宜茶干""王氏茶干",王宜便是其创始人。后港茶干袖珍小巧,色呈酱黄,似蒙一层薄薄的釉质。拈一片在手,异香扑鼻;入口韧,回味香,每一口都是时间的味道。
酥儿饼,是富安的一种传统茶点。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一时酥儿饼美名远扬。东台富安酥儿饼具有入口酥松香脆,越嚼越美味的特点,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是“吃着打嘴也舍不得丢”。
东台陈皮酒源自宋朝天圣元年(1023),相传是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官时为范母治病所制。东台陈皮酒,酒色橙黄、绵润甜爽,香味扑鼻,素有“液体蛋糕”之美称,具有补气养血、益肝强肾、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理气开胃,壮筋健体的功效。
东台鱼汤面,源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获"首届中国金牌小吃""江苏名点小吃"。历时数小时精心熬煮的鱼汤,汤白质浓,滴点成珠,加上劲道的面条,营养丰富,且温脾健胃,补虚疗肠,素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
巴斗黄泥螺,选用本地优质黄泥螺,以酒渍食,味道鲜美、清香脆嫩、咸中藏鲜,可久藏,是佐餐的佳肴,有补肝肾、润沛、明目、开胃生津等功效。该制作技艺已传承五代人之久,秘制配方,技艺精湛,其所醉制的泥螺,既保持海产品特有鲜美,又保证生鲜食品久藏不变,广受欢迎。
堤西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等,是一种中国传统风味蛋制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2020年,堤西松花蛋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堤西松花蛋选用堤西麻鸭蛋,经选蛋、消毒、配料、装缸、包裹等步骤加工而成。
许河猪头肉是东台传统美食,松软香浓,入口即化,咸甜适度,肥而不腻。许河猪头肉精选新鲜猪头肉,经清洗、焯水、卤煮等工序制作而成。其好味道的关键在于一锅老卤汤,奥妙就两句话:功夫深,讲卫生。
东台六大碗宴席属淮扬菜系,在东台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由八碟、六大碗主菜、点心、甜菜、时蔬和汤菜组合而成,囊括了东台的名优特产,海陆河鲜。东台六大碗烹制技艺是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溱东,几乎很多家饭店都能吃到溱东老鹅,但每一家又不尽相同,各有风味。东台溱东镇,水网密布、碧波荡漾,当地人多傍水养鹅,成就了这里的美食——溱东老鹅。溱东老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里下河地区必不可少的餐桌饮食文化之一。
唐氏酥糖,作为一种非遗传统糕点,从清代咸丰年间第一代传人唐昌盛开始制作,以其工艺精湛,酥甜可口而广受群众欢迎,成为里下河地区的特产。逢年过节以及民间喜庆之事,唐氏酥糖已成为招待贵客、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