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道情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泛指流行于山西北部道情系统的剧种。右玉道情是晋北地区喜闻乐见的剧种,在发展中它不断地丰富剧目,汲取了民间的表演技艺,从而增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200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芪羊肉汤,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菜式,属于晋菜。以羊肉为制作主料,黄芪羊肉汤的烹饪技巧以煮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黄芪羊肉汤的特色:绵烂酥软,浓香爽口,鲜美异常。
古代的西寺梁山(古称方山),苍松翠柏,骄杨垂柳,山下万泉涌出,溪水涓涓,风景极其优美。相传,古方山那优美的景致,并不是由始就有的,也不是造物神的杰作,而是因为山中有了一匹金马驹的缘故。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人们都会争相去理发,都是为了得到“龙抬头”的喜气,这就民间所流传的“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可是到底为什么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呢?
天镇盛产谷子,谷子剥去皮即为小米。天镇出产的“血点红”小米具有色泽金黄、颗粒均匀、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用途较广的特点。
米淇儿在晋城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样家常饭,也是晋城人最喜欢的一样家常饭。米淇的主要原料自然是米,而且是小米。
阳城蚕茧,山西省阳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城蚕茧”以其茧大、粒匀、色泽好、茧层匀等优点闻名全国,其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等在全国蚕茧质量抽样检测中,综合指标第一名,成为阳城的“金字招牌”。
烧大葱是山西小吃菜谱之一,以大葱为制作主料,烧大葱的烹饪技巧以烧菜为主,口味属于葱香味。烧大葱的特色:此菜色泽金黄诱人,汤鲜葱香,配上鲜荔枝,使口味咸鲜香中有甘甜微酸。
浑源扇鼓又名喜乐、迎春鼓。相传,浑源等县民间自古就有击鼓迎春的习俗。春耕前,民众手持羊皮圆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祈求消灾免病,故名喜乐和迎春鼓。以后巫婆、神汉将手鼓作为驱邪的工具,且歌且舞,俗称“跳大神”。
牛腰是应县的传统食品。传说有个叫于义的掌柜,因生意不好,做饼时不慎碰翻糖稀碗,无奈将白面与其掺和,捏成小饼炸熟后,其味道香甜,且颜色似牛腰,因此流传开来。
莲花豆就是普通的油炸蚕豆。莲花豆是晋北地区餐桌上有名的美食,这金灿灿、酥脆脆、喷喷香的小豆子。后来这位巧妇做蚕豆的方法广为流传,因巧妇的名字叫”莲花“,所以人们都管这种豆子叫”莲花豆“。
在高平城乡,有一种传统美食“捻圪斗”,俗称“猫耳朵”。也成了高平城乡的一道美味佳肴,因做时用拇指摁滑而成,故称“捻圪斗”。又因吃时轻柔利口,筋而软和,富有营养,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糕馓又称糕花,是阳高以及周边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油炸食品,也是一种地方性美食。糕馓的主要原料是黍子,黍子在晋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种植黍子有五千年的历史。
“阳之源”老陈醋采用蒸、酵、熏、淋、晒5道工艺,酿造出酸、甜、绵、鲜的独特风味,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有机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的佐餐调味佳品。
相传,孤峰山是由土头,石身,金底,空肠,满肚风组成的。有一老一少两个南蛮人来到山前,老人说:“山中有宝贝,只是风厉害,一个闪失连命都丢掉,你怕不。”少年气盛忙道:“不怕,只怕找不到宝贝,纵有些许风却是不怕的。”
阳高秧歌是南以东马营村秧歌,北以南徐屯村秧歌、正边堡村秧歌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部鳌石、友宰、东小村一带,北部南徐屯、罗文皂、七墩、八里台、砖楼、镇边堡一带。2020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泽州甜柿,是产于山西晋城市的一种甜柿,因晋城古称泽州及泽州府而得名,甜柿在晋城市栽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为传统土特浆果类果品。泽州甜柿含糖高,品质佳。柿叶可制茶,有消暑、降压、减肥之功。柿叶所含维生素c很高,比被称为维生素宝库的柠檬的维生素c还高一倍。
荞麦中含有优质蛋白质、易消化吸收的糖、丰富的硒元素、独特的维生素、种类齐全的微量元素。平鲁荞面做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猫耳朵、拔鱼、柳叶面、手擀面等。因其是无糖食品,因而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美味佳肴。
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总督尚书翟鹏向朝廷上书,在已经修筑有“大同五堡”(即边墙五堡)的基础上,从今阳高到老营挑挖长堑一道,长390余里,深宽各2丈,并在其拱卫区内修“靖虏五堡”和“灭胡九堡”共14座护墩堡。
相传很久以前,玉泉山上曾有一洼清泉,泉水中有只金蛤蟆,所以清泉的水四季不腐也不冻,泉水周围全年都是片片绿草,到这里看过的人都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并且随着人们的传送,渐渐声名远扬。
天镇豆腐干,有五香豆腐干和熏豆腐干两种。咸豆腐干又有豆腐干和豆腐筋之称。天镇豆腐干,制作历史悠久,是用传统的工艺精制而成。且选料精细,用上等的黄豆为原料,黄豆颗粒饱满,无疵瑕,磨出的豆浆、豆汁洁白鲜嫩。
左云苦荞,山西省左云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左云苦荞被誉为“东方神草”,苦荞籽粒黑褐色、灰褐色、形状为圆三棱形或锥状三棱形。左云苦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膳食纤维、纤维素以及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
神泉堡驴肉以驴肉色泽鲜亮、香味四溢、肉滑不腻、口味纯正而闻名!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少有的绿色食品,也是走亲访友的不二选择!驴肉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养心安神、保护心脑血管,被大家赞称“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的美誉。
蘑菇在新荣区民间称为“素八珍”之一。采凉山蘑菇又以体肥个大,味香色佳被新荣人誉为“珍中之珍”。高温、潮湿、草木落叶陈积腐殖的背阴草地,草蘑菇极易繁殖。采凉山蘑菇之所以品佳质好,就是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优越的缘故。采凉山草蘑可以称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云州块垒:用纯莜面或掺和山药(土豆)碎未的莜面,搅拌成的细小块状的饭食总名之曰"块垒"。 因其任人手或筷子随意搓拌、搅拌,形如块状堆起的食品,故名“块垒”。
高平的民间面塑历史比较悠久,它是盛行于民间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活动中这个面塑它不仅是一种实用,还有一个观赏价值。面塑,俗称蒸花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
“怀仁窑”,乍一看,这个名称的外延太宽泛。在怀仁,以“窑”冠名的有煤窑、砖窑、瓦窑、石灰窑、水泥窑、碗窑、瓷窑,而“怀仁窑”所指为何?请看《中国陶瓷词典》的解释:辽、金、元瓷窑,窑址在今怀仁市,分布在小峪、张瓦沟、吴家窑等地
山阴荷藕荷藕是山西朔州山阴的特色美食,荷藕学名为莲藕,又名荷、芙蓉,其果实称为莲,根茎称为藕,花称为荷。荷藕的营养价值很高,且都含有多种维生素。荷藕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它脆嫩可口,风味独特,既可生吃,也可熟食。
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源于清期中叶,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形状美观、香甜酥脆、可口味美、油多不腻,日久存放,不变质味。
冬凌茶是一种纯天然四季饮品,选用阳城地方特产——冬凌草、山楂等,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而成。每年霜降后,因冬凌草全株自上而下结满薄如蝉翼的冰片,阳光下晶莹剔透,故又名“冰凌草”。
阳高圆白菜是一种大同特产,生长在阳高县罗文皂的盐碱滩上。在大同特产有“三黄二白”之说,即是:浑源的黄芪,大同的黄花,天镇的“里外黄”山药蛋,以及广灵的白麻、阳高的圆白菜。
核桃在阳城县栽培历史悠久,质量以皮薄肉厚,色鲜味浓的特点美誉神州。阳城南部山区山大坡广,沟岭纵横,发展开发核桃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核桃(长寿果、人脑果)是天然补脑食品,可以壮阳补肾,润肠通便,防止动脉硬化,是强身体,益肝肾,防衰老的食品。
竹笔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断竹为笔,然后蘸着兽血在石壁和兽皮上书写记事。后来发明了竹筒,祖先们又用竹笔蘸生漆在竹筒上书写。毛笔的出现,竹笔才渐次被“新生代”毛笔所替代。竹笔写出来的字,古朴苍劲,颇具金石气韵。
右玉流传一句话,右玉三件宝:莜面,山药,羊皮袄!右玉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种植莜麦的最佳环境,所产莜麦色美,味香,营养成分较高。
阁老山,清以前叫栲栳(kao lao)山。栲栳,民间叫“栳栳”,也叫“笆斗”是用竹蔑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容器,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因为山的形状像栲栳,就起名叫栲栳山了。
泽州黄小米,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泽州黄小米种植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741米,适宜谷子生长。泽州黄小米,属地方名优品种。该品种色泽金黄、颗粒圆满、晶莹明亮、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可口。
广灵种植仁用杏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朔到明朝,民间吃杏仁的习惯流传至今。盛产于斗泉乡的仁用杏,素有“贡品杏仁出斗山,斗山杏仁香千里”的美誉,它以饱满,酥脆闻名。广灵杏仁产品的制作融合了传统工艺的精华和现代技术的精湛,产品醇香可口。
晋城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质地优良,具有灰份质低,含硫少、发热量高、热稳定性强、机械强度大等优点,原煤含硫量在0.3%左右,可燃基发热量在8000大卡/千克左右,块炭晶萤光亮,燃烧时无烟无味,摸不染手、抱不沾衣,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工用民燃均为佳品。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
刀削面,是山西省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山西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享有盛誉,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她是抗日战场上罕见的骑兵部队领导人,她带领骑兵驰骋雁北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女英雄,日本人悬赏5千元要她的头颅,阎锡山却称她是“美女狐狸“。可她牺牲前击毙6日寇,然后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喉部—— 记住英雄,传承历史。
广灵白麻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深受欢迎白麻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广灵的白麻,种植历史悠久,名闻全国。其特点是色泽光亮,皮薄性韧,纤维细长,柔软光亮。
高平市塔王醋业有限公司改革了传统的熟料发酵工艺,采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生料发酵技术。这一新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蒸、煮工艺对原料中维生素、氨基酸、糖、醛类等营养成份的破坏。产品主要有特醋、陈醋、老陈醋、保健醋四大系列。
陵川县核桃湾山位于丈河乡丈河村东7公里处。盛产核桃,该地核桃仁含蛋白质15.4%,含脂肪40%~63%,含碳水化合物10%,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维生素A、B、C、E等。味美多脂的核桃仁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其特殊的疗效。
北水芦小曲这支民间小曲来源于光绪年间,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当时起名叫“蹦蹦戏”,后来改为民间小曲。北水芦小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其乐名较短,曲调优雅,舒缓有致,多以251或364为尾句,且多重复演唱,并多见咋、呀、哼、嗨等虚字连结。
云州区聚乐乡位于大同市东北端,晋、冀、蒙交界处,地理气候独特,交通便捷,历史上素有“花果乡”之称,所产哈密杏品质以其汁多、汁浓、汁甜、口感滑爽、外形圆光、色泽可口、营养价值丰富为特征,享誉塞北,近年产品远销国内,国际市场。
高平九莲灯是流传在我省晋东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是高平民间舞蹈中群众最热爱的一朵艺术奇葩,老友妇孺都会他几场,深深扎根与群众之中。
平鲁有一种很家常但也很大气的菜叫披头烩菜,是平鲁传统特色美食。正宗朔县披头烩菜的四宝是山药蛋、白菜、粉条、豆腐,也可以任意搭配。平鲁人对披头烩菜情有独钟,婚丧嫁娶、满月席、寿宴,几乎都离不开烩菜。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灵丘熏鸡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名菜,已有270多年的历史。灵丘熏鸡烹制加工时又加入了多种中药,所以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消食健脾、因精养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欢迎。
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在圣水沟村流传年代较长,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
阳城烧肝,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晋菜。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
阳高罗文皂的圆白菜,生长在这一带盐碱滩上。它的特点是:裹得紧,份量重,筋少,质白,含水份少,耐压,耐腐烂,切开后,久置而不生刀锈,吃起来仍甘美可口,没有辣味。
晋城是面食的故乡,所以香椿面简直就是美味的化身,每年春天市民都会吃一两次来解解馋。民间流传这样一段趣事:瓮山的香椿面,因其枝叶嫩小,拌着面条时就会附着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粘面不粘碗”,有些没有品尝过的人不解其意,竟然误传为“粘碗不粘面”,一字之差完全是南辕北辙。
广灵黄花菜原产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经过人工训化被移植到山下进行人工栽培,通过适时采摘、人工蒸煮、自然干燥,成为天然绿色食品,以条直肉厚、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等特点著称。
阳高县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的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原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阳高县吴争道乐班的道教音乐《六大套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软面油糕是阳城的一道家常经典小吃,糯米面少加水,捏成较硬的面团,蒸二十分钟,出笼放盆内,醮凉水搋,少放点碱水,搋匀成光而软的面,稍饧。放热油中慢炸,逐渐膨胀,松脆金黄。
马武寨南面10公里处,有一道岭叫分水岭,分水岭往北走3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神仙窑,山里有一个石洞叫神仙洞。传说这个洞曾经是马武藏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