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镇县长城脚下,每年进了5月之后,在农家和小饭馆的餐桌上,苦菜十分活跃,而且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县里豪华酒店的餐桌。苦菜虽说它味儿苦,但苦中带涩,涩中带甜,白根根绿叶叶,好看又好吃,营养丰富。它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矿物质、胡萝卜素等。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莜面做法多样,分五大系: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食法讲究,佐以各种菜丝,配以盐汤辣子,味道鲜香,清香爽口。
黑陶,是45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高平市作为炎帝神农的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五行工艺”的黑陶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堪称中华瑰宝。
有说是炉面,也有说是卤面。叫“卤面”的,大概是因为这道饭是蒸熟的面条吸收了肉和菜的卤汁。叫“炉面”的,可能是因为其是在锅里一层一层码面,甚至高出锅沿,最后再拿一口倒扣的锅做盖,看起来很像道家的炼丹炉,故而得名。
片烤方肉是山西省一道著名的传统小吃,片烤方肉是采用生炉烘烤,将硬五花肉带肋骨6--7根剁下,烘烤约一个半小时左右,待肉油出尽视肉已熟时取出。吃片烤方肉如吃北京烤鸭,肥嫩不腻,香咸可口,吃完烤肉,酒足饭饱,余香悠长。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五岳中的北岳。其主峰在浑源县境东南,海拨2016米。千百年来,在其浓烈的宗教气氛与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道教音乐——恒山道教音乐。
晋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少雨多风,适宜荆花蜜。晋城荆条花蜂蜜的蜜源为荆条,荆条蜜呈浅琥珀色,透明度较低,气味清香,口感甜润、微酸,易结晶,结晶后细腻乳白色,久置后色泽加重。荆条蜜能促进体力恢复,适合饭后容易困倦、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大者。
“巴公烧大葱”风味特殊,如果上了一桌清淡菜,再加上一道烧大葱,一下就提起了口味。大葱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等物质,其中所含的“烯丙基硫醚”能刺激胃液的分泌,还可以增进食欲。
块垒,传统右玉人最爱的主食之一,它兼具美味与耐饥的特点,主要原料是土豆和莜面,粗粮细做,做法传承,色味俱佳,齿颊留香。块垒主要是将掺有土豆末的莜面搅拌成细小块状的饭食名之曰“块垒”。莜面块垒是右玉美食的典范,粗粮细做,做法传承,色味俱全,一口下去,齿颊留香。
高平十五里的伯方村,明崇祯以前叫黑方村,清顺治年间,始改伯方村。这一"伯"一"黑",一字之差,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王府八八筵流传于阳城东乡,因其主菜贯穿周易太极“八卦生万物”和“好事成双”理念,且主菜为十六道而得名。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名扬天下的一种古老名宴。
粉蒸胡萝卜是晋城的经典美食,是一道以胡萝卜、玉米面粉为主料烹饪的菜肴。
一九一五年西起内蒙古城,东到河北省西坪山长达二十多公里的大众渠全渠开通了,为了以树护渠,以树养渠,从一九一二年着手开渠开始,就在渠两边各植杨树八行,植株达十多万。
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罗罗腔传统音乐唱腔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西村、东村南面的山岗名叫“龙探头”。山上蕴藏着岩石为砂石岩,其中有一种灰白色的沙石纹理结构匀称,颗粒密度合理,硬度适中而且耐风化。当地人将其石头开采下来,经过打凿成立体矩形状,用于磨砺刀具,称为磨石。因龙探头的磨石磨刀,磨擦力大,快锋利,不卷刀还不损刀。素有“龙探头磨石,吉铁炉上的刀,搁搁搁触三两遭”之评说。过去龙探头的磨石很受人们欢迎。尤其内蒙古后大大滩察右中旗一代割莜麦费镰刀,就用丰镇市马家圐囵吉氏铁匠打造的刀和龙探头磨石。因此龙探头磨石不但销往本地,还远销内蒙等地。龙探头的石头又是打造碾磨的上等石料。打造出的碾磨,磨面效率高,而且使用年代长久。价格能高于其它石料的碾磨,旧时龙探头的石头是当地人致富的财源之一。
碓臼沟秧歌是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的西村乡碓臼沟村的民间歌舞,是活跃在晋冀蒙等省份的一个民间剧种,因其唱腔多调、活泼、明快、旋律优美,兼有中原细腻和塞北粗犷的双重风格。地方特色浓厚,故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在泽州县南岭乡,就有一种特色小吃是用薄荷叶子做的,叫油圪擦!其实油圪擦是泽州地区一种很常见的小吃,也叫水煎饼,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一般的油圪擦里放的是小瓜菜、胡萝卜或者韭菜、槐花,而南岭的油圪擦里却放的是清凉的薄荷,是不是很特别呢!
碾转(nian zhuan)——指小麦青稞主产区农家人“尝新”的青物之一。它是将小麦和青稞在夏至前后吸浆将满,但又未完全黄熟时,也就是在青稞麻黄时,将其穗头齐腰摘下,扎成整齐的束把,用火在锅内焖熟,乘热搓去壳,俗称青稞麻麦。青稞麻麦肥嫩味美,极耐咀嚼,是小孩和年轻人最爱吃的青物之一。
槐花茶是泽州下村镇的特产,下村镇地形呈两山夹一沟之势,地势西高东低,是典型的丘陵区。泽州县三条中心河流之一的长河就发源于此。丰富的水源孕育着下村镇这片富饶的土地,这里空气清新、植被茂盛,被称为“绿色氧吧”。下村镇的槐花叶茶的原材料的产出地就在这里。
山西省怀仁市的饸饹面是当地民众常吃的一道美食。面条是用饸饹床压制出来,面自动下锅煮制,出锅后捞出盛碗,配上各种卤汁,吃着劲道利口,赞不绝口。
广灵大尾羊是山西省优良地方绵羊品种。体质结实紧凑,耐粗饲,适应性强,增重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质良好,细嫩鲜美,无座味。生长期短,周转速度快,遗传性能稳定 。
山药又名土豆,是天镇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它不仅可以做菜吃,而且可做主食。山药煮熟去皮与莜面、白面、玉米面混合,可烙饼、打块垒、蒸饺、抿面;山药能与猪、羊、牛、鸡肉熬炖,可与各类蔬菜混炖,山药泥、拨丝山药、糖溜山药等菜肴是招待宾客的佳品。
泽州对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的一项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当地流传有“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据对鼓老艺人常小和回忆,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自古以来就有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
碾馔虽不是传统主食,但是在过去灾荒年,人们来不及等到小麦成熟,就会制作碾馔来满足温饱,这就叫做“青黄相接”,如今盛世,人们吃碾馔追忆过往就叫作“尝鲜”。
神秘的神头山,有神奇景致,神头山蟠龙、卧虎峰,原来只是两个小山丘,一天山上的牧羊人听到两小丘悄悄说话,商量一齐长高,长成群峰之首,成为人们登天的梯子。此后,两山天天见长,高插云霄。因山峰欲触浮云,当地人把山叫浮云山;又见两峰如刀削而成,又称笔峰山。
陈龟的先世多为武将,长期在北方边地镇守,他从小立志保家卫国。汉顺帝永建年间,陈龟为孝廉。后连升五级,成为五原郡太守,即今天的内蒙河套地区当镇守大将军。
平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于品含蛋白质20—23 克,而且氨基酸成分种类齐全,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平菇性味甘、温。平菇属于低温和中低温类品种,多数品种在5~35℃下都能生长,适合于广灵的自然条件,且生产环境优越、无任何污染,具有皮厚、味美、绿色的品质,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马武便隔三差五地一个人来到此地,与那唤作莲子的黄衣女子相见,每当遇到烦闷之事或难决之事,莲子都会一一予以排解,并给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马武对莲子也佩服的五体投地,心中对莲子产生了爱慕之情。
广灵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别名雪茸,因其子实体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和鲍鱼的口感,故名杏鲍菇,其营养丰富,具有人体需要的 8种氨基酸,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在大同的西北地区盛产胡麻,如今新荣区和左云县胡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万亩和3.8万亩。左云县的胡麻以其产量大,质量好,出油率高而闻名全省。胡麻,即油用亚麻。胡麻籽粒呈扁椭圆形,暗褐色,有光泽,可榨油。
开锅豆腐原名炸豆腐开锅,据说是宋朝名将岳飞带领将士与金兵交战,因粮草不足用锅煮豆子充饥演变而来的。到了清朝中期,开锅豆腐在大同十分盛行,民间有“炸豆腐开锅,卖不了摔锅(摔锅为大同方言,意思是把锅扔掉)”的俗语。
锅盔是山西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它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在平圆的锅盖上慢火烘烤,外表班黄,香酥可口,能久放,便携带。
尉家小堡育葡萄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葡萄,已成为这里农民的传统经济作物。这里种植的葡萄,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小堡葡萄在阳高县境内桑干河畔的东小村乡尉家小堡村,是塞上知名的葡萄乡。
一般常说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用纯小米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熬稠之后,经过搅拌做成稠粥,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迎贡节是阳高民众为纪念武圣关羽所举办的大型民间传统艺术节日。农历六月廿四日这天,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抬着美酒佳肴、瓜果供品从四面八方涌向关帝庙,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心灵中的关老爷顶礼膜拜。
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县官来高平上任,为了捞取个关心老百姓的美名儿,县官常找些借口到乡下转游,暗地里却收受土豪劣绅的贿赂,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整治他一下。
云州独角戏由一人表演,与“抱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节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翠连逃婚”,通过寻路、过河、上坡、下坡等动作表情,边唱边舞,突出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白灵菇营养丰富,洁白无瑕,肉质细嫩,口感脆滑,味道鲜美,久炖不烂,可适用于各种烹调方法。如:炒、涮、炸、烧,做汤、做陷、凉拌等,可切丝、切片、切丁。可单独烹饪和随意配伍。
米淇,又称和子饭,也叫和则饭、和和饭。是晋、陕地区比较长见的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居民的早晚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也是养胃的美食。
右玉混糖月饼是右玉的汉族和各民族智慧结晶的月饼小吃。也是每年八月十五受欢迎的地方特色月饼,它的存在更是由于当地的人文水土,气候环境,比起广式月饼,上海月饼,更有传承的意义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其制作方法符合北方人豪爽,豪放,粗犷的性格,成为中国北方中西部受欢迎最普遍的中秋月饼。
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
大同民间有“阳高妇女出巧手”之说,“阳高布艺”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六代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布老虎、十二生肖、鞋垫、刺绣等。2011年6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939年9月,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一行来到高平,在陈区乡的石村住了几天,一天傍晚,左权将军从陈区村出来,听见两个老汉在桥上长吁短叹,就上前询问...
油炸糕是山阴县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招待客人,以油炸糕为上等食品。这里的油炸糕面软、油香,炸出来的油糕皮脆里嫩,绵软可口,并且配以精致的豆馅、土豆馅、韭菜,更有风味。
两人抬一木杠(三寸粗,丈余)上坐一人,头戴乌纱帽,扮丑官,观众手持花灯尾随嬉戏,丑官作各种滑稽动作,此活动濒临失传,只巨乐村一处表演。
小翻底村有一个牛下麒麟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的某一天,村子里有父子俩去犁地。吃早饭时,父子俩将牛停在地里,便回家吃饭去了。
拧一碗是山西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的一道美食,又叫炉饽。拧一碗最主要的食材是摊馍,做摊馍的原料是小米,原料采用当地独有的“泽州黄”小米进行磨制,米香浓郁,软糯可口,再加上原生态石磨磨浆,手工精细化制作,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最初的味道,让美味升级。
流传在天镇县境内的 “查灯”,是一种传统的地方色彩浓郁的小型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随着现代文化形式的发展,“查灯”受到冷落。但在一些村庄,仍然在传承着这一活动,表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
浑源骆驼界是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塞北饭麦的重要产区,其粒籽大皮薄,其粉细腻精白,其味可口浓香,民间俗称骆驼界莜面“男人吃了力量,女人吃了漂亮”。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山西高平全境及陵川等地。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干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传统戏曲剧种。
手工压饼是泽州县长河一带的东沟、川底和下村等地的传统手工食品,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制作。“薄、香、酥、脆”,色如金,薄如纸。制作压饼看似只需要一勺一压一翻,但整个制作非常讲究。
在新平去天镇的山路途中,一青石崖壁上有一个清晰的状的“康”字,且色泽与石壁不同,是黄色。这地方就是“康”字湾,“康”字的来历有一段传说。
包皮圪条(也称饽子),传统面食,先将按一定比例兑好的白面、淀粉、豆面用温水和成团,再用温水把高粱面和成团,用白面团包严红面团,用擀杖擀成薄片切成叶形的面条,把面条放入开水锅煮熟捞出,浇上菜即成。
陵川钢板书是山西省陵川县的地方说唱艺术。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陵川钢板书由当地“干板书”吸收河南“四股弦”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流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时曾流传泽州、高平、长治、壶关以及河南辉县与陵川相邻的部分地区,现仅存于陵川县曲艺队。
怀仁凉粉是用土豆淀粉制成,只有当地的土豆,加上当地的水,才能做出纯正的怀仁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晶莹剔透,像水一样,所以在怀仁,不叫吃凉粉,而叫“喝”凉粉,将唇齿贴在一只大号的碗边,只轻轻一吸溜,那如水般滑嫩的凉粉就簌地喝下去了。
苦荞面凉粉是山西灵丘的特色传统小吃,以它独特的地方风味久负盛名,誉满晋北。其制作方法并不难,一般农家都会制作,民间叫“出凉粉”。
将和好的荞面捏成约三分厚的小圆饼,放入汤锅内煮熟,捞出晾冷,然后切成小薄片儿,用油炒之,再烹以盐、椒、葱、蒜、醋等,就咸菜吃之,清香利口。
阳城肉罐肉是驰名三晋的传统美味佳肴,主要食材是羊肉。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佐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纯正,软烂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