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大同烧麦,山西传统小吃,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大同烧麦,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
得胜韭菜不仅发芽早,长势旺,而且用得胜韭菜作馅,因而得胜韭菜堪称一绝,远近闻名。尤其到了伏天,当韭菜花开时,采撷些飞白的菜花,经过碾制后,淹拌上黄瓜条、豆角丝,就变成了上等的韭菜花腌制品了。所以它不仅是上等的调味品,而且也是当时馈赠亲友的佳品。
小翻底村有一个牛下麒麟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的某一天,村子里有父子俩去犁地。吃早饭时,父子俩将牛停在地里,便回家吃饭去了。
广灵黑苦荞被当今营养学界誉为“五谷之王”,不仅富含其它粮食作物中含量极微或者根本没有的芦丁及硒元素,同时还含有18种氨基酸、9种脂肪酸、丰富的膳食纤维、粗蛋白及其它多种微量元素。
传说明朝洪武元年,天镇柳子堡有个姓庞的大财主,娶妻妾三房,有地百顷,作坊十个,虽然他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五旬而膝下无一子,他整日闷闷不乐。食山珍海味也觉得索然无味。
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
庄窝墩过去盛产白麻,而且是优质白麻。优质白麻讲究皮薄而韧,纤维细而长,色泽白而光。庄窝墩种植的白麻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当时常常是供不应求,除本地需要外,还销往大同、丰镇、左云等地,声誉很好。
右玉油糕是当地一种特色小吃,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也可以包豆馅、菜丝之类, 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大同皮雕都是纯手工制作,皮雕技艺里融入绘画、书法、雕刻等国风元素,作品雕刻精美、工艺细致、立体感强。开发设计包饰、皮衣、马具等可赏析又具实用性,在传统技法中融入现代审美特色。
阳高葫芦烫画由葫芦绘画和烫字发展为烫画,具有一定年代,经过美术家的探索创新,在葫芦上烫画,图案新颖、内容丰富、立体感强,使葫芦成为一种工艺品供观赏,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烫画又增加了保佑平安的意义。
高都三月二十八庙会因东岳大帝(天齐仁圣帝君)诞辰而设,历史悠久,庙内现存嘉庆十六年(1811)《谓定各社该行花车事故碑记》载:“天齐仁圣大帝历有年所每岁三月二十八虔备油席鼓吹大戏,旗伞花车,故事恭祝圣诞,绕村行会,相沿已久……”。
一般常说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用纯小米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熬稠之后,经过搅拌做成稠粥,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将和好的荞面捏成约三分厚的小圆饼,放入汤锅内煮熟,捞出晾冷,然后切成小薄片儿,用油炒之,再烹以盐、椒、葱、蒜、醋等,就咸菜吃之,清香利口。
广灵双孢菇属伞菌科。简称蘑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低温性菇类,广灵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它低脂肪高蛋白,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档蔬菜。
“拉大片”戏长“西洋镜”盛行清末民初,是一项集美术、曲艺、观赏为一体的娱乐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022年9月列为县级第八批非遗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糖酥火烧质量上乘,特点明显。正宗的糖酥火烧形如满月,黄酥油亮,外型美观,香气芬芳,酥而不碎,焦而不糊,嫩而不生,醇香可口,酥、香、甜皆备。城关为送彩礼而做的酥糖火烧,则是把包好馅的圆团,放入刻有“喜”字的木模里托个喜花,再把侧边粘上芝麻,面上加搭色水,烤熟即成。
在我市寺庄镇市望村与野川镇乔家沟村及后沟村的三角地段处有一座山叫高庙山。山上有一个岭叫炎帝岭,在这一带很有名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年农历七月初五上山烧香,赶庙会、看大戏一直流传至今。
阳城桑椹,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阳城县是山区农业县,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空气优良,蚕桑及桑葚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阳城县植桑历史悠久,所产桑葚形态饱满,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
豆腐皮系天镇县城的传统名产。天镇城的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色美味香,价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种冷、热、荤、素菜,其味道之香,真是名不虚传。
战国之前高平冶炼业十分繁盛,现境内许多地方留有古代冶炼厂遗址。近年来为弘扬传承高平冶铸历史文化,现高平冶铸历史展馆正在紧张的布展期,形象的展示了高平冶铸业的发展历程。
塞上冻兔肉,味鲜肉嫩,营养丰富,消化率高达80—90%,颇受消费者青睐。兔肉所含蛋白质很高,比猪肉、羊肉多一倍,比鸡肉多1/3,甚至比蛋白质丰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
大同地区在明清时代,就有在庙会上买“泥娃娃”、“布娃娃”的习惯。不少人为了求子、求寿、免灾、祛病,亲自来庙会上给孩子买个“娃娃”以图吉利。 解放后,“泥娃娃”已被淘汰,而“布娃娃”却越来越精致,不少姑娘、媳妇喜欢在“缝布娃娃”方面下功夫,以此来炫耀自己心灵手巧。
抬阁、挠阁是一种街头游艺表演形式,是民间春节元宵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木材或金属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挠阁为一人肩上挠一阁,阁中坐一化妆儿童,走动表演。
迎贡节是阳高民众为纪念武圣关羽所举办的大型民间传统艺术节日。农历六月廿四日这天,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抬着美酒佳肴、瓜果供品从四面八方涌向关帝庙,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心灵中的关老爷顶礼膜拜。
来自晋中一带,场面宏大,气魄雄伟,铿锵激扬,振奋人心。威风锣鼓一般人数不少于30人,分两列站在汽车上,演员一律为古装武士打扮,个个表现的骁勇精悍,置大鼓两个,每鼓由四人同打,两列之人击大钹,乐曲由一人挥旗指挥。
高平剪纸是一种山西省的地方传统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高平民间艺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风俗节日装饰得多姿多彩。剪纸在高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力军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妇女,她们结合民间的习俗节令,制作出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
威风锣鼓在古店、马站较为盛行,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多用于喜庆典礼、集会,每逢过年过节、正月十五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
广灵糊糊面是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受到广泛喜爱。以偏远山区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碗豆、山扁豆、东方亮谷子、玉米等纯天然小杂粮为原料,在传统配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其营养成份搭配齐全、配方合理、口感受细腻、味道香浓。
据《通典》载:后魏六年增修杂戏有长跷。这种游戏始于战国,盛于宋、元民间。直至现在高跷装扮仍与戏曲人物结合,高跷也叫扎拐子,以木制的一双高跷腿子(约三、四尺)分绑在表演者的腿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上跷风行全县。近年来尤讲服饰华丽,出现了长裤腿高跷。
在十六墩村东三百米处有一座真武庙(现存遗址)内供真武大帝一尊。建筑年代不详。此庙原在怀安县西洋河村,木匠立起框架后内急,小解于柱石上,被平远堡玉皇阁玉帝发现,遂于夜半刮一阵风,将其挪到十六墩村东长城脚下。
庄稼得救了,百姓得救了,严重的旱灾得到了解救!事后,人们得知是张果老想法布雨,非常感激他。就在他呼风唤雨的地方修了一座庙,人称“仙翁庙”,人们四季朝拜,香火旺盛。据说直到今天,每逢大旱,有求必应。
1938年5月间,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在高平一带驻防休整,旅部驻在城北村。一天下午,徐海东旅长外出散步,风通讯连的两个战士与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发生争执,一个战士说:"压死你的鸡是不对的,我们道了歉,赔偿你不就完了!
谢家场村北淤泥河畔的河滩地,过去盛产水碱。这里的碱无污染、无毒害,而且功效大。用谢家场的碱熬制豆稀饭,既红且甜。用于蒸馒头虚而白净。人们常说“谢家场的水碱、岱海滩的盐,庄户人适用又省钱”。
抱跤人也叫二鬼摔跤,俗称“二鬼摔跤”属杂耍武技类。特制两人,着壮士服,一人操纵,作摔跤、翻滚、踢打等动作,县内仅西坪艺人魏吉精此特技。
相传,有一日,从西方天空中飘来一座庙宇,当飘至天镇贾家屯村时,当地的人由于嫌烧香敬佛麻烦,就喊道“我们这里不要”!那庙宇就继续向东飘去。
在高平米山一带,流传着祁贡挡驾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道光年间。祁贡档驾的事,后来从京城传到高平,老百姓无不称颂祁贡为乡民为了一件好事。
在新平堡南官道旁边,有一座孤坟,立无字碑,即传说中的好汉坟。清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新平堡来了一位陈姓参将,驻东衙门,兼理屯政。陈参将横征暴敛,贪财好色,雪上加霜,堡内外民不聊生。
豆面饸饹:把和硬再"扎"软,揉光的有蒿籽豆面,分成适量的长条面剂子,放入饸饹床子眼内,压入汤锅中,成粉丝状,熟后捞出,浇上"稍子"或用酱、醋等调食之,它是人们办喜事"铺床日"、过寿日、过会待客等的惯用饭食。
紧挨西羊头山西侧,有一座金牛山和一座金鸡岭。站在金牛山的东南侧,放眼望去,金牛山确实像一头俯着的大黄牛。或许是金牛山的像形似牛和金鸡岭上原有一小丘似鸡而得名;或许名字源于流传民间的故事,不得而知。
天镇城南的沙梁坡,相传从前有一片巨大的松柏林,那片树林参天蔽日,每当阵风吹来,整个森林宛如汹涌波涛的大海一般,蔚为壮观。可是后来沙梁坡却变成了光秃秃的山丘,这是为什么呢?
荞面"沓馍馍"其外形与外地摊煎饼颇相似。 下面烤成金黄色,趁热蘸醋、辣角、咸菜等吃之,轻、虚、香、软,极为可口。
"长豆面及豆面个塔":将豆面加少许蒿籽(面),用冷水揉和成硬,筋的面块,然后擀,切成长面条或斜方个塔、"柳叶儿"短条,煮熟带汤调食,光筋可口,味香有咬头。
弥陀山座落在本区北部,背依古长城,雄踞拒墙、拒门二堡之间,历来为塞外长城兵家争夺重地,在历史战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深受当代百姓的爱戴,并赋予许多美妙而神奇的传说。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
"拨姑子":将软面丝用竹筷拨成小鱼条状,直接入锅,熟后捞出,调食子。此饭多在人少、时间仓促或食"抿面"后,刮下"抿面床子",掺软面丝,就"炼汤"(化人面粉较多的汤)最后吃一点带汤的"拨姑子"为宜。
自从华山之游后女登便有了身孕,足足怀胎25个月生下一子,即炎帝神农氏,炎帝为身号,神农为代号,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可是因为出生过于怪异,他并不受父亲少典的待见,即便这样,炎帝还是心系子民,以保护部落安宁为己任。
削面、拨面、"个砣儿"等面食:将和好的荞面用刀削成用刀"剔所"切成长条或用手捏成小"个砣儿"下锅煮熟为面食,捞调食之,荤素皆宜。我县民间有谚语说:"油荞面、醋豆面"。其意思是说荞面"爱腥荤"它浇以猪肉稍子最好。
60年代,当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的黄克诚同志到高平下乡,不住招待所,就住在4县委机关大院内的三间简陋的小平房里,吃在机关大灶上,和同志们一起排除打饭,一块蹲在操场上吃饭拉家常,时间有半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