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析城山”牌野生木耳产于太行南端,王屋山巅峰,木耳质地柔软,口感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特殊,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阳城烧肝,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晋菜。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恒山老白干产于五岳之一的恒山脚下浑源县酒厂,为山西省传统名酒,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恒山老白干系清香型新曲酒,晶莹透明、清香味正、醇和绵软、回甜爽口,色、香、味俱佳。
神农炎帝有两个女儿,长女端庄秀丽,名女尸,次女亭亭玉立,名女娃。两个女儿聪明贤惠且勤劳朴实,深受炎帝及其族人的喜爱,炎帝四处狩猎,两个女儿都随伴左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化,炎帝部落从游牧狩猎到羊头山定居农耕,部落逐渐扩大、人员逐渐增多。
十不隔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属于上党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盛行于陵川县附城镇南马村一带。无论是赶庙会,还是重大节日庆典,十不隔都是当地群众一种最好的庆祝方式。据老艺人口碑相传,十不隔从唐代起便开始在南马村一带盛行,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吃的时候把肉菜面拌开,吃起来香气扑鼻,面劲道有力,老晋城人说清汤饸饹是最有“家”的味道的。
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在圣水沟村流传年代较长,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
云州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头、羊蹄、羊心、养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
马武寨南面10公里处,有一道岭叫分水岭,分水岭往北走3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神仙窑,山里有一个石洞叫神仙洞。传说这个洞曾经是马武藏宝的地方。
沁水蜂蜜: 保健食品。沁水蜜源丰富,有荆条80多万亩,黑刺30多万亩,刺槐10万多亩,还有各类农作物及果树数十万亩。瓶装净化蜂蜜市场畅销,闻名全国。
浑源北芪菇,是一种新功能食用菌,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它可吃,可外用,对皮肤病有治疗作用。北芪菇是采用中药材北岳恒山产的黄芪下脚料和多种中草药及农作物副产品等为培养料,而培育出的一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的新型功能食用菌。
晋城是面食的故乡,所以香椿面简直就是美味的化身,每年春天市民都会吃一两次来解解馋。民间流传这样一段趣事:瓮山的香椿面,因其枝叶嫩小,拌着面条时就会附着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粘面不粘碗”,有些没有品尝过的人不解其意,竟然误传为“粘碗不粘面”,一字之差完全是南辕北辙。
在泽州很多的地方,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用川汤来招待亲朋好友。办喜事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来贺喜、帮忙,而主人的招待就是事先盘下的大锅灶,支起的“大金锅”做下满满一锅的川汤,再配上雪白的馒头、花卷,吃的那叫一个香!
槐花锅垒:摘下的槐花洗净控下水,拌上白面粉或玉米面(一碗槐花半碗面)放一点熟调和油(一小勺),花椒炒熟碾成细面少许放入,小青葱切细放入,然后拌匀放开水蒸笼内蒸10分钟就可食用,也可用葱花鸡蛋炒制。但记住不可放味精、鸡精要保持原味特色。
二人台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忻州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相传,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俗称三皇姑)因不满其父荒淫无道,欲出家为尼而落难白草寺。隋炀帝听说后大发雷霆、骂皇姑辱没门风,派兵火烧白草寺。玉帝听说后派二郎神下凡相救,托皇姑出火海至清凉山下。二郎神迹脚印还留在清凉山。
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五香豆腐干是山西北部地区广灵县的特色传统名产,已有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享誉雁北、大同、河北等地。这种五香豆腐干为条状,色泽白里透黄,质地硬中有韧,成香耐嚼,越嚼越香。具有筋、韧、香、五香调味齐全的许多特点,它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特色小吃、
晋城陵川石头炒鸡蛋是一道当地的特色美食,新鲜的土鸡蛋用石头来炒,成为陵川当地一道流传很久的特色菜——”石头炒鸡蛋”。相传围棋创始人箕子下棋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于是, 随从就地取材,用铁器和山上的石头来炒鸡蛋,香味立刻就把箕子吸引了,“石头炒鸡蛋”也就流传至今。
糖饼,是右玉人相传已久的待客食品。将小麦面粉、葫油、苏打适量,用七八成热的水和好。再用葫油和白面粉、糖拆成酥。把和好的面制成剂,擀成薄饼,包入酥,再擀成大约1厘米多厚的饼,上慢火烤炙。食之酥脆香甜。
浑源“九曲黄河灯阵”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在驼峰乡高窑村世代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特产——塞上冻兔肉。塞上冻兔肉,味鲜肉嫩,营养丰富,消化率高达80―90%,颇受消费者青睐。兔肉所含蛋白质很高,比猪肉、羊肉多一倍,比鸡肉多1/3,甚至比蛋白质丰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
软面油糕是阳城的一道家常经典小吃,糯米面少加水,捏成较硬的面团,蒸二十分钟,出笼放盆内,醮凉水搋,少放点碱水,搋匀成光而软的面,稍饧。放热油中慢炸,逐渐膨胀,松脆金黄。
天镇凉粉,是当地一种特产,在大同一带非常著名,成为人们到天镇后需要品尝的风味小吃。天镇盛产土豆,土豆经过加工制成淀粉,然后再一次进行加工,成为粉条或者是凉粉。每到夏季,凉粉成为当地盛行的小吃,在街畔摆摊出售,也可以在街头铺面上出售,生意格外兴隆。
大同豆面,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种植的豌豆和其他豆类食品混合而制成的面粉。据鉴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和多种维生素。大同的风味小吃当然也离不开面食,豌豆面就是其中的一种。香味浓郁,十分适口。
晋城炒凉粉是一道山西省晋城市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阳高栽培杏树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王官屯种植杏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县已培育出10多个杏树品种。而主栽鲜食杏品种有两个,其中水蜜大金杏是鲜食杏中最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杏果,“京杏”是制作杏脯的上乘原料。
义城红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山西晋城位于八百里太行最南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有着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优势区土壤硒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3.55倍,造就了高山旱作富硒,甘甜绵润好吃的“晋城红薯”。
浆水菜地埋圪丝,是晋城陵川的一道美食。浆水菜地埋圪丝食材主要有土豆、酸菜、葱、姜、蒜等,采用烧菜的烹饪方法制作。其成品香味浓郁,酸脆可口。
怀仁特产糖干炉又称闪塌嘴,起源于宋辽时期,兴盛于清代,工艺精湛,经后世传人不断潜心研究创新,制作出不同的风味,尤其是“油干炉”:香、酥、脆,甜而不腻,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食品。
广灵大号是广灵特有的一种器乐,号筒如倒扣的瓮一般,当地人也称这种号为大瓮号。传统的大号是铜质的,重约4公斤,平时号管套在号颈内,演奏时将号管拉到号颈处,号长有60厘米。
广灵小米原料是当地盛产的大白谷。大白谷成熟后,谷穗形如狼尾,谷粒凝重饱满。剥碾成米,光灿如金;熬粥品食,则香糯醇厚、滑润可口 。特别是以该米熬粥,有“代参汤”之美称;以该米蒸饭,米粒饱满,粒粒金黄,又有“黄金饭”的美誉。
墨玉瓷,特点: 因其釉面如漆,润滑生光,美如墨玉而得名。由于怀仁市附近粘土土质优良,沿用传统工艺所生产的墨玉瓷色泽光润、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备受好评。朔州的瓷器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这里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生产。
右玉燕麦片,山西朔州特产 燕麦(裸燕麦)又称莜麦,俗称油麦、玉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片即精选塞北高寒山区的裸燕麦加工制成的绿色食品。
大同黄花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每百克黄花十菜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2.52克,纤维素5.05克,总糖38.4克,钙463毫克,磷261毫克.铁243毫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黄花不仅可以食用,亦可供人观赏。
神头海是桑干河的发源地,古时候叫 “ 漯水 ” 。多少年来海水波光粼粼,长流不断,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地皮菜是附着寄生在荒野地面上的可食菌类物质。形似木耳、食之像菜,故新荣人称之为“地皮菜”。地皮菜可烹炒作菜,也可作汤,尤以作馅料最好。
说起泽州的美食,不得不提及油灌焖饭,油灌焖饭的确是晋城人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用色泽金黄,又甜又粘又香的大兴小米做出来的油灌焖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兴小米做出来的小米焖饭名扬晋城,做成油灌焖饭更是香上加香。
阳城犁镜的铸造技艺是山西省的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大涧道情,大涧道情戏音乐体制主要以唱腔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晋剧的音乐元素。其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铜器垛、头性、二性、三性。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2种50多曲。
小明绿豆主产区在云州区,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是我区传统的名优特产和出口的拳头产品。我区的小明绿豆颗粒饱满,色泽深绿,发芽率和营养价值高。小明绿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渴消暑。
荞面饸饹是左云县的一道特色美食,在荞面中放少许干净的石灰水,再将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饸饹床子在汤锅上压,煮熟即是,荤、素调食皆宜。浇的汤是刮肉以后的猪、牛、鸡等骨架加全调味所煮之汤,味美异常,脍炙人口。
析城山小米,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析城山小米,品质优良、颗粒圆润、色泽鲜亮、天然风味、口感香醇,是滋补养生的佳品。其粥汁粘稠味香,富含的米糠油(米类产品独有)素有“代参汤”的美誉,纤维素、蛋白质等营养质量指数均大于1。
唐朝时,在咱们县境内的青云山上,坐落着一处神奇独特的庙宇,名叫鹭峰寺。寺内供得尽是石头雕刻的佛像,当地的人称其为“自来佛”。提起这些石佛,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庄里炎帝陵东面一华里左右的岭东村,村北面有座山叫虎头山,相传这座山原先栖息过一对老虎。上古时期炎帝误食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不仅人间处处哀痛,就连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是日深夜,众多禽兽齐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
赛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北部一带的古老剧种。表演时没有唱腔,(鳌石赛戏)只作吟诵,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演出内容与形式皆与祭祀结为一体,有千余年历史。
浆水菜可分为新浆水菜和老浆水菜。新浆水莱是以春天新鲜的苦芨菜、刺芨菜、麦里花等野菜为原料,亦能用开春后才上市的小白菜。制作好的可以舀浆水喝,也可以捞菜吃,倘用带莱的浆水下面条,叫“浆水面”。
据说浑源的弦子腔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冀中一带的灾民逃荒把当地唱腔带人浑源,经过长期演变,又融进晋北的方言和民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浑源弦子腔。弦子腔曲调高亢明亮,旋律流畅。
满仓是一位狩猎的神箭手,在炎帝部落中曾立过赫赫战功。炎帝在尝百草、植五谷之前,炎帝部落的先民们多是以打猎谋生的,满仓就是在这一时期练就了一身善射的本领。后来他和兄弟仓颉成了不离炎帝左右的一文一武哼哈二将。
据说当初那里曾是块平地,之所以变成如此形状,是炎帝神农死后“显圣”造成的。炎帝神农生前,一直为百姓办好事:栽培五谷,创造耒耜,使百姓的吃饭大事,初步有了保障;接着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来解除百姓的病痛;又为品尝剧毒的百足虫而死,叫百姓怎能不念他呢!
五花营羊肉是山西朔州的特产,五花营是朔城区滋润乡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市区东部。这里的羊肉久负盛名。五花营的羊肉看上去色泽鲜嫩,白里透红;闻起来气味芬芳,异香扑鼻;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可口而无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润城枣糕——这种形状如花的馒头,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形态美观,入口香甜的枣花馍,就做成了,润城人将它称为“枣糕”。
怀仁的盐煎羊肉是当地有名的美食,味道纯正,肉质鲜美,较平时的炖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也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菜,流传至今!据说还有一段故事哩。
玻璃饺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药插入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