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凉粉又叫苦荞凉粉,它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传统风味名特产。有将近几百年的历史。成分主要以苦荞麦面为主,面饼为黄绿色,口感清爽有很好的下火解毒的功效。
天镇赵家沟村的北面有个盆儿井村,可最早以前并不叫盆儿井,这是咋回事?传说在很早的时候,这个村吃水很困难,村里人们陆陆续续都搬迁走了。到最后只留下四、五户,二十来口人了,日子过的还算安稳。可是一遇到旱年,就抓瞎了。
泽州黄小米,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泽州黄小米种植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741米,适宜谷子生长。泽州黄小米,属地方名优品种。该品种色泽金黄、颗粒圆满、晶莹明亮、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可口。
五香瓜子是广灵县的著名产品。广灵县生产的葵花籽,是有名的士特产品,颗粒大、籽仁饱满、品质优良。葵花籽经过腌煮加工、凉干、搓皮后,嗑起来干脆喷香,深受群众欢迎。
神农炎帝有两个女儿,长女端庄秀丽,名女尸,次女亭亭玉立,名女娃。两个女儿聪明贤惠且勤劳朴实,深受炎帝及其族人的喜爱,炎帝四处狩猎,两个女儿都随伴左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化,炎帝部落从游牧狩猎到羊头山定居农耕,部落逐渐扩大、人员逐渐增多。
阳城县“析城山”牌野生木耳产于太行南端,王屋山巅峰,木耳质地柔软,口感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特殊,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红石塄秧歌剧最早可追溯到清代的中叶,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今流布于山西省东北部,始创于1927年,红石塄村1945年创建了红石塄秧歌业余剧团。红石塄秧歌,主要唱腔以咳咳为主,内容以传统小戏为主,人员少,不受舞台大小限制,台词生动活泼。
散格枝翻鏊是泽州县的特色小吃,这一带的翻鏊跟其他晋城的翻鏊最大的区别是翻鏊像一根根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树枝,因而得名“散格枝翻鏊”。
晋城陵川石头炒鸡蛋是一道当地的特色美食,新鲜的土鸡蛋用石头来炒,成为陵川当地一道流传很久的特色菜——”石头炒鸡蛋”。相传围棋创始人箕子下棋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于是, 随从就地取材,用铁器和山上的石头来炒鸡蛋,香味立刻就把箕子吸引了,“石头炒鸡蛋”也就流传至今。
槐花锅垒:摘下的槐花洗净控下水,拌上白面粉或玉米面(一碗槐花半碗面)放一点熟调和油(一小勺),花椒炒熟碾成细面少许放入,小青葱切细放入,然后拌匀放开水蒸笼内蒸10分钟就可食用,也可用葱花鸡蛋炒制。但记住不可放味精、鸡精要保持原味特色。
相传,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俗称三皇姑)因不满其父荒淫无道,欲出家为尼而落难白草寺。隋炀帝听说后大发雷霆、骂皇姑辱没门风,派兵火烧白草寺。玉帝听说后派二郎神下凡相救,托皇姑出火海至清凉山下。二郎神迹脚印还留在清凉山。
浑源北芪菇,是一种新功能食用菌,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它可吃,可外用,对皮肤病有治疗作用。北芪菇是采用中药材北岳恒山产的黄芪下脚料和多种中草药及农作物副产品等为培养料,而培育出的一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的新型功能食用菌。
小明绿豆主产区在云州区,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是我区传统的名优特产和出口的拳头产品。我区的小明绿豆颗粒饱满,色泽深绿,发芽率和营养价值高。小明绿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渴消暑。
义城红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山西晋城位于八百里太行最南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有着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优势区土壤硒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3.55倍,造就了高山旱作富硒,甘甜绵润好吃的“晋城红薯”。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大同黄花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每百克黄花十菜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2.52克,纤维素5.05克,总糖38.4克,钙463毫克,磷261毫克.铁243毫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黄花不仅可以食用,亦可供人观赏。
晋城炒凉粉是一道山西省晋城市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特产——塞上冻兔肉。塞上冻兔肉,味鲜肉嫩,营养丰富,消化率高达80―90%,颇受消费者青睐。兔肉所含蛋白质很高,比猪肉、羊肉多一倍,比鸡肉多1/3,甚至比蛋白质丰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
阳高圆白菜是一种大同特产,生长在阳高县罗文皂的盐碱滩上。在大同特产有“三黄二白”之说,即是:浑源的黄芪,大同的黄花,天镇的“里外黄”山药蛋,以及广灵的白麻、阳高的圆白菜。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晋菜。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
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二人台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忻州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神头海是桑干河的发源地,古时候叫 “ 漯水 ” 。多少年来海水波光粼粼,长流不断,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金沙滩羔羊肉,金沙滩地处塞外,羊儿主要靠吃野草、野菜为生,再加上广袤的原野,羊儿活动量大,肉质细腻鲜嫩,热量高,经常食用,可以活经养血,强身健体。从宋辽开始,羊肉便很受当地民众亲睐。
刀削面,是山西省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山西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享有盛誉,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广灵大号是广灵特有的一种器乐,号筒如倒扣的瓮一般,当地人也称这种号为大瓮号。传统的大号是铜质的,重约4公斤,平时号管套在号颈内,演奏时将号管拉到号颈处,号长有60厘米。
据说浑源的弦子腔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冀中一带的灾民逃荒把当地唱腔带人浑源,经过长期演变,又融进晋北的方言和民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浑源弦子腔。弦子腔曲调高亢明亮,旋律流畅。
高平丝绸以晋东南特产优质蚕丝为原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软、亮、柔、轻四大特色著称,品种繁多,尤以美丽绸为最佳。中国是丝绸圣地,高平丝绸是中国的名产,丝绸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首创产品,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怀仁特产糖干炉又称闪塌嘴,起源于宋辽时期,兴盛于清代,工艺精湛,经后世传人不断潜心研究创新,制作出不同的风味,尤其是“油干炉”:香、酥、脆,甜而不腻,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食品。
灵丘熏鸡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名菜,已有270多年的历史。灵丘熏鸡烹制加工时又加入了多种中药,所以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消食健脾、因精养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欢迎。
五花营羊肉是山西朔州的特产,五花营是朔城区滋润乡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市区东部。这里的羊肉久负盛名。五花营的羊肉看上去色泽鲜嫩,白里透红;闻起来气味芬芳,异香扑鼻;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可口而无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赛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北部一带的古老剧种。表演时没有唱腔,(鳌石赛戏)只作吟诵,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演出内容与形式皆与祭祀结为一体,有千余年历史。
浆水菜地埋圪丝,是晋城陵川的一道美食。浆水菜地埋圪丝食材主要有土豆、酸菜、葱、姜、蒜等,采用烧菜的烹饪方法制作。其成品香味浓郁,酸脆可口。
唐朝时,在咱们县境内的青云山上,坐落着一处神奇独特的庙宇,名叫鹭峰寺。寺内供得尽是石头雕刻的佛像,当地的人称其为“自来佛”。提起这些石佛,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高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神话传说众多,尤以有关炎帝的趣事遗迹最为丰富。除我市羊头山的神农城、神农庙、五谷畦等外,还有地处市望村南山与野川镇后沟村接壤之高庙山的“炎帝岭”更为神奇,山上有高庙山炎帝岭,岭下有三块大约两米的砂石“支锅石”、两个“炎帝池”、“无蚁山”、“西商道”等趣事。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ǎolǎolao)是山西应县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名吃,属于晋菜。其中栲栳栳就是“犒劳”二字的谐音。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在庄里炎帝陵东面一华里左右的岭东村,村北面有座山叫虎头山,相传这座山原先栖息过一对老虎。上古时期炎帝误食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不仅人间处处哀痛,就连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是日深夜,众多禽兽齐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
据说当初那里曾是块平地,之所以变成如此形状,是炎帝神农死后“显圣”造成的。炎帝神农生前,一直为百姓办好事:栽培五谷,创造耒耜,使百姓的吃饭大事,初步有了保障;接着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来解除百姓的病痛;又为品尝剧毒的百足虫而死,叫百姓怎能不念他呢!
右玉燕麦片,山西朔州特产 燕麦(裸燕麦)又称莜麦,俗称油麦、玉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片即精选塞北高寒山区的裸燕麦加工制成的绿色食品。
大涧道情,大涧道情戏音乐体制主要以唱腔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晋剧的音乐元素。其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铜器垛、头性、二性、三性。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2种50多曲。
那年黄河在河南长垣县决了口,滔滔黄水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淹没了无数村镇和良田。当时,工部郎中贾鲁心里万分焦急。为了尽快消除水灾,他亲自沿河勘察,日夜奔波放在心上,贾鲁几次上书,元顺帝全然不理。"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实现治河愿望,拯救百姓呢?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个妙法。
斋斋面花是一种野生调味品。调佐素菜,素面最佳。佛道称吃素为吃斋。斋斋面花,因其佐素食的调味品,可能据此得名。斋斋面花晒干,用素油炝成焦紫色调佐菜肴,其味香,不用言表。
高平境内戏剧、曲艺作品比较丰富。传统戏剧、曲艺改编、移植者较多。据1962年统计,仅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就有702出,常演的独有剧目130出。
荞面饸饹是左云县的一道特色美食,在荞面中放少许干净的石灰水,再将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饸饹床子在汤锅上压,煮熟即是,荤、素调食皆宜。浇的汤是刮肉以后的猪、牛、鸡等骨架加全调味所煮之汤,味美异常,脍炙人口。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
浆水菜可分为新浆水菜和老浆水菜。新浆水莱是以春天新鲜的苦芨菜、刺芨菜、麦里花等野菜为原料,亦能用开春后才上市的小白菜。制作好的可以舀浆水喝,也可以捞菜吃,倘用带莱的浆水下面条,叫“浆水面”。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吃的时候把肉菜面拌开,吃起来香气扑鼻,面劲道有力,老晋城人说清汤饸饹是最有“家”的味道的。
怀仁的盐煎羊肉是当地有名的美食,味道纯正,肉质鲜美,较平时的炖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也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菜,流传至今!据说还有一段故事哩。
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故名之。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黄糕的吃法很多,可以素吃,可以油炸。素吃,就是将蒸好的黄糕佐以肉菜,囫囵吞枣那么一咽,下肚了之。
"抿面":用冷水将豆面搅和成软糕状的面丝,分成适当的块儿,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铜或铁制成的床底,布满小孔的工具),将"面丝"抿于汤锅中成短粉丝状的一种面食。亦为豆面之代表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自公元前6世纪发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通过观察铁水色泽判断其成色。
所谓“吃炒”,就是在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炒花生、炒黄豆、炒大豆、鸡蛋等食物,当地人又称之为“吃炒”。俗语有:“三十晚上不吃炒,东头起来西头倒”,这是腊月里的第一句关于腊月习俗的儿歌。
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天镇县袁家梁村的北面半山腰上吊着一个水葫芦。水满的时候,不溢也不流,用水的时候,只要轻轻地方斜一点就会流出清凌凌的水。再放倒,就会有很多很多的清水流成河。扶正葫芦,它又是满满的,不溢不流。
生长在马头山和助马堡地带的山丹丹花是新荣人的象征之花。山丹丹花虽默默无闻地生长在荒山野旷之中,不用人浇灌,不引人注目,很少被人发现。而却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山丹丹花瓣可点缀食品而供人食之。山丹丹花根刨起来可入药为人治病。
阳城棉纸是指在山西省东南部阳城县东城办下孔村一带采用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所生产的纸张,因为是阳城特有的传统工艺,所以取名阳城棉纸。纸面无圪瘩,柔软光滑,洁白细腻,薄如蝉翼,边沿整齐,拉力强。
玉米皮编 主产于灵丘县,现有茶垫、汽车坐垫、地席等10多个品种。造型精美,光洁舒展,富有弹性,透气良好,远销国外。玉米皮具有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的特点,是编织品的理想原料。
说起泽州的美食,不得不提及油灌焖饭,油灌焖饭的确是晋城人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用色泽金黄,又甜又粘又香的大兴小米做出来的油灌焖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兴小米做出来的小米焖饭名扬晋城,做成油灌焖饭更是香上加香。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广大顾客。“来碗白米饭,要盘过油肉,配上葱椒蒜,越吃越喜欢”,大米过油肉成为晋城人最青睐的饮食之一。
墨玉瓷,特点: 因其釉面如漆,润滑生光,美如墨玉而得名。由于怀仁市附近粘土土质优良,沿用传统工艺所生产的墨玉瓷色泽光润、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备受好评。朔州的瓷器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这里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