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二黄是湖北省十堰市的戏曲剧种之一。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属皮黄腔系地方戏曲剧种,在皮黄腔系的剧种中,山二黄尤重唱功,唱腔有通俗易懂、明快流畅、易于传唱等特色。
武当神戏保存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的民间戏剧,由王氏家族在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基础上演化形成,属于家族传承戏。其特点是与武当山道教祭神仪式密切结合,道教仪式前需演唱敬神戏。
房县“舞火龙”,也叫玩龙灯、耍龙灯。舞火龙是具有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玩灯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武当武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术流派,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
丹江口鱼糕是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传统佳肴,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著称,口感鲜香滑嫩、Q弹爽口,营养丰富且老少皆宜。
武当道茶是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地区特有的名茶,属于绿茶类,据史书记载,中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多在道观寺庙风行,由此也出现了名山道观出名茶的现象。武当道茶绿茶产品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郧阳瓦块鱼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特色名菜,因鱼块形似土瓦而得名,它有清蒸和炸烩两种经典吃法,风味各异,均具备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
房县白及是湖北省房县特有的兰科植物,其干燥块茎作为中药材,具有化瘀止血、补肺生肌的功效,据《房县志》等史料记载,唐朝时期房县白及就已作为贡品进奉朝廷,供皇家贵族们治病疗伤使用。
官渡民歌是竹山县官渡镇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曲调悠扬,歌词质朴,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劳动场景。
竹溪,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这里山高水净、土壤肥沃、四季分明,孕育着一个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竹溪贡米传说。竹溪贡米传说历史悠久,从封贡、解贡到扬贡,传承1300多年流传至今。
竹山懒豆腐,竹山县特色美食,以黄豆与大米共舞,经石磨细碾、文火慢煨,成就米香豆浓、口感柔软的养生佳肴。
郧西香椿是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的特产,属楝科多年生落叶乔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树上蔬菜”,郧西香椿的食用部分为长10-15厘米的嫩梢,叶柄粗壮脆嫩,叶片紫红,色泽鲜亮,香气浓郁,风味独特。
房陵长歌是流传于湖北省房县的一种长篇叙事山歌,它融合了燕赵悲歌的苍凉与楚调巴音的婉转,是流放文化与地域音乐交融的产物,被誉为“流亡史诗”。
竹溪县有一种传统而特别的美食——腊肉,城乡都有,老少皆宜,吃法多样,广受欢迎。
郧阳陈醋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传统名产,郧阳陈醋拥有数百年的历史,以大米、麸皮等为原料,经四十多道工序酿造,具有“酸而不涩、香而微甜”的风味。
房县三月三庙会是湖北省房县军店镇一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民俗盛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军店镇显圣殿及周边区域隆重举行。
房县豆油精是采用当地无污染优质黄豆与神农架矿泉水为原料,历经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精制而成的高营养食品。其制作包含浸泡、磨浆、高温杀菌等十余道工序,成品呈淡黄色泽油润光亮,蛋白质含量达52.7%并富含矿物质元素,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均州名晒烟是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古称均州)的特产,均州名晒烟可广泛应用于烤烟型、混合型、雪茄型等各类产品配方中,对于提高烟香丰富性、增加香气浓度和“减害降焦”具有积极的作用。
郧西三弦也叫“曲子”,就是用三弦弹唱郧西地方民间小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郧西把它搬上文艺舞台。郧西三弦以三弦为主要乐器,与当地方言结合而成,由坐唱发展为说唱、表演唱、伴舞唱等。
房县野生板栗是房县特产之一,以个大、粒饱、味鲜著称,营养丰富,具有多种食用和药用价值,房县地处秦巴山区,山地面积广阔,气候适宜,为野生板栗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全县种植的近20万亩板栗,产量稳定,品质优良。
竹山打鸡,即郧阳大鸡,是湖北省竹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竹山有“无鸡不成筵”的传统,鸡是宴席必备“硬菜”。以竹山打鸡为主料的菜肴品系丰富,蒸、炒、煎、炸、卤皆宜,酸、辣、咸、甜、鲜百变。
武当豆作为湖北十堰丹江口武当山的特产之一,又名雪豆,其嫩荚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性平甘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
房县正月十三大巡游,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巡游队伍由舞龙队伍开路,沿途表演舞龙灯、诗经、黄酒、扭秧歌、划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竹溪大木漆是湖北省竹溪县特产,作为“中国五大名漆”之一和中国“国漆”,以漆树为原料,具有耐腐、耐磨、耐酸、隔水、绝缘等特性,且随时间推移愈发光滑耐用。
竹溪多色板石是湖北省竹溪县特产,属古生代沉积岩带,其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耐酸耐碱腐蚀,抗压抗涨抗风化,隔音隔热隔潮湿,与水泥、砂浆、化学胶有良好的粘接能力,是用途广泛的建筑贴面、家具面料和石碑、盆景、雕刻等工艺器具原料。
竹山羊肉火烧是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特色传统小吃,以本地羊肉为馅料,搭配萝卜、葱花、花椒、辣椒等,经传统手艺烙烤至外皮金黄酥脆、内馅鲜美多汁,是竹山人经常购买的经典小吃。
郧阳黑猪,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郧阳黑猪传统上以山区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猪肉的外观色泽、肉质风味、营养价值等各项指标优异。
房县绞股蓝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的特色药材,野人谷镇被誉为“中国绞股蓝第一乡”。产品具有色泽嫩绿、龙须密集的形态特征,冲泡后汤色嫩绿、气味馨香,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郧阳木瓜酒是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特产的宣木瓜为原料,充分转化了宣木瓜的营养成分,酒体金黄、色泽艳丽、果香浓郁、回味悠长。
官渡五香豆腐干是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关渡镇的特色传统美食,以胡宗全家的祖传手工艺制作,具有独特风味、甘甜爽口、香味醇厚的特点,既是零食佐酒佳品,也可入菜烹调。
竹山合碗席起源于春秋战国,合碗席是竹山盛行上千年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合碗席也叫事事如意席,由4道凉菜、4道大碗、4道蒸菜(小碗)、4道炒菜组成。
柳林腊肉是以土猪肉为原料,松枝、桂枝熏制,黄里透红,肥而不腻,瘦而醇香。腊猪蹄炖汤、腊肉炒青椒、腊肉蒸梅干菜等,是竹山年节宴客的压轴菜。
房县魔芋风味别具一格,个大、叶柄粗壮,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产业规模大、产品多样,是房县重要的富民产业。
竹山县是中国著名的绿松石产地,绿松石雕刻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工匠们以刀为笔,在“东方圣玉”上雕琢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展现了竹山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柳林腊蹄汤是湖北省竹山县柳林乡的传统特色美食,以烟熏腊猪蹄为主料,搭配当地特色配料炖煮而成,汤浓醇厚、腊香别具一格。
竹溪芝麻饼是竹溪县的传统特色小吃,以精制面粉、芝麻、酥油等为原料,经烘烤而成,口感香酥味美、酥脆可口,是竹溪人喜爱的美食之一。
圣水绿茶,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竹山县种茶历史悠久,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到唐代极盛时期以后,圣水绿茶成为贡品。圣水绿茶外形圆直,色泽翠绿,白毫满披;花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
郧阳萝卜饺子是湖北十堰地区的特色小吃,以大米、黄豆和萝卜为主料,经油炸制成,外酥内软,香辣可口。
郧阳火面蒸肉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特色美食,鄂菜北味菜分支,以猪、牛、羊肉为主料,辅以山珍野味,采用清蒸、红扒等技法,鲜浓醇厚。
吕家河民歌,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民歌,吕家河的民歌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房县皮影戏,可追溯至唐代,剧目丰富,有《借年》《拉郎配》等短小活泼的“小本子戏”,也有《封神演义》《薛刚反唐》等“大本子戏”。2009年被列入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桩堰贡米是产自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茯苓川区的优质大米,具有体长粒大、形如梭、色白如玉、光洁透明的显著特征,口感松软似糯不腻。
房县竹笋是湖北省房县的传统佳肴,以味甘鲜脆、营养丰富著称,具有开胃健脾、通肠排便等功效,可炒制、炖煮、煲汤等多种食用。
郧西花馍又名面花,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湖北口回族乡做花馍的习惯是从陕西关中地区传承过来的。郧西花馍的造型丰富多样,包括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以及龙凤、虎头、石榴、桃子等吉祥图案。
板桥豆腐干发源于郧西县千年古镇羊尾镇,曾是明、清两代朝廷御用贡品。需经过水洗、浸泡、细磨、过滤、烧煮、包扎、压榨、囟制、晾晒等十几道加工工序,是鄂西北地区宴席珍品和馈赠佳品。
胡平正宗酸菜豆腐面是丹江口市一家经营30年的老店,以自家腌制酸菜搭配嫩豆腐和海带,汤面酸爽开胃,价格实惠。
房县香椿是房县春季特色蔬菜,以营养丰富、清脆爽口、香味浓郁著称,被称为“长在树上的蔬菜”,是当地家庭喜爱的春菜,有“香椿炒鸡蛋”“香椿鱼”等多种经典吃法。
郧西山葡萄,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生食味酸甜可口,富含浆汁,也是酿造葡萄酒的好原料。
竹溪豆腐乳,又称霉豆腐、乳腐,是湖北省竹溪县的传统发酵豆制品,属混合型腐乳,以“酸、辣、咸、鲜”的风味闻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竹溪四蒸是湖北竹溪县的传统名菜,涵盖蒸肉、蒸菜、蒸豆腐、蒸杂粮,以“蒸”保留食材原味,口感软糯,营养丰富。
堵河剪纸,因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堵河流域地方特色。堵河,又是横贯竹山全境的古老的河流,故名为“堵河剪纸”。堵河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大体可归类为:戏文剪纸、故事剪纸、神话传说剪纸、自然崇拜剪纸、生产生活剪纸和装饰剪纸等。
郧西七夕是盛行于湖北省郧西县境内汉江、天河与金钱河流域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郧西七夕文化,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实物遗存为载体,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传说、实物遗存、七夕民俗等丰富内容的地方传统文化。
马头羊汤以郧西马头山羊为原料,肉质细嫩、无膻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汤汁鲜香滋补,是郧西名副其实的山珍。
竹溪魔芋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的特产,广泛用于食品、纺织、化妆品、陶瓷、消防、环保、石油开采等领域,因此魔芋有“东方魔粉”、“工业味精”之誉。
郧西送寒衣,与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相关,通过焚烧纸衣寄托对逝者的哀思,2013年列入省级非遗。郧西送寒衣习俗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这一习俗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的故事。
郧阳皮纸曾是文人墨客书写、绘画的首选材料,也是民间契约、家谱的合格用纸。此外,还用于包装食糖、果品,以及花灯纸扎工艺。
向坝民歌,湖北省竹溪县地方传统音乐。向坝民歌的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大多以艳、贤、谐、怨为主格调,用以表达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
竹山“牌子锣”,又称“黄州点子”。是流传于鄂西北大巴山中竹山县城关镇及周边乡村的一种民间吹打乐。
郧阳红薯粉条,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干粉条状如龙须,色如琥珀,经热水泡发后晶莹剔透,柔韧绵长。久煮不糊汤、不黏连,入口香滑柔软,韧而不腻,吸饱汤汁后更显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