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又称礼馍、花糕、捏面人。
洪村大枣是大兴区特产,又称“洪村脆枣”、“贡枣”
房山的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经历了从业余到专业、从自发到有组织创作的过程。
薛大人庄中幡是薛大人庄花会中的一档,约有400多年历史。薛大人庄花会与宫廷文化有着剪不断的渊源,甚至就是宫廷文化的一部分。据老艺人回忆,在过去一年一度的北京丫髻山庙会,薛大人庄花会总会头担负着花会开坛祭祀的任务。
马卷村五虎棍属于太祖五虎棍,兴起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经过六代人的传承,它的动作、套路及服饰仍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风貌。其特征为表演者勾着固定模式的花脸,身穿杏黄色演出服,持棍登场。
东智东的香椿以“红、香、脆”而闻名,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北京玉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卢沟桥传说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修建卢沟桥、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墩斩龙剑、卢沟晓月、卢沟桥与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等方面。
礼贤镇东黄垡村同乐会成立于明永乐年间
大盖柿,又称大磨盘柿,是北京地区特产,尤以井儿峪村出产的最佳。果实个大,平均果重0.25公斤,大者可达0.45公斤。果皮橙黄色或橙红色,颜色明丽。果肉淡黄色,味甜多汁,无核、纤维少、肉软、易脱涩,以色、形、味俱佳闻名。含糖量16%以上,高于其他柿品种。 蛋白质、钙的含量比梨、桃高,磷的含量比苹果、梨高,而且还含有大量维生素、苹果酸、胡萝卜素。
京西佛乐是与京城智化寺音乐并生并存的民间佛乐。
怀柔是有名的板栗之乡,这里的栗子甜糯香软,并且好剥皮。油栗红烧肉,油栗与五花肉相互结合,互相吸收,整个味道也有些微甜。
涧头村的高跷全称为“涧头村太平子弟高跷会”
烙画古称“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玻璃叶开包豆腐”采用山泉水和各种豆类酿制而成,再利用玻璃叶压制,形成一道独有的香味,浓郁清新的玻璃叶豆腐。
水晶门钉是一种颜色白净、呈半透明状的传统风味小吃。
厂甸庙会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规模盛大,京味浓厚,闻名遐迩。解放后厂甸的庙会仍一直举行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从1964年开始,由于有碍交通,厂甸灯市停办,偃旗息鼓37年。2001年,北京市政府宣布恢复厂甸庙会。
延庆区饸饹具有传承久远的民俗文化价值,赋予了很多具有美好寓意的文化象征。如寓意长命百岁、大吉大利、白头偕老,并表达主人的诚意感激。
古北口地理位置特殊,使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人把各地的风味小吃也带进了古北口。
礼王坟村掼跤传统跤法起源于清末“善扑营”。
海淀玉巴达杏原产于海淀区北安河,具有数百年栽培历史,曾为贡品
灯彩(北京灯彩),北京市朝阳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皇炮捶拳起源明末清初,僧人普照云游四川峨眉山,遇峨眉道人,得其真传。此拳以天皇、地皇、人皇及其出手如捶、发拳似炮的特点,故被称为三皇炮捶拳。
“擦咯豆”是京津冀一带农村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特色饮食
内画鼻烟壶艺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巧美观的艺术神韵被海外誉为“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珍品,堪称中国一绝。
传拓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摹印碑石或器物的复制方法。现为慈善寺文保所文保员的庞献坡承传了传拓大家宋致中的技艺功夫。
孙氏糕点模具制作技艺,以雕刻精致、种类繁多为特色,传承六代,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二代传人曾为慈禧太后66大寿制作贺寿糕点模具,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之后又为稻香村食品厂、桂香村食品厂、宫颐府食品厂、大桥道食品厂等厂家制作模具。
植物画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以做成装饰画、也可以粘贴在其他生活用品上。近几年,植物画在延庆地区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传播,深受人们的喜爱。
“枯木陶”陶器是通州老艺人华定远在继承中国传统陶艺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于家族传承关系。
奶子房庙会是崔各庄地区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酥糖是中国三大名糖(上海奶糖、广州水果糖和北京酥糖)之一,其中尤以红虾酥糖为上乘佳品。酥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的酥糖一向享有盛名。
延怀河谷产区拥有700多年的葡萄栽培史。延怀河谷葡萄果穗整齐,果粒均匀,有色品种果实着色深,果粉厚,外观美丽,果汁多,糖分高,浓度大,刀切而其汁不溢,吃起来味极甘美,爽口。富含有机酸、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风味浓郁。
金丝海蟹是海鲜中的一道美味佳肴,它的口感十分的鲜美,色泽美观,鲜香适口,肉质肥美,风味独特,且蟹类菜肴一直深受食客的喜爱和欢迎
“面人汤”的面塑形体完整饱满,造型略作夸张,色彩鲜艳醒目,制作手法多样,注重神气动态,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如今,汤子博的次子汤夙国先生继承了“面人汤”的面塑艺术。由于其制作技艺的要求较高,目前仅有两位学生随汤夙国先生学习面塑艺术。
扦瓜皮是北京地区地道的风味凉品,它是用黄瓜制作而成的美食,在加以一些独特的配料,其味道鲜美,是其他地域小吃所不具备的。扦瓜皮极脆,诸味均透,而瓜香犹在。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漷县镇著名的传统特色工艺品,是靛庄村的绝活,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到18世纪和19世纪,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京剧脸谱在吸收各地方戏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家的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漷县徐官屯路灯老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中叶。
和香具有迷人的芳香气味和养生功效,可品闻、可净心,可驱疾、可供养、可把玩、可佩戴、可观赏。和香制品选料考究,加工复杂,耗时耗力来之不易,饱含着制香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探索,蕴含着手工艺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寄托了民众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空竹早为宫廷玩物,后传民间,历史悠久。本区衙门口人高宝山作为京城抖空竹第四代传人,早年拜国家级项目空竹传承人李连元为师,在本区组建空竹传承表演队,深入社区、学校传承空竹技艺,同时,还把空竹技艺表演送到驻区部队,为官兵们赠送空竹教具、带领其他队员做空竹展示表演。在众多的市、区级大型活动和应邀参加外区、外省的非遗交流活动,广受好评。
冰花球是北京特色的油炸小吃。此小吃圆球形状,表面粘有白砂糖似冰花,而得名冰花球,口感酥脆香甜,具有桂花的香味。
二十世纪初,旗袍的款式与制作工艺与现代化的工业接轨,旗袍的面料采用高科技织染的材料,制作的工艺从单一的手工缝制,发展为与机械化流程相结合。旗袍的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使中国旗袍以端庄、典雅、雍容华贵的民族风格与国际时装争艳。
后王各庄吵子最早源于清末咸丰年间龙湾屯区域的兴隆老会,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吵子一般由十个人组成,乐器主要是大钹和唢呐等。
玲珑枕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极具工艺价值的寝具文化之一,且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豆馅烧饼是一道特色的美味小吃,它是用面粉制成的烧饼加上豆馅而制作完成的,它的口感十分的酥脆,味道清香,甜度适宜,豆馅更是软糯可口,烧饼成为大众喜爱的早餐之一,它的制作更是十分的简单。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明清时期主要为皇家宫廷服务,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并称为“燕京八绝”。
北京市顺义南彩福利工艺品厂的产品从师承系统、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都直接传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漆器工艺。
糖画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画,可观可食。
后王各庄村高跷是村里的传统歌舞形式。
山楂糕是一道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传统民间糕点,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琼脂,冻结成板。山揸糕是以山楂果汁和白糖还有琼脂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道美味甜品,也是一道开胃的传统小吃,它的制作也是十分的独特,其山楂中附有很多的微量元素,多吃山楂有利于健胃和消食的功效,也具有多种神奇的作用。
大悲寺创建于辽金时期,明代称隐寂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增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后,易名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早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曾到大悲寺
延庆传统插花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主要容器为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蕴、系统的插花理论与精湛的插花技艺,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据传每年六月六是冰雹老爷的生日,如果这一天能给冰雹老爷过生日,就能风调雨顺,六月六节因此而形成。
杨秀英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花木兰、柜中缘、水浒传、金陵十二钗等人物,又有体现当代和现实的主旋律作品。她为宋庆龄基金会设计剪制的作品《金鸡图》被永久收藏。
古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文化渊源。琴的实物从出土文物看,在西汉、战国、五代等时期都有出现。琴论的著作比比皆是,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为代表,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榆钱糕白绿相间,香甜适口,是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将发面对上白糖,对好碱,加水和匀,制成糊状。榆钱洗净,控去水份,掺入面中或撒于面上,上屉蒸25分钟下屉,凉、热吃均可。
去碑营的“凤秧歌”来源于传统的“秧歌会”,属于地秧歌的一种,因演员为儿童,所以又称为“地出溜秧歌队”。
陆辛庄少林武术的内容属独创一派,表演套路多,在通州范围内首屈一指。现在它已成为颇受群众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少林武术在民间一个鲜活的、历史的、立体化的见证。
半截河武跷集文跷内容与武跷特技于一身,走群场、捉对斗、越高桌、跳板凳、鹞子翻身等形式,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