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庄镇,位于鱼米之乡扬州市宝应县,是远近闻名的“玻璃工艺品之乡”。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与之毗邻。据考证,早在清朝末年,小官庄的庙会、民间祭祀活动上就出现了玻璃球、玻璃棒、小马、小鸭、小鹅等玻璃工艺制品雏形。
玩麒麟,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麒麟是中国人民传说中的“仁兽”、“瑞兽”、“圣兽”。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玩麒麟是灌云地区祈求新年吉祥、人寿年丰、人口兴旺的美好愿望。
江苏省响水县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延伸。
响水有一种特色农产品,当地称之为灌河四鳃鲈鱼,此鱼是一种洄游鱼类,身呈青灰色,两侧和背鳍上有黑色斑点,实际上也只有两个鳃,只是每个鳃盖上又多了一条较深的褶皱,外观好像四鳃,故得名。
高邮界首茶干是江苏省高邮地区界首镇的一道传统小吃,陈西楼五香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黄,颇似鸡脯。清香可口,味美香醇,2014年界首茶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相距羽山东去二十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叫作苗鲁庄的村子,远古治水英雄楷模鲁兰,就出生在这个自然村子里。过去久远,苗鲁村只有一家姓鲁的富户,另外几家穷人姓苗。
花朝节是广大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节日之一,也是百花的生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人们集中种花植树赏花,并用红布条、红纸条系在家前屋后的卉木枝上,为花庆贺生日,谓之“赏红”。
镇江城东,有座梦溪园,是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晚年定居京口的住宅。
焦山六舟全形拓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形拓,又称“全角拓、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博古图”等,是一种以墨拓等技法,把器物立体原貌以1:1比例拓制到平面宣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
灌南县淮山药地道纯真,肉洁质脆,口感细腻,劫病保健效果上乘。灌南县有着100余年淮山药种植历史,目前,淮山药已成为江苏省主要特色蔬菜基地之一,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深受客商好评。
“齐老太花样鞋”是家族传承的手工制鞋,主要流传苏北里下河地区。自清同治年间传承至今已经五代,一百五十多年,代表性传承人齐红芬,现年九十多岁。
排箫音色优美, 表现力丰富,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期,在宫廷雅乐中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及曲谱都鲜为流传。
江都漆画是传统绘画艺术和古老髹漆技艺完美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漆画就流行于江都地区,自成体系,别具风格,是江都民间艺人用漆作画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美术。
句容后莘行政村花岸组(原花岸村)龙灯会,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本村上空有青黄雌雄二龙翻腾盘旋的传说。旧时龙灯会出灯是正月十三,现为正月初六。
七峰亭,又名七峰阁,位于金山西侧的金鳌岭上。相传后人是为了纪念爱国忠臣岳飞和爱国僧人道月而在金山建阁,名曰七峰阁。之后屡经兴废,改建为七峰亭。现今这座亭仍旧屹立。
蒋乔镇的民间故事有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风俗故事,以及笑话等,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受群众喜爱。
大冈脆饼是江苏盐城特产,已有100多年历史,与伍佑糖麻花齐名于淮、扬各地。配料用面粉、油、糖和少量桔皮。饼为正方形略长,呈嫩黄色,饼面敷有芝麻。味香、甜、酥、脆。存放两个月不致变质。便于携带保管。干吃香酥爽口,不觉干燥;水泡易于消化,是旅游、馈赠佳品。
孔桥百叶之所以出名,一是选用当地的优质黄豆,二是就地取用了“两泰官河”的水,三是历代相传的手工制作工艺上,有一整套秘不外传的绝技,像点卤、压榨等。成品的百叶薄如纸,柔似绢。
宝华玉笋茶是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宝华镇的特产。句容宝华玉笋茶条索挺直紧结,色泽翠绿,鲜活显毫,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浅绿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位于古羽山脚下的羽山温泉,现为东海温泉,发现于唐代,早在明代《隆庆海州志》已有记载。水温高达82℃,每天喷流900余吨。羽山温泉自此得到了正式开发利用,历经多年发展成疗养胜地。
在兴化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匾额制作地——袁万隆油漆牌匾坊,制作工艺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自兴化南门袁氏宗祠移到城内武安街,并正式挂牌为“袁万隆油漆牌匾坊”,传承至今已有13代。
鳜鱼羊肉是由羊肉做成的一道家常菜,口味鳜鱼羊肉是江苏靖江邢长兴传统名菜。鳜鱼肉质鲜嫩、醇厚,以五花熟羊肉佐之。鱼、羊合一,味道鲜美。为靖江筵席中的上品。
沙行甜瓜是灌云县的特产水果,在下车乡沙行村建有基地500亩,于2013年12月份注册了“沙行甜瓜”等商标,进一步打造沙行甜瓜品牌。
东台花灯制作技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始于清光绪年间。
沙沟板凳龙舞的舞蹈形式最初用于东岳庙会的游行祭祀活动,按五、七、九个人为一组,每人手上持一张拜香凳。沙沟板凳龙舞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人持凳龙,和起成龙形,分分合合,异彩纷呈,加上水乡农民的特色服饰,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京口面塑”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就因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色彩缤纷而名震江南,主要是家族传承,至今已达五代,超百年历史,是极具镇江地方特色的一项民俗文化。
阜宁大米是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所产的优质大米,在长三角各地享有极高口碑,并已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阜宁大米更优于盐碱性偏重的沿海大米,阜宁大米做出的饭粒,晶莹透亮,口感绵软,堪称米中优品。
下蜀狮子头采用上好的猪肉,以肥瘦肉七三配比,切成肉粒,加以各种辅料,制成圆团,放入煲中文火慢炖,口感新嫩,乃当地风味名品。
丹阳皇塘镇南建村的“马灯阵舞”源于唐代,原为唐太子在宫内消遣娱乐所用,以后传至民间,以元宵节尤盛;润州蒋乔镇嶂山村的“马灯阵舞”源于清代,当地人称“嶂山马灯”,以春节尤盛。
捺山在民间流传多种传说。如传说愚公矢志不渝,移山不止,此事终于感动玉帝,于是下旨指派一个名叫夸娥雁的大力士去替愚公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
古老的射阳河,起源于宝应湖,是一条天然河道。而从阜余镇花元村西北角向东至新河村,有一段全长五里多的河道却是人工开凿的,这里名叫新河口,现在河两边的村庄、商店名都用“新河”二字,说起新河口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哩。
刘氏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发生在明万历年间瓜洲渡口的真实事件,当时“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倖、孙富的阴狠。”并在当地产生多种说法,衍生出若干故事。
兴化先民根据渔获物个体大小,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渔具、渔法。目前初步统计有十多个帮别,每个帮别均有自身特色的手工工艺渔具和渔法,具体制作渔具和各种不同渔法共有近60种之多,如:撇网、大网、弓网、丝网、撒网、花篮等。
镇江江鲜菜是选用当地的江鱼为主料,现捕、现杀、现烹饪,“本江鱼起水鲜”,江鲜菜肴的烹饪方法以烧、焖、煨为主,亦不乏炒、溜、炸、烤之品。“大火烧开、小火焖透、猛火收汁”,是烧制江鲜的十二字口诀。在 口味上以“清、鲜”为主。
古人云:"三分画,七分裱"。东台书画装裱起源于清代,盛兴于七十年代至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即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一般每年的四月一日起,曹甸人便进入了清明赶庙会的日程。曹甸的庙会自古以来就是香客们追捧的圣日,也是小商小贩赶集的黄道吉日,每年清明前后几天,都会吸引附近乡镇和县市的数万名香客、商贩、游客前来曹甸。
宝应黄颡鱼,又称昂刺鱼,全县养殖规模较大。据化验测定,每100克黄颡鱼肉含蛋白质20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1.8克、钙65毫克、铁0.6毫克等,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淳厚,每尾重量50克~120克,最大280克,一般用于红烧,味道鲜美。
《镗叉舞》是清朝中期以来,流行于仪征市月塘、移居谢集一带,是当地农民在正月灯会和重大节庆期间经常演练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至今延绵不断。
八桥跳花绳,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式跳绳“简称跳花绳”,指在平常跳绳基础上结合体操、舞蹈等元素,设计出的跳绳花样动作。其跳式灵动,跳法多变,富含艺术和趣味,由一人或多人完成一套动作。
蛋壳雕画源于战国时期,其工艺含有微雕、浮雕(阳雕)、线雕(阴雕)、镂空、透雕、立体创作等传统雕刻手法。画面气韵生动,布局精巧。
润州苏派装裱技艺历史悠久,新画装裱洁净典雅,配色和谐;旧画修旧如旧,重获新生。从古至今,该流派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姐儿溜》是流传于东海县马陵山区的一种民间小曲,贫苦的山区农民为图快活,多靠唱《姐儿溜》谋生。因此口述文化特别是民间小曲相当丰富,至今伤流传有谱小曲近200种。
乡月草鸡蛋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的特产。灌南县乡月养鸡专业合作社培育出的具有生命力强,肉质鲜美、鸡蛋营养丰富的乡月草鸡,所产的绿壳草鸡蛋营养丰富。
丹阳刻瓷,源于18世纪, 距今200多年历史。它是通过刻刀在优质白胎成品瓷釉面上进行书画雕刻,强调以刀代笔,使刀痕与精美的瓷器产生强烈比照。
费氏肉松,松软酥嫩,香味十足;双港粉丝,祖传手艺,顺滑可口。费氏食品产品力求以纯正的肉类带给消费者别样的味觉享受、营养价值,开发了烘焙肉丝、豆粉松、肉酥、鱼松等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肉松产品。
扬州精细木作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唐宋元时期的演化,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扬州精细木作全面传承了古代木作工艺精华,技艺的精华在梭榫、凿眼、腰尖。奇特的木纹、古朴的色彩、精湛的工艺、细腻的手感,是扬州精细木作的四大特色。
撂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士兵用石锁等锻炼身体,后流传至民间,演变为一项集角力、竞技、健身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海陵撂石锁盛于清道光年间,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扩展项目。
花炮是建湖传统的特色产业,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建湖花炮色彩绚丽,主题突出,使观众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迄今为止,建湖花炮已经成功地承办了中外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焰火晚会300多场。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湖船、走马灯、女子舞龙等,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表演场地一般为家庭院落、街道、打麦场等。
盐城风鹅(腊香鹅)是盐城地区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盐城风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皮薄肉嫩、腊香可口之特点。
西安丰镇拥有大小水晶生产加工企业110家,从事水晶工艺品制作工人6000多人。西安丰镇水晶工艺品有平面类、刻面类、动物生肖类等几十个套系,上千个品种。产品晶莹剔透、造型新颖、栩栩如生,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远销欧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很久很久以前,象山这块地方还没有名字,但这里山清水秀,有树林、茶园、鲜花,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有一天,从天庭宫苑中走出来一群大象,它们悠然自得,由于喜欢这里,就留了下来。
近几年来,伊山镇王圩牌西瓜产业异军突起,成了该镇设施农业的主打品牌,特别是近5000亩的种植规模、50多个种植大户、130多人的销售经纪人队伍,为现有20年种植历史的王圩西瓜做大做强奠定了发展基础。由于品种的不断更新,加之王圩的土质适应西瓜生长,瓜农们在嫁接和施肥上科学超作,培植的西瓜皮薄、肉嫩、味甜、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先后被农业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授予“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农业部质监司认证为“绿色有机产品”,被连云港市工商局评为知名商标。
弶港渔民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吆喝、呐喊为主要特征,鼓舞精神。秋天,海面泛着波光,一声声渔民号子铿锵有力、回荡开来。
吉高是一个生活中的真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小小年纪就独立谋生,在流浪和饥寒中长大,他做过很多职业,为了生存,运用他的智慧惩恶扬善,也做过损人利己的缺德事,留下了一个个智趣故事。
安丰民间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人物传说如《王心斋的故事》、《郑板桥吃狗肉的故事》、《月江活佛的故事》等;地名传说如《星月桥下的手印》、《白龙池的由来》等等
安丰麦秆画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2018年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珏老鹅是扬州美食盐水鹅。黄珏镇的盐水鹅被誉为是好吃的盐水鹅,俗称,黄珏老鹅。在所有的老鹅中,黄珏镇的老鹅是大家认为最好吃的,大家喜欢将其称为黄珏老鹅。成品形整似活,烂而不散,色泽金黄,肉质肥嫩,咸鲜味美,久食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