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号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起源于茅山地区,辐射至周边乡(镇),并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流传甚广。由于劳动生产的需要,茅山地区的先民们用“哼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逐步形成了茅山号子。
提起姜堰民间艺术,没有人不知道淤溪的面塑。“面人王”王迪飞所塑作品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细腻可人,鲜活俊逸。既有生动形象的外形,又有人物精神风貌的展现。
十大名菜之雏凤迎春—即香卤桃花鵽。鵽是高邮特有的一种小水鸟,每年桃花盛开,小秧青青时为最多,所以又称桃花鵽。用五香八角卤后,香脆、肉酥、细嫩、清醇。(注:由于对生态物种保护,鵽为国家保护动物,经改良后食材选用鹌鹑或仔鸽代替)
蒲包肉,也称樊川小肚。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当地一道汉族传统小吃,属淮扬菜菜系,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宝应属典型的水乡地区,境内河塘密布,有五湖四荡之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特色鲜明的水乡婚庆习俗。
翡翠烧麦是一道江苏传统名吃,皮薄似纸,馅心碧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色感口感俱佳,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在丹徒高资,取石雕刻的历史远在明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高资石雕主要以龙亭龙拄、琼楼玉阁、佛堂神坛、飞禽走兽、花草器皿、历代书法绘画的雕刻为主。
“狮盘犼”是一种流传于临泽一带的民间舞蹈。自古以来,临泽镇一带的群众视百兽之王的狮子为驱魔压邪的神兽,临泽人将“狮盘犼”视为匡扶正义、弘扬正气、扶正压邪、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象征。
兴化铜器的品种和样式繁多,制作工艺精湛,形成了百里水乡铜器的一大特色。铜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祭祀用器,如香炉、烛台、花扦等;二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炉、脚炉、茶壶、汤壶、酒壶、面盆、铃铛、火锅、箱角、门圈等。
高跷龙舞,是一种将踩高跷与龙灯舞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也就是踩着高跷舞龙。它既有踩高晓的惊险,又有舞龙灯的热烈,既讲究个人的技巧又讲究群体的配合,既可以在街巷巡游,又可以于空地表演。
条虾又称白虾,是响水县境沿海特产之一。因虾呈长条形,取名条虾,又因虾外壳白里透青,故又名白条虾。其壳薄软,色质透明,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传统生炝条虾,名闻遐迩,引来无数远近食客。
高港宫灯制作技艺已有近200年历史了。高港宫灯古色古香、造型美观、工艺精制、规格齐全、安装简便,适用于庙宇、宾馆、酒店、公园、别墅、会堂、大厅和仿古建筑等场所。
裕华大蒜,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中镇裕华有大蒜之乡的美誉,所产大蒜纯天然无污染。大蒜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徽量元素,是优质上乘的绿色保健食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裕华大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
草炉烧饼是具有扬州乡土风味的饮食小吃。它以麦草作燃料,用古老立式烤炉烘烤,内敷馅心,色泽金黄,香脆甜酥,入汤即化。
小纪熬面是一款扬州市江都区菜品,色质鲜艳、香气诱人、味道鲜美。制作原料主要有水面、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等。
斗龙港的传说,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斗龙港,又名龙开河、牛湾河。原上游在五十里河,向东经新丰、龙王庙、下明闸入海,全长60公里。
风鹅是孙悟空老家花果山地区的特产,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相传为中华美食鼻祖--商朝宰相伊尹隐居花果山下所密制。
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以久,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相传徐福楼船队在日本岛登陆后,向当地传播了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历代日本人民敬重。
宝应民歌《咯冬代》是宝应人民在插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唱词生动鲜活,曲调清新优美,极具地域特色,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体现出了丰富的情感。
新狼山鸡是蛋肉兼用型鸡种之一。以产蛋多、蛋体大,体肥健壮、肉质鲜美而著称、按毛色分为黑白两种。黑色的称之为"狼山黑",羽毛黑而发绿、发蓝,熠熠生辉,色彩绚丽。
兴化大闸蟹,江苏省兴化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所产大闸蟹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博螯、捷足”的特点,脂膏丰满纯正、肉质玉白爽嫩、蟹黄晶红油润、入口鲜香溢甜,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高港区传统绳带编织始于清代中后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制成了多型号高强精密吊绳,可用于吊装飞机部件、雷达、导弹、卫星,为航天、航空、机电、冶金、船舶等大型企业配套吊装产品。
青布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里下河地区兴化一带。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新城猪头肉在淮扬菜系中俗称三头之一,用鲜猪头加入盐腌制,在清水中煮开风干,加入砂糖、白醋等制成卤水,将猪头在卤水中炖煮,出锅切块即可食用。新城猪头肉具有色泽红润、香味浓郁、肥而不腻、味纯而嫩等特点。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红烧河豚,味鲜甜、肉肥嫩、汁浓醇、食材丰富,有人称之为“味绝天下”。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还能入诗入画,河豚真是一种“宝藏鱼”。河豚肉鲜美柔嫩,食后回味无穷。食客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兴化锡匠历来所制作的各种祭器、酒器、茶具、酒龙、消防水龙头部件以及各种庙会仪仗等锡器艺术品流布全国各地,有许多被民间爱好者和博物馆收藏。
以沂河淌优质有机小麦为原料,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生产的“沂河淌”牌“特精粉”和“全麦粉”等系列产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粉质优、口感好等特点,适合制作包子、饺子、馒头、面条等食品,是天然绿色的健康食品。
溱东古砖古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生产始于汉代,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清初,已有100多年的生产传承历史,近代主要传承于李氏家族,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扬州自汉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催生铁器制作业等“五行八作”的兴盛,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大师们使用的各种刀具均出自扬州铁匠艺人之手。扬州的铁器制作业是古城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戴窑砖瓦雕刻,泰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数百年来戴窑人做砖制瓦、窑烟不熄,孕育出手艺高超匠人、雕刻精美绝伦艺术品。
沈拱山传说,流行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民间文学,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沈拱山的故事流传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成熟于清朝末年。
灌南浅水藕种类质地优良,它的地下茎粗大,肉质地鲜嫩,鲜脆香甜,洁白如玉,因而灌南县有着浅水藕名镇的美誉。现今,灌南浅水藕更是远销日、美多国。
扬州盐水鹅,江苏扬州特色名菜,形态饱满,烂而不散,色黄油亮,质感松嫩、肥而不腻,鲜咸。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是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着悠久的历史。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以来,流行于淮安和扬州等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淮剧与扬剧等剧种在扬州同台演出。后扬州有新淮淮剧团、泰州淮剧团,宝应、高邮、兴化均有淮剧团,今宝应仍有淮剧团。
兴化湖彩蛋源远流长。据《兴化县续志》记载:清光宣年间就有“陈顺兴”等六、七家变蛋坊制作变蛋。优质湖彩蛋是变蛋品种中的精品,其外形呈绿豆灰色、半透明、充满松花状,色香味俱全,且含有多种维生素,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
灌南硕项湖大闸蟹: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尹湖村特产大闸蟹,产地水产品-灌南大闸蟹。大闸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
吉高是一个民间“智侠”形象,其传说在苏中、苏北广泛流传,尤其是在黄桥老区一带,吉高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黄桥人形容乡间某人聪明、促狭时,往往会说其“就像吉高似的”。
靖江竹编产品在于选材严格,做工精良,工艺精湛。从原来的竹背篓、竹匾等农具发展为如今的竹包、竹花瓶、花篮、果盘、餐具等旅游产品。靖江竹编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了靖江人馈赠亲友、外地来访者和外国客商的优选礼品。
杨氏吹糖技艺颇有特色,受扬州地方文化影响很深,具有轻、秀、透的精致风格,代表了扬州吹糖最高水准,在江浙一带也很出名。至今还在东关古街上有杨氏后人杨云成在吹糖人。
在伍佑当地,醉螺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合成昌伍佑醉螺。伍佑醉螺明清年代就有制作,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伍佑醉螺选用有黄海滩涂“软黄金”之称的泥螺腌制而成。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
泰州木雕起步于隋唐时期,泰州木雕的制作工序分为选材、烘干、画稿、雕凿粗坯、雕凿细坯、修光、打磨、着色上光等。以传统雕刻技艺为基础,开发了宗教木雕用品、木雕工艺品、木雕屏风壁画、木雕窗花、古典家具、古建筑装饰等。
赣榆有万亩板栗,是连云港市板栗之乡,“黑林牌”黑林板栗以个体大、肉糯、甜香可口、耐储存、便于携带而闻名,属纯天然无公害农产品,是馈赠朋友的礼品之一。
高邮十大名菜之霞蔚凤仙—就是钗烧野鸭塌(用的是高邮麻鸭)。此菜加工工艺十分考究,正像郭沫若在“凤凰在烈火中永生”中所描写的:火光熊熊,蒸气蓬蓬,新鲜、净朗、华美、芬芳。此菜特点是:清汤嫩肺天然美,骨脆肉酥野味香,是难得的佳肴。
邵伯焖鱼,江苏省传统名吃。酥脆香甜,鲜美可口,声色味香俱佳。让人看之奇,闻之香,吃之鲜,回味无穷。邵伯焖鱼选用的主料是虎头鲨鱼。此鱼细嫩,肉有韧性,味道鲜美。
盐都郭猛大米颗粒饱满均匀,晶莹剔透,香醇绵甜,营养丰富,口感饱满丰盈。拥有“食、香、味”俱佳的特点,成为备受欢迎的大米品种。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十二圩五香茶干口味鲜美,咸、香、甜适中,粗咬鲜美异常,细嚼香味满口,食后回味绵绵,有开胃之奇效,增食欲之能,久食不厌,被誉为长江中下游的“茶干之王”。
丹徒南乡服饰造型简洁,乡村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它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绣衣、袄裙、肚兜、长衫、裤裙等,均有着很高的地域服饰审美价值。
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特产板栗为“红林3号”,通称山栗子。外形整齐美观,褐色外壳,圆鼓光亮,惹人喜爱。因其世代生于云台仙境,下有肥土甜水哺育,上得云雾雨露滋润,肉实饱满,生吃脆嫩香甜,满口生津;熟吃又甜又沙,香溢口外。栗子烧仔鸡,更是席间一道美菜。
盐城枯枝牡丹的历史文化传说,730多年的枯枝牡丹源远流长,它始于宋末元初,一路时历朝代更换,唐代用火灸烤成枯枝,民国战火摧残,沧桑轮回,盛而不衰,如今根繁叶茂,国色天香,蕴含无数栽花护花人的艰辛,代表着历史人文得已尊重和传承,也代表着牡丹文化的得到保护和发展。
“说鸽子”是民俗文化,在高港流传范围较广,田河建房“说鸽子”名气更响。一般认为,“说鸽子”就是在建房、婚礼等喜庆场合,按一定的腔调和节奏颂唱祝福的歌谣。
连云港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产自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由茶农创制宋代。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跻身于太湖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名茶之列。
1942年8月底,为了进一步以文化为锐利的武器,配合抗日斗争,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陈毅考虑将苏北的文化人集中起来,在阜宁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停翅港与华中局所在地汪朱集之间(今陈集镇老曹村)设置一个文化村。
位于青山镇境内的龙山是一座矗立于长江下游北边的山峰,属于蜀岗余脉。由于其山脊像一条龙趴卧着,祖先们便编述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其中,《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系列传说是仪征市青山镇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采用古代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境的砑光技艺。唐代金栉《伎乐飞天》纹饰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现代雕錾大师费灿生雕錾的金银摆饰品《地动仪》《浑天仪》与《金龙烟斗》等,纹饰精细、图案精美。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
根雕艺术约源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然生成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不同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
赣榆虾皮是连云港的海产品之一,赣榆不仅是国内虾皮主要产地,也因为超高的品质,更是江苏海产品的名片。虾皮营养价值非常高,素有“钙库”之称,在家常菜谱中,虾皮豆腐、虾皮韭菜、虾皮萝卜汤都是美味佳肴,还可以用虾皮包混沌,更是鲜上加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