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神居山的传说,大多数已逾千年,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传说相关的民俗活动如三月三庙会、祭祀帝尧、重阳登山等,不少在旧时已经成为地方习俗,于今更盛。
位于青山镇境内的龙山是一座矗立于长江下游北边的山峰,属于蜀岗余脉。由于其山脊像一条龙趴卧着,祖先们便编述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其中,《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系列传说是仪征市青山镇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戴窑砖瓦雕刻,泰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数百年来戴窑人做砖制瓦、窑烟不熄,孕育出手艺高超匠人、雕刻精美绝伦艺术品。
三国时,刘备中年丧妻,他很烦恼悲哀。吕范先对刘备表示慰问,然后就讲清来意:“人若无妻,就像房屋没了梁一样。所以我不避嫌疑,特来做媒。”接着就把东吴要招刘备为婿的事及此事对刘、孙两家政治军事上的意义都认真诚挚地说出来。
伊芦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继承了传统优势,利用传统工艺,根据奇泉水的日升量,新建酱油厂,这就是现在名扬省内外的“奇泉”牌酱油生产厂。国家商标局直接批准“奇泉”牌酱油纳入国家食品注册商标。
扳坞作业完全靠步行,一个人、一张网、一盏灯、一只鲆篓、一把抄子,方便灵活,是弶港渔民近海捕捞常用的技艺之一。2020年,弶港近海扳坞入选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酥儿饼,是富安的一种传统茶点。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一时酥儿饼美名远扬。东台富安酥儿饼具有入口酥松香脆,越嚼越美味的特点,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是“吃着打嘴也舍不得丢”。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以来,流行于淮安和扬州等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淮剧与扬剧等剧种在扬州同台演出。后扬州有新淮淮剧团、泰州淮剧团,宝应、高邮、兴化均有淮剧团,今宝应仍有淮剧团。
泰兴藤编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泰兴藤编的原料为黄藤。因其韧性好、弹性好、透气性好、不宜虫蛀,编织成的工艺品柔软舒适,故成为席、榻、椅等坐卧用家具的优选材料。
宝应民歌《咯冬代》是宝应人民在插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唱词生动鲜活,曲调清新优美,极具地域特色,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体现出了丰富的情感。
车桅灯习俗欢快热烈、群体性强,增加了春节的节日气氛。整个活动体现了沿江沿湖地区一种类似于古老“船图腾”的文化内涵,是水乡民俗文化中的代表。
扬中西来桥镇舞龙传统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集武术、舞蹈艺术、民族鼓乐等综合因素于一体,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有机结合起来。
义丰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史书就有记载,属中华龙舞布龙系列,她是流传于盐城一代的典型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盐城一带龙舞尤以盐都义丰龙舞为尖端代表而闻名。
佛手姜,既鲜且嫩,以溱潼储鼎茂出产的最有名。民国时期,姜堰溱潼镇过宏昌、储德昌,陈鼎元等酱园制作的佛手姜,享誉大江南北。
张店锣鼓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恢弘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江苏灌南县张店镇所在的苏鲁豫皖一带,一直盛行重大节庆表演锣鼓的习俗。
丹阳风筝制作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瑞荣毛笔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支毛笔从无到有,需要经历笔杆、水盆、择笔三大重要工序,其中更是含有100多道小工序。
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张謇将兴垦开发农业延伸射阳以后,滩涂开发、水利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都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盐城钱氏木雕技艺主要讲究刀功,雕刻出来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里下河糖塑(阜宁糖画),糖画最早起源于400多年前。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所用工具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了。
在伍佑当地,醉螺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合成昌伍佑醉螺。伍佑醉螺明清年代就有制作,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伍佑醉螺选用有黄海滩涂“软黄金”之称的泥螺腌制而成。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
条虾又称白虾,是响水县境沿海特产之一。因虾呈长条形,取名条虾,又因虾外壳白里透青,故又名白条虾。其壳薄软,色质透明,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传统生炝条虾,名闻遐迩,引来无数远近食客。
“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距今已有一百余年,是地方民间的一个特色文化,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
作为民间曲艺艺术门类之一的盐城方言快板,其群众性基础非常广泛,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盐城方言快板表演由演员手持响板,自行打板表演。一人为“单口”,两人为“对口”,三个人或三人以上为“群口”。段落之间即过门,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江都武坚莲湘花鼓约起源于明代由安徽凤阳传至武坚,后成为当地农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扎根繁衍,世代传承。
泰兴江沙蟹,江苏省泰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沙蟹青背、白脐、金爪、黄毛。以个头大、口感好、营养丰富而远近闻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八道蟹美食,被称之为“蟹八吃”。
扬中河豚肉质鲜嫩肥美,独特的宰杀及烹饪工艺声名远扬。扬中河豚文化已演绎成为当地的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河豚宴也成为扬中江鲜菜的代表,使之成为我国餐饮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焦循自幼聪明过人,为人和蔼,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以教馆授徒为业,晚年足不入市,乡间父老都很敬佩他。焦循去世后,留下诸多传奇故事,主要流传于当地,及邗江西北山区和湖乡。
沙沟灯会彩灯上的人物是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
杆秤曾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生产、交易中。制作杆秤所用材料有桐超木、秤钩、机心、刀口、秤砣、铝丝、铜皮、尼龙绳、等盘等。
赣榆梭子蟹品质优良,脂膏肥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因头胸甲呈梭子形,故名。甲壳的中央有三个突起,所以又称“三疣梭子蟹”。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射阳评书,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评书是由汉代开始传承至今, 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又称说书、讲书。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分支之一的冈西剪纸,流传于晚清时期的冈西祁姓家族,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有祁立福、祁立松等人,被当地百姓誉为剪纸大师。
马群棕编起源于清末,发展于当代,是一项流行于民间,综合了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编扣、打结、收边等手法进行操作,颇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堤西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等,是一种中国传统风味蛋制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2020年,堤西松花蛋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盐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堤西松花蛋选用堤西麻鸭蛋,经选蛋、消毒、配料、装缸、包裹等步骤加工而成。
宝应卢记烧饼选料讲究、造型美观,馅心多样,甜咸适度,风味佳美。它在发酵、揉面、对碱、出炉、火候、原料等各道环节上均有特色。个头大、颜色黄,口感好,脆而酥,色香味俱全。
泰州干丝,江苏泰州传统名菜,以豆腐干为原料。泰州有吃早点的习俗。早点,一般称早茶,并非以饮茶为主,而是要吃点心面条之类,尤其要吃煮干丝或烫干丝。
乐书吹打是传统民间音乐之一,自古流行于兴化、江都、高邮三市交界地域,百姓凡有婚嫁拜寿、小孩满月等人生喜事,总要请“乐书吹打”喜庆一番。
船娘美在怡情。“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两岸景致的由来和妙趣,船娘尽可娓娓道来。一曲民歌小调,唱得游客如痴如醉。船娘美在风情。船娘本为渔家女,无须粉黛浓妆,而以粗头乱服,风趣天然为胜。
郭村镇生产猪鬃始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抗战胜利后,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其工艺起步于清末民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本地猪鬃的原材料有汤毛和皮革毛之分,成品有原鬃和水煮鬃之分。
北龙港剪纸,已有几百余年的历史,受扬州剪纸的影响,具备南方中部剪纸的特点,即:小巧玲珑,柔美工整。人们在劳动之余,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撕等手法,塑创出各种形象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及节日、喜庆等活动的点缀。
宝应鳜鱼,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磷、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者食用鳜鱼既能增加营养,又有利于肠胃消化。宝应鳜鱼年产量2100吨,常见个体重量0.7千克~1千克,最大个体2千克左右。
吉高是一个民间“智侠”形象,其传说在苏中、苏北广泛流传,尤其是在黄桥老区一带,吉高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黄桥人形容乡间某人聪明、促狭时,往往会说其“就像吉高似的”。
兴化湖彩蛋源远流长。据《兴化县续志》记载:清光宣年间就有“陈顺兴”等六、七家变蛋坊制作变蛋。优质湖彩蛋是变蛋品种中的精品,其外形呈绿豆灰色、半透明、充满松花状,色香味俱全,且含有多种维生素,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
丹阳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它造型生动、拙朴幽默,风格鲜明,民间色彩强烈,内涵极其丰富。
宝堰双推车是流传于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坞村一带的民间舞蹈,是当地人在南宫庙会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记载着当地的一种婚庆习俗。
兴化大青虾,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国时期,兴化就有捕虾、吃虾的历史。兴化大青,虾头胸围、腹围、尾围“三围”突出,壳薄、肉嫩、个大、味美。
毛庄石匠雕刻技艺精湛,已有300余年历史。雕刻工匠均具有较高书画基础,不仅能准确掌握石头纹理,且能根据石头形态在心中构图画样,在同行业中享有盛誉。石雕加工分为粗工和细工。
扁担港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下游、临海镇的东北角。扁担港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茅山道教音乐源于秦汉,成于齐梁,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它是茅山斋醮法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宗教信仰、颂扬道教上清派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
江淮口哨,是指用口的作用通过双唇、舌头和气流,就能发出“箫”一样的声音。 其方法是:双唇合拢,中间留一空,借助于人的唇、舌的作用使气流通过而发出声音。
沿湖(邵泊湖)渔民习俗是指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传承的生活风俗,包括祭祀习俗、年蒸习俗、说唱习俗、烹饪习俗、婚嫁习俗等。
燕子街的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百年前,一对燕子飞到喻口古镇,在薛老汉屋里衔泥筑巢。与老汉相伴融洽。
兴化水车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经当地匠人挖掘研究,使古老水车从以前只用于农田灌溉的单一模式,演变成为集观赏、娱乐、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游乐水车。
庆云禅寺传说老辈泰兴人耳熟能详,但年轻一代不知者甚众,随着老辈人的不断离世,已呈濒危状态。经过数年的收集整理,现已汇集成文字和相关影像资料,并成为泰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台溱东丫须笼制作技艺距今已逾100多年的历史。溱东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水产品种类繁多,居住在此的人们"靠水吃水",为了捕捉黄鳝而制作了溱东丫须笼,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