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有一种传统而特别的美食——腊肉,城乡都有,老少皆宜,吃法多样,广受欢迎。
民间歌舞《溜老三推车》,又叫《赶会》,是一种有简单情节的、表现爱情的歌舞,演绎了溜老三撮合喻老四与张二女成婚的故事,流传在江汉平原及鄂东南一带,已有100多年历史。
江陵雷竹笋是江陵地区种植的优质雷竹笋品种,其口感鲜嫩多汁,脆嫩爽口,带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深受消费者喜爱。
胡平正宗酸菜豆腐面是丹江口市一家经营30年的老店,以自家腌制酸菜搭配嫩豆腐和海带,汤面酸爽开胃,价格实惠。
辰溪茶油是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特产,采用野生油茶果压榨而成,色泽金黄、清香透亮,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宜城民间锣鼓九连环是湖北宜城地区兼具娱乐性、竞技性与文化象征意义的传统打击乐表演形式,九连环以锣鼓打击乐为核心,通过多组鼓点与节奏组合形成复杂套式。
“热伏扇子”是钟祥地区的传统习俗物品,送“热伏扇子”起源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距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
房陵长歌是流传于湖北省房县的一种长篇叙事山歌,它融合了燕赵悲歌的苍凉与楚调巴音的婉转,是流放文化与地域音乐交融的产物,被誉为“流亡史诗”。
郧西香椿是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的特产,属楝科多年生落叶乔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树上蔬菜”,郧西香椿的食用部分为长10-15厘米的嫩梢,叶柄粗壮脆嫩,叶片紫红,色泽鲜亮,香气浓郁,风味独特。
鼓台舞是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地方传统舞蹈,由二人怀中挂鼓,边敲边舞。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孙桥镇一带。
沙洋从前把新郎称为“状元”,所以结婚这天新郎吃的这顿午饭叫“状元席”。
长滩丧事习俗是流传在江汉平原一带、钟祥市长滩镇的一种隆重操办白喜事的传统习俗,即在人死亡后进行一系列的祭奠活动,以此怀念先人,告慰亡灵。
松滋说鼓子是流传于湖北省松滋市的一种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它以说唱结合、击鼓伴奏为特色,融合了方言俚语、民间故事和地方音乐。
房县“舞火龙”,也叫玩龙灯、耍龙灯。舞火龙是具有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玩灯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圣水绿茶,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竹山县种茶历史悠久,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到唐代极盛时期以后,圣水绿茶成为贡品。圣水绿茶外形圆直,色泽翠绿,白毫满披;花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
郧阳黑猪,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郧阳黑猪传统上以山区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猪肉的外观色泽、肉质风味、营养价值等各项指标优异。
柳林腊蹄汤是湖北省竹山县柳林乡的传统特色美食,以烟熏腊猪蹄为主料,搭配当地特色配料炖煮而成,汤浓醇厚、腊香别具一格。
柳林腊肉是以土猪肉为原料,松枝、桂枝熏制,黄里透红,肥而不腻,瘦而醇香。腊猪蹄炖汤、腊肉炒青椒、腊肉蒸梅干菜等,是竹山年节宴客的压轴菜。
郧阳胭脂米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米粒饱满、椭圆形,色泽棕红色,味清香,米饭色泽油亮红润,口感有韧性,生香味甜,回味悠长。
襄城剪纸是以南北技艺融合为特色的传统美术项目,襄城剪纸结合襄阳名山秀水、三国故事等本土题材进行创作,品类丰富。
房县正月十三大巡游,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巡游队伍由舞龙队伍开路,沿途表演舞龙灯、诗经、黄酒、扭秧歌、划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房县白及是湖北省房县特有的兰科植物,其干燥块茎作为中药材,具有化瘀止血、补肺生肌的功效,据《房县志》等史料记载,唐朝时期房县白及就已作为贡品进奉朝廷,供皇家贵族们治病疗伤使用。
房县野生板栗是房县特产之一,以个大、粒饱、味鲜著称,营养丰富,具有多种食用和药用价值,房县地处秦巴山区,山地面积广阔,气候适宜,为野生板栗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全县种植的近20万亩板栗,产量稳定,品质优良。
房县魔芋风味别具一格,个大、叶柄粗壮,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产业规模大、产品多样,是房县重要的富民产业。
竹山县是中国著名的绿松石产地,绿松石雕刻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工匠们以刀为笔,在“东方圣玉”上雕琢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展现了竹山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吕家河民歌,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民歌,吕家河的民歌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竹溪四蒸是湖北竹溪县的传统名菜,涵盖蒸肉、蒸菜、蒸豆腐、蒸杂粮,以“蒸”保留食材原味,口感软糯,营养丰富。
官渡民歌是竹山县官渡镇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曲调悠扬,歌词质朴,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劳动场景。
汉江硪歌是汉江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艰苦的硪工劳作中创作、积累的民间音乐,当地农田多,在插秧、扯草、车水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集体劳动的村民们便开始跟着流传的曲调,作些唱词以对歌,自娱自乐,于是便有了扯草歌、栽秧号子、踏水车号子等。
洪湖甲鱼是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的特色水产品,洪湖甲鱼体形较大,肉质肥美,是宴席上的佳肴美味。与其他甲鱼相比,洪湖甲鱼的“裙边”较多。裙边是甲鱼边缘的一圈软肉,口感鲜美,富含蛋白和胶原组织,是甲鱼身上口感最好的部分。
江陵道米是湖北省江陵县特产的优质大米,江陵道米米粒细长整齐,剔透莹白,质地非常好。煮熟后,米饭香嫩油润,松软可口,回味甘甜。
郧西七夕是盛行于湖北省郧西县境内汉江、天河与金钱河流域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郧西七夕文化,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实物遗存为载体,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传说、实物遗存、七夕民俗等丰富内容的地方传统文化。
房县豆油精是采用当地无污染优质黄豆与神农架矿泉水为原料,历经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精制而成的高营养食品。其制作包含浸泡、磨浆、高温杀菌等十余道工序,成品呈淡黄色泽油润光亮,蛋白质含量达52.7%并富含矿物质元素,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酉庄桃胶羹是以辰溪酉庄优质桃胶为主料,经长时间泡发、慢火炖煮而成的传统滋补甜品,成品晶莹剔透、清香扑鼻,兼具润燥滋阴、美容养颜功效,是当地特色美食与自然馈赠的代表。
竹山合碗席起源于春秋战国,合碗席是竹山盛行上千年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合碗席也叫事事如意席,由4道凉菜、4道大碗、4道蒸菜(小碗)、4道炒菜组成。
郧西花馍又名面花,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湖北口回族乡做花馍的习惯是从陕西关中地区传承过来的。郧西花馍的造型丰富多样,包括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以及龙凤、虎头、石榴、桃子等吉祥图案。
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是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的传统特色中秋食品,其主要特点在于采用柴火烤制,表面布满芝麻,口感外酥里嫩,并带有独特的柴火香、芝麻香以及当地山茶油的香气。
石首豆皮是湖北荆州石首市的特色传统美食,用大米、绿豆和面粉制成,内包肉菜。外皮酥脆,内馅鲜香,可煎可煮。石首人早餐的常见选择,经济实惠,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郧西送寒衣,与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相关,通过焚烧纸衣寄托对逝者的哀思,2013年列入省级非遗。郧西送寒衣习俗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这一习俗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的故事。
辰溪脐橙是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的特色水果,以纽荷尔品种为主,果形椭圆、果色艳红,口感清甜多汁、化渣率高,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
辰溪粉糍粑是湖南省辰溪县的传统美食,以糯米和白蒿为原料,内裹芝麻、黄豆、花生馅,用桐叶或箬叶包裹蒸制,软糯香甜,温胃护肠。是当地中秋节必备食品,象征健康长寿,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房县竹笋是湖北省房县的传统佳肴,以味甘鲜脆、营养丰富著称,具有开胃健脾、通肠排便等功效,可炒制、炖煮、煲汤等多种食用。
山二黄是湖北省十堰市的戏曲剧种之一。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属皮黄腔系地方戏曲剧种,在皮黄腔系的剧种中,山二黄尤重唱功,唱腔有通俗易懂、明快流畅、易于传唱等特色。
竹溪豆腐乳,又称霉豆腐、乳腐,是湖北省竹溪县的传统发酵豆制品,属混合型腐乳,以“酸、辣、咸、鲜”的风味闻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郧西三弦也叫“曲子”,就是用三弦弹唱郧西地方民间小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郧西把它搬上文艺舞台。郧西三弦以三弦为主要乐器,与当地方言结合而成,由坐唱发展为说唱、表演唱、伴舞唱等。
马头羊汤以郧西马头山羊为原料,肉质细嫩、无膻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汤汁鲜香滋补,是郧西名副其实的山珍。
郧阳木瓜酒是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特产的宣木瓜为原料,充分转化了宣木瓜的营养成分,酒体金黄、色泽艳丽、果香浓郁、回味悠长。
洪湖八珍是湖北省荆州洪湖的特色食品,选用洪湖特有的野生红莲、野菱、苋实等八种食品,经过现代工艺制作而成。其清香甜润、微甘而鲜的风味,深受食客喜爱。
竹山郧巴黄牛是湖北省竹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体形高大、粗壮结实、役用力强且持久、适应性好、性情温驯等特性著称,肉质细嫩鲜美,是南方优良役肉兼用型黄牛品种。
郧阳皮纸曾是文人墨客书写、绘画的首选材料,也是民间契约、家谱的合格用纸。此外,还用于包装食糖、果品,以及花灯纸扎工艺。
洪湖小龙虾是中国湖北省洪湖市的特色水产品,以其肉质鲜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洪湖小龙虾的烹饪方式多样,常见的有麻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清蒸小龙虾等。
洪湖肉炕饼是湖北洪湖地区的特色街头小吃,以中筋面粉、高筋面粉为主料,搭配猪肉馅和油酥制成,口感外酥里软、咸香可口,是当地人早餐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房县绞股蓝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的特色药材,野人谷镇被誉为“中国绞股蓝第一乡”。产品具有色泽嫩绿、龙须密集的形态特征,冲泡后汤色嫩绿、气味馨香,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竹山“牌子锣”,又称“黄州点子”。是流传于鄂西北大巴山中竹山县城关镇及周边乡村的一种民间吹打乐。
板桥豆腐干发源于郧西县千年古镇羊尾镇,曾是明、清两代朝廷御用贡品。需经过水洗、浸泡、细磨、过滤、烧煮、包扎、压榨、囟制、晾晒等十几道加工工序,是鄂西北地区宴席珍品和馈赠佳品。
郧阳火面蒸肉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特色美食,鄂菜北味菜分支,以猪、牛、羊肉为主料,辅以山珍野味,采用清蒸、红扒等技法,鲜浓醇厚。
武当山宫观道乐,又称“武当韵”或“武当神韵”,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一带的传统音乐,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道教音乐活化石”。
房县皮影戏,可追溯至唐代,剧目丰富,有《借年》《拉郎配》等短小活泼的“小本子戏”,也有《封神演义》《薛刚反唐》等“大本子戏”。2009年被列入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堵河剪纸,因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堵河流域地方特色。堵河,又是横贯竹山全境的古老的河流,故名为“堵河剪纸”。堵河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大体可归类为:戏文剪纸、故事剪纸、神话传说剪纸、自然崇拜剪纸、生产生活剪纸和装饰剪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