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砖雕,顾名思义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泰兴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丹玉香醋传统酿制技艺,工序繁杂,操作要求细致严格,因此酿出的醋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藁城宫灯是河北省石家庄藁城著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
丰宁满族吵子会(唢呐艺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抚宁老髦肉是一种食品,创始于1871年,流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一带,系以创始人王锡符的绰号“老髦”而命名。
栾天林(1899~1937)泉巨永乡蓝家窑人。1899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7年8月中旬,栾天林只身来到泉巨永南平安地村,由于坏人告密,被伪警察包围在一个农家院内。他与伪警察战斗了两个多小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9岁。1987年1月1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栾天林为革命烈士。1995年6月,中共北票市委、北票市人民政府于大黑山森林公园为栾天林立了纪功碑。2020年9月2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高平黄梨个大、味浓、味香、香甜适口,十分好吃。皮较厚、果肉略粗糙,但这反应了它粗纤维特别丰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水份大、耐贮运。高平黄梨的含糖量很高,含糖量可达9.98%,酸量0.23%,糖酸比值38.93,属中上等品质。高平黄梨以其个大闻名,一般梨在0.5公斤左右,最大可达2公斤,
自古以来,刀山火海用来比喻非常危险的地方。而上刀梯过火山的引申义为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去完成任务。上刀梯过火山是民间庙会、贺事、祭社、做平安的一项热闹杂技表演,主要流传于合浦县党江镇,
自远古以来,在北海市侨港镇的海洋传统文化民俗中,都有每年端午节举行海上“扒龙船系列活动”的传统习俗。
“汀州唱古文”它具独特的表演形式,一人独唱一部戏。其伴奏乐器简单、曲调优美动听、故事情节感人。演唱者根据自身条件、自选一种乐器:渔鼓或二胡、三弦或竹板等都可。它采用长汀客家方言演唱,通俗易懂。
石婆的老妇眼看黄河洪水铺天盖地袭向乡亲,舍身跳进滔滔的黄河决口之中,随即化为一块巨石,堵住了决口,使当地人民免受灾难。后人为纪念她,塑石婆雕像坐于石鼓之上,称“石婆固乡鼓”,后逐渐传为“石婆固”,石婆固由此得名。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人击鼓站唱,另有人分持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过不同的称谓,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乐亭大鼓、铁片大鼓、铁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
藁城(古称廉州)的宫酒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葫芦砑花也称作押花、掐花,此工艺源于明清时期,葫芦砑花手工技艺利用钝刀将诗、画砑于葫芦表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层次分明的砑花作品赋予葫芦更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永安民间剪纸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社会生活土壤之中,且相沿成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现象,代休相传、剪纸作品的内容也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化而更新。
溱潼鱼饼,江苏泰州著名的传统小吃,烧鱼饼需将鱼饼切成块状,配以笋片、肴肉片、鸡丝、青菜芯等,放入鸡汤加熟猪油烹之,起锅时在碗中浇少许麻油。 上桌时,雪白粉嫩,香味扑鼻,味美爽口。
鸡屎菜是北海的一道特色腌菜,它的原材料为白萝卜头部一小节与枝节部分,虽原材料普通常见,制作工序简单易行,但其独特的口味,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
霜打馍是河南省长垣市的一种美味的传统甜食,属于豫菜。一根根馍条上犹如挂一层霜雪,故称“霜打馍”。它可是甜食中少见的风味奇品,色泽雪白,外酥里浓,香甜挂齿,雅俗共赏。
瑞昌猪肚糯米鸡是江西省传统的特色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这道菜肴融合了猪肚、糯米、花生、黑芝麻、茴香和鸡肉,经过精心烹制,呈现出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当地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临城大枣是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特产。
青县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红木古典家具生产基地。
承德大扁大扁是杏仁的一种,因其品种独特,仁果饱满,又大又扁而得名,承德人都叫这种杏仁为‘大扁’。
满族寸子秧歌流行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礼王坟村掼跤传统跤法起源于清末“善扑营”。
厂甸庙会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规模盛大,京味浓厚,闻名遐迩。解放后厂甸的庙会仍一直举行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从1964年开始,由于有碍交通,厂甸灯市停办,偃旗息鼓37年。2001年,北京市政府宣布恢复厂甸庙会。
位于朝阳城凌河西岸的雄伟壮丽的高大建筑——南塔,建于公元11世纪辽代时期。每当夏秋两季,自拂晓到黄昏,有成千上万只金燕终日盘旋萦绕,穿梭般地集翔上空“击甲!击甲!”叫个不停。你要好奇将耳朵贴于塔体上细听,又会听到从砖缝中传出“蚁父!蚁父!”的喊声。
阜宁杂技植根于民间,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解放前,每逢庙会,必有杂技加盟助兴。一直巡演于全国各地,为弘扬传统杂技艺术,扩大家乡阜宁的知名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洪湖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回鱼等,属鲇形目鲿科,是中国长江水系特有的珍稀鱼类。其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因肉质鲜美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
为宁晋传统小吃中较受欢迎的一种。把小米、黄豆用水泡涨,加茴香上石磨磨浆,在鏊子上摊成薄饼,卷上盘匴(特制的油炸食品)即成。
运用古老手工酿制的葡萄酒,用松木工艺酒桶盛装,自酿酒堡储藏,深受广大葡萄酒爱好者的青睐。
百年品牌“泊头火柴”家喻户晓,是河北泊头市的城市名片
做好的烙糕外焦内嫩、味香适口。
大螃蟹是北戴河特产中主要产品。
岫岩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皮影表演为“独影”形式,清代同治年间形成“溜口影”,民国后演变为“翻书影”,现在岫岩皮影戏仍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形态。
陈德生,1934年农历5月18日出生在台安县新台镇六台子村。 因家境贫寒,八岁就给地主放猪,受尽了苦难。1947年冬天,解放军开过来。上级派来工作队长王指导员,带领贫苦的老百姓斗地主、分田地,同时还成立了农会和儿童团。14岁的小德生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儿童团。由于他对敌斗争坚强勇敢,被选为小南沟屯的儿童团长,每天带领着十几名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查路条。
落子(俗称莲花落或称大口落子)是建昌县内比较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清代和民国年间,全县先后成立的落班子有十几个。
东台渔鼓道情始于明末清初的道情戏,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是一人独唱或数人合唱的中国民间传统曲艺。2020年,渔鼓道情入选第五批盐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高邮十大名菜之地久天长—即砂锅天地鸭。此菜是将高邮湖飞天的野鸭(仔鸽)和高邮地上家养的鸭合二为一而得名。“地久天长”可红焖,可清炖,既有野味,也有秀香,秀野交织,别有风味。此为冬令滋补佳肴。
《白蛇传传说》主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想、民风民俗、信仰,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特别是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镇江端午民俗文化习俗,为充实我国传统端午节日文化的独特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义和斋传统糕点是湘潭市的一家老字号糕点铺,义和斋创始于1945年,义和斋传统糕点遵循古法制作,风味独特,选材考究,现做现食,香甜不腻,营养健康老少皆宜,馈赠送礼皆佳。
肠衣大排是馆陶一道扬州风味代表菜之一
村里做大锅菜,用的是那种很大很大的大铁锅,铁锅固定在一个泥抹的大灶台上,旁边是风箱。五花肉切片,白菜、冬瓜切块,海带泡软,还有粉条、事先炸好的素丸子等等,以及葱、姜、蒜、大酱、盐等等调味料。
温家小烧饼选上等精制面粉为原料,和面精细,用特种手法发酵,制作时添加小磨香油、丁香、良姜之类的调料,做成椭圆形,大如拇指的个儿,五十个为一摞,贴入特制的烘炉壁上烘烤而成。烘炉成半瓮型,分上下两层,下有炉条,用木炭火烘烤。点火后,炉口加盖,以调整火势,控制炉温。
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是流传于河北省赵县的地方传统鼓乐舞。
江米凉糕是在衡水流传近300年的风味小吃。
表演时腰挎花鼓,右手拿双锤,左手拿镗锣,边敲边舞边唱。
荆轲历史故事
“玻璃叶开包豆腐”、玻璃排骨、玻璃饭等传统特色美食,口感细腻、鲜美、爽滑、让您享受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及浓郁的乡情。
槐树洞又名古槐山,位于朝阳县南双庙乡三官村境内。其形如狮,因此也称狮子洞,其主洞阔达70米。据民国19年《朝阳县志》记载:“山半腰平坦处有大小古洞数间,下有龙庙一所,洞内塑供佛像又有一菩萨殿一所,两旁有大槐树数株,参天拔地,枝叶葱茂,阴翳半山,故洞以此为名。”
九狮图是浙江省永康市的传统舞蹈狮子舞中的一种,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等艺术特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与深远的艺术影响。因此,对九狮图的传承与发展,便具有继承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一种流传于中国福建省的传统手工技艺,尤其是龙岩市永定区。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结构而闻名,具有防御性强、节约材料、美观等特点。客家土楼建筑是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生土建筑,尚存两万多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汀江、永定河流域。
捞面是一种古老的特色传统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津捞面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三鲜捞面、虾仁捞面、西红柿鸡蛋捞面等,各具特色。
渭源县九天圣母庙会,又称“郑家庙九天圣母庙会”,起源于明代末期,主要供奉的是“九天圣母太乙元君娘娘”。
南岳衡山作为道教名山,其道教法事仪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既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又体现了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
广平特产手工空心面
桃木工艺品,造型艺术之一。
北京蒙镶技艺,北京市东城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镶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起源于中国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遵化皮影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更是到了鼎盛时期,同时演出的皮影剧团多达七十多个,皮影艺人有几千之多。在文艺生活匮乏的年代,皮影戏大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