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城东南隅柴市街东,有一座殿堂巍峨、宏伟壮观的药王庙,庙门上方匾额上药王庙三个大字,浑厚雄健,苍劲有力,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元明定都北京后,地处运河之滨的德城既是漕运码头,又是九省进京的官道,城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华,仅经营川、广、云、贵生熟药材的药店就有十几家。
浑源“九曲黄河灯阵”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在驼峰乡高窑村世代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市古称泽州府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府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
扬州是隋炀帝传说的发源地。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曾任扬州总管十年,当皇帝后又曾三下扬州,最后死在扬州,葬在扬州,至今他的墓还在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的雷塘。围绕着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传说。
紧靠江边北固山的后峰,叫甘露寺。古时候,北固山上的甘露寺砌好了佛殿。当家和尚看了又看,望了又望,心里欢喜得不得了。可还有一件事感到美中不足,那就是缺少一座宝塔。
东兴八角最出名的要数马路镇栽种的,因为这里的八角不仅栽种历史悠久,而且成品果实大,肉厚,味道香,历来就凭借这些特点从而闻名于世,其产出的八角也是畅销海内外,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
饭苞是过去上杭客家山区农民外出劳作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箪饭、装种子等。草编饭苞全手工制作,工序流程是:起底花、壁花、斗底。古炉工艺大师罗周桢可编出七十二种斗底工艺,并能在饭苞壁上能编出“福”、“喜”等吉祥字样。
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艺人汤大乐与其兄回归故里德安高塘乡汤家畈村,组织汤家戏班在家乡传授弹腔戏。因德安地处赣江波阳河的西河流域,故而外地戏班称汤家戏班为西河班。
德安潘公戏是公元968年的北宋乾德年间,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的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也称为锣鼓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春。
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起源于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祖辈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御厨。当时研制的这道主食,形似小圆桶,内有十数层,层层相分,外黄里暄,酥软油润,热食不腻,凉吃不散口。
静安高跷原名静安水局高跷会。以渔,樵,耕,读为主题,演绎历史故事。
怀宁山粉圆烧肉是安徽省怀宁县的传统名菜,也是安庆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这道菜的主要原料是山芋粉(即红薯粉)和五花肉,通过独特的烹饪方法制作而成。
桐城春秋称为“桐国”,汉名“桐乡”,皆因桐而名,盛产桐油。传统油漆技艺在桐城民间流传悠久而广泛,鼎盛于明清时期。制作时,将压榨的生桐油经过适当的高温处理变为熟桐油,再勾兑适量土漆,便可用来装饰各种木质家具。是传统建筑、器具防腐美化的智慧结晶,在当今古建筑修复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店前麻饼产自岳西县店前镇司空山下的麻滩河畔,成为麻滩河街昌盛时期的特产和繁荣象征,也是只有在中秋、春节期间才会制作的传统食品。
景泰打铁花是流传于景泰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古代的原始“烟花”,也是最为醒目和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她源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方正富硒大米是黑龙江省方正县的特产,方正稻作历史悠久,是中国富硒稻米之乡。方正富硒大米粒形均匀、色泽鲜亮、口感清香,被誉为“长粒香”。方正富硒大米煮熟后不回生,咀嚼时有一股自然的稻谷香味,口感滑润、粒形完整。
定州鸭梨,果实外形美观,梨梗部突起,状似鸭头,具有个大、皮薄、核小、肉细、酸甜适口、清香绵长,脆而不腻。
岫岩绒山羊原产于辽宁省东南部山区步云山周围各市县,属绒肉兼用型品种,是中国绒山羊品种中产绒量很高的优良品种。该品种具有产绒量高,绒纤维长,粗细度适中,体形壮大,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改良低产山羊效果显著等特点
岫岩第一个见诸史料的名称是大宁。1115年辽朝在岫岩设大宁镇。为什么这时候设大宁镇呢?原来,这与东丹国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唐朝武则天当女皇的年间,有一年冬天,天刚下过大雪,武则天领着一群宫娥彩女和大小太监到御花园观赏雪后园景。 她见梅花正在开放,忽然想起春天百花盛开的情景,转身命小太监捧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道圣旨,意思是:武后则天谕旨,御园百花须知,明日复春一日,百花不得来迟。写罢,将圣旨悬挂在园中的赏花亭上。
花园甜瓜是花园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乐陵花园镇种植甜瓜占地达400余亩,花园甜瓜种植历史悠久,瓜形丰满,高贵典雅,品质绝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18%。浓香味甜酥脆,风味极佳,誉为瓜中珍品。
宁津县弹鼓舞同其它民间舞蹈(如狮子舞、龙灯舞、跑竹马等)一样,均为当地民众正月十五闹元宵举办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之一。队员们舞动时都有比较严格的动作要领及节奏节拍。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并有锣鼓点、唢呐曲谱。
《二郎神的传说》是《西游记》一书中的二郎神杨戬经民间说书艺人整理代代口传心授的诸多的灌南民间传说。流传于灌南县新安镇、张店镇、李集乡及五队等乡镇村落,其中《二郎劈山救母》、《二圣斗变》等传说在灌南民间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
圆帮樱桃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东王集乡元帮村的特产。灌云圆帮樱桃红如玛瑙,黄如凝脂,色泽鲜艳、晶莹美丽而且营养特别丰富。
清咸丰年间,从苏州阊门移居到苏北盐城的李氏家族族人李兴旺将明清家具制作技艺在当地传承,后从盐城转移到兴化大邹镇,李氏后裔李贵方随之将明清家具制作带来了兴化。李氏家具店产品有:太师椅、八仙桌、八仙圆桌、雕花床、雕花格扇、屏风等。
姜堰大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特产,2019年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姜堰大米”牌大米,“晶莹透明、柔软油润、浓香持久、品质优良”。
在上思县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思香粽是一种传统的风味小吃,它以当地著名的糯米、绿豆、五花肉、板栗等食材为原料制作而成,香滑软糯、味道鲜美。
都昌的由来,在县志上已有“县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的认定,但民间传说都昌的由来,却是大相径庭。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太湖红光栗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特产。太湖红光栗栽培历史悠久,色泽鲜艳,口感极佳。目前全县红光栗栽培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8000吨,销售市场广泛,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渭麦麸醋制作以麦麸为原料,以大曲酿造为主,一般要经过制曲、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前后需六七个月才能酿造出来。这种醋具有“色、香、味、醇、浓”五大特色,深爱消费者的欢迎。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吴阳海蜇,作为广东省吴川市一带的特色海产品,原名水母,吴川人俗称海蜇为“捞”,吴阳沿海的海蜇最为出名。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
说起广府点心,没有人不知道鸡仔饼,相信很多老广的童年都会弥漫过它独特的“饼香’。经古法制作的鸡仔饼外脆内软,入口酥化并丝毫不觉油腻,味道咸甜并举,互为结合渗透,并且蒜香、南乳香十足,吃下一口便已齿颊留香。
襄阳黄酒以糯米为原料,酒色乳白,酸甜适中,酒精度低,适合佐餐或夏季冰饮。樊城黄酒与襄阳牛肉面是经典搭配,本地人常以“一碗面、一杯酒”开启新的一天。
白沟泥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俗称白沟泥娃娃,产自保定高碑店市。
糖饼,是右玉人相传已久的待客食品。将小麦面粉、葫油、苏打适量,用七八成热的水和好。再用葫油和白面粉、糖拆成酥。把和好的面制成剂,擀成薄饼,包入酥,再擀成大约1厘米多厚的饼,上慢火烤炙。食之酥脆香甜。
广灵小米原料是当地盛产的大白谷。大白谷成熟后,谷穗形如狼尾,谷粒凝重饱满。剥碾成米,光灿如金;熬粥品食,则香糯醇厚、滑润可口 。特别是以该米熬粥,有“代参汤”之美称;以该米蒸饭,米粒饱满,粒粒金黄,又有“黄金饭”的美誉。
很久很久以前,采凉山红石崖附近有个小村庄,村中住着一户人家,全家父母儿子三口人。但火喷喷一家赶上个连年干旱,父母双双饥渴而亡,只剩下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单氏耳灸”技艺创始于光绪年间,是由我县单炳琪老先生结合药熏,运用针、灸、捏、按摩等技法总结出的一套耳部艾灸疗法,这种耳灸疗法效果出众,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来到响水求医,单氏耳灸因此名燥一方。
臧家豆腐制作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臧家豆腐坊的豆制品中尤以茶干突出。茶干有的地方叫豆干、豆腐干、香干。臧家茶干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茶干,它的特点是色泽淡红,形状各异,韧而不坚,细腻爽口,生熟皆宜,让人有一种吃了还想吃的感觉。
唐氏酥糖,作为一种非遗传统糕点,从清代咸丰年间第一代传人唐昌盛开始制作,以其工艺精湛,酥甜可口而广受群众欢迎,成为里下河地区的特产。逢年过节以及民间喜庆之事,唐氏酥糖已成为招待贵客、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
宝应蚌舞俗称“歪歪精”舞,独具水乡特色,是一种用竹子、彩纸扎成蚌壳形状为道具,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跑、滚、翻等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的一种民间舞蹈。
宝应泥鳅,分布于全县各镇,总养殖规模面积446.67公顷。宝应泥鳅富含蛋白质而脂肪较低,是能降脂降压的美味佳肴,有利于延缓人体血管衰老。宝应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良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具有辅助作用。
中庄醉蟹系选用大纵湖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出产的大闸蟹,用传统的加工秘方和现代新工艺,经过二十一道工序醉制而成。中庄醉蟹,色如鲜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酒香浓郁,香中带甜,营养丰富。
沙沟鱼丸历史悠久,相传明末清初就已盛产,是沙沟人招待贵宾的美味菜肴。地道的沙沟人戏称鱼圆为“鱼驼子”,是因为它的外形圆滑、饱满。沙沟人喜欢食鱼圆不但是鱼圆鲜美,还因为鱼圆寓意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的吉祥内涵。
嶂山马灯,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起因是当地山林中的松树,遭松毛虫严重侵害,为祈求风调雨顺、山村太平,庇佑五谷丰登、子孙兴旺,而由村民自发兴起的一项传统民俗舞蹈活动。
浚县莲花落是源于元代末期流传在浚县及周边县市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莲花落由一人说唱,说唱时两手拿牛骨板,板穿铜铃,随唱拍击,唱词为艺人触景生情,即兴编唱。
石硖龙眼简称石硖(Shixia),是广东省中山市的特产,别名十叶、脆肉、石圆等,是龙眼的一个品种。中山石硖龙眼同样具备这些优良特性,其果实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深受消费者喜爱。
八音锣鼓是一种华丽喧腾的传统音乐。八音锣鼓有演奏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演奏三种形式。它广泛流传于广东省粤语地区,尤其是佛山全市。
踢鼓秧歌以打击乐(锣、鼓、钗)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近年,踢鼓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豪放刚劲、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
飞白书法,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始于东汉,盛行唐朝,宋后能传承者寥寥至晚,更频临佚失。葛芍麟的飞白书法作品笔划似一条舞动的丝带,丝丝露白,给人以美感和高品位的享受。
康庄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除草,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建防渗渠输送沼液、用太阳能防虫灯诱虫,种出来的康庄大米香醇绵甜、筋道润滑、绿色营养,畅销苏南、上海等地超市,知名度也一步步地提升。
大仪大捷的故事既有军事价值,总结韩世忠的用兵取胜之道;又有文化价值,大仪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挖掘;更具有精神价值,不畏强敌,誓死保卫国家,凝聚民族之魂,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教材。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烙铁画(亦称烙画和火笔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是古代中国极其珍贵的画种。古代是用铁笔用火烧红,在木制品上或葫芦上或丝绢上或纸面上烫出各种不同的画面。
梨岭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是客家人传承了中原古代《诗经》的风格,在传承中汲取地方歌谣的营养,逐步发展起来的歌谣。山歌的形式与客家民系的形式紧密相连,因此,山歌也是有千余年历史的民间音乐。
饹馇是蓟州原在的唐山以西地区(蓟州在1973年前属河北省管辖)创造的小吃,但饹馇名称却是来源于慈禧太后的赐名。正宗的蓟州饹馇盒儿是纯绿豆制作的。饹馇盒儿外表金黄、色泽鲜艳,放进嘴里,外焦里嫩,饹馇和豆豉的香味顿时溢满嘴巴。
海下同善高跷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军旅文化等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同善高跷。
太湖县水菊粑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一种特色传统食品,主要在清明节期间食用。水菊粑主要由水菊和大米粉制成,是当地人在清明节表达对亲人思念、祈求健康和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