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叉,是以古代战斗武器长枪演变成健身器具。飞叉有柄(枪杆)、耳(峰尖下面的环)、峰(三个枪尖)形成,可全身滚动,耳环随之转动沙沙作响。耍起飞叉叉身响,乐器配大鼓敲击(鼓谱古代战鼓点),钹、镲、铙、镟随谱敲击酷似古代战场,飞叉耍者酷似勇士置身沙场。所以飞叉自古以来深受青少年喜欢和爱好,早在盛唐时期就是一道民间深受欢迎的花会。
燕青拳系中国武术拳种之一,此拳起源于唐末,是以宋代燕氏历史人物燕青命名的拳系。燕青拳经历百余年多代人的切磋、磨合、创意,已然形成独特、完善并具实战意义的拳术。
宿松豆粑是安徽省宿松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也是一种非常可口的营养食品。宿松豆粑的制作通常在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这时是新收获的豆类和大米的最佳时期。村民们会将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制作出美味的豆粑。由于原料中豆类较多,加上制作过程中需要在锅底烫成饼状,因此得名豆粑。
在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遗址,有两棵连理树,一棵榆树与一棵桑树相拥相依,仿佛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相依相偎。项羽和虞姬的美丽传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凄美爱情故事。项羽是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而虞姬则是他的爱妾,两人的爱情故事被誉为“千古绝恋”。
围场特产,主要原料是狍子肉、野山鸡、野山兔、羔羊肋、沙丰鸡、葫芦条、口蘑、嫩椒。将这些原料放入汽锅内蒸制。
通州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剪纸技艺自清代开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浑江的支流有一条富尔江,传说老汗王登基那阵子,坑火洛里住着一户姓富的爷俩,父亲阿玛是汗王部下的一员将领,骁勇善战,女儿富尔耶娜正值豆蔻,长得花容月貌。这一年,明朝总兵吴三桂率兵来讨伐。
辽西打野球,顾名思义,是在野外或户外进行的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流行于建平县朱碌科镇杨杖子、水塘沟等村庄,覆盖于周边一些乡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野球应该看作是现代垒球的肇始。
在宋朝初,咱们天镇县的米薪关原本是一个只住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当时也不叫这个村名。只因它是到河北阳原的必经之路,称之为“关”。那么“米薪”二字是怎么得名的呢?
王寨圪栏棒又叫“青龙圪栏棒”是流行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青龙村、王寨村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恒北早酥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恒北早酥梨果形呈卵圆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果皮薄而脆,果肉质细酥脆,汁液丰富,酸甜适口。
竹泓制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制香技艺,起源于中国宋代。它以竹子和泓水为主要原料,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处理工艺,制成具有特殊香气的香品。竹泓制香不仅具有浓郁的香气,还富含了竹子的天然气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上思腊鸭是上思县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而闻名。上思腊鸭选用本地养殖的鸭子,经过腌制、晾晒、烤制等工艺处理,制成的腊鸭口感鲜美,肉质细腻,味道浓郁。
郭家银饰行起源于明朝,举盛于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产品由人工打造而成,其产品分为头饰、项饰、手饰、脚饰、衣饰、帽饰等6个系列近百个品种,素有“郭氏银饰纯,货全价又真”之美誉。
芦台罗汉音乐会是流传天津宁河区独有的一家传统音乐会社。清末民初时期,宝塔寺乐僧与民间乐手经常在寺内交流切磋佛教音乐,后由乐僧将佛教音乐传播到民间。
平洲福肉饼是广东省佛山市著名的特色小吃,被誉为“佛山三大饼”之一,粤语中“福肉”与“福禄”音近似,因此平洲福肉饼寓意着富贵吉祥,是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至今仍有传人。
右玉道情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泛指流行于山西北部道情系统的剧种。右玉道情是晋北地区喜闻乐见的剧种,在发展中它不断地丰富剧目,汲取了民间的表演技艺,从而增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200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平关位于高平与沁水交界的老马岭上,此地山高崖陡,关隘雄险,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隘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过火坑是上杭县步云乡蛟潭村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承,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一般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过火寓意走红走火,红红火火,象征着勇于挑战,攀越崇高境界的精神内涵,也寓意着盼望祈福驱邪,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瑞昌跑马灯又称茶灯,太平灯。为活跃节日气氛,禳灾祈福,每逢过年过节,夏畈农村跑马灯走村串巷,进行行灯。瑞昌跑马灯起源于江苏无锡。明末1626年,当时瑞昌人朱汉成在无锡当知府,由他把跑马灯传承到瑞昌北片大林埠(即夏畈镇南片几个村),延续至今已有近400多年历史。
姜家味熏肉制作工艺始于明朝末年,历经清代、民国,技艺日臻成熟。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姜家味老二位熏肉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姜家熏肉具有“色、香、味、形、补、养”六味一体的特色熟食,它肥而不腻,香味扑鼻,色泽红润。
田树豹,在祖辈、父辈的熏陶下,酷爱中国传统榫卯结构,从14岁开始学习传统榫卯工艺制作,至今53岁从未间断,主要代表作品有马车、独轮车、老轿车、水车、耧、耠、耙等。他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巧匠。在他的手中,一块块木料能够拼接出精美细致的工艺品。
景泰酸烂肉是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当地制作的酸烂肉口感鲜美、肉质鲜嫩、酸辣适中深受食客好评。
雷州金鲳鱼是湛江海洋牧场的明星产品之一。雷州金鲳鱼可以采用多种烹饪方式制作美食,如清蒸、红烧、煎炸等。其肉质细嫩鲜美,口感极佳,是家庭聚餐和宴席上的佳肴之一。2022年,雷州金鲳鱼产量达27640吨,比2021年增加4795吨,约占湛江的三分之一,产量居湛江首位,金鲳鱼产值将近9亿元。
六街烧饼,是鹿泉有名的特色美食。 缸炉烧饼,是指用火炉烧缸制作的烧饼。
辛集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产地地理环境独特,“辛集鸭梨”栽培历史超过2000年,具有色泽鲜雅,皮薄肉细,脆嫩多汁,香甜爽口,营养丰富等独特品质,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年产量30多万吨,年收入能达到12亿元,但是多年来,随着种植成本的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直接影响到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积极性。
高阳县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发祥地。高阳县河西村的昆曲艺术产生于明朝末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河西村昆曲自产生以来,不断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养料,形成了程式严谨,载歌载舞,唱腔优美动听的艺术特点。
清苑西瓜是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特产。
碗肉是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的传统名吃
香葱栗蘑炒柴鸡蛋是宽城本地的一道家常美食
糊塌子是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小吃之一,也是家庭餐桌上的一个主食品种,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老幼皆宜。糊塌子在市场上虽有制售,但经营网点不多,不易买到。
“抬杆”因无史料记载,关于该舞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情况,目前很难予以考证。“抬杆”(亦称“抬阁”),是冀东民间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奇葩。
甩袖汤是东北地区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东北菜。是一道经济实惠的家常汤菜,它色鲜艳,味鲜美,菜样多。
王杲铺镇主要种植大棚黄瓜,2003年注册“杲牌”黄瓜商标,目前全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庄开展大棚黄瓜种植,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8000多个,年产黄瓜1.3亿公斤,总产值达2.5亿元,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等地。
清丰剪纸,始于唐代。初期用彩纸剪成简单图样,贴于门首或器物上,一是驱祟,二是喜庆。后来随时代变迁内容逐渐丰富,意义更加广泛。
南辰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但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它具有特殊的艺术特色。跑马灯舞的主题是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南辰跑马灯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同时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高邮十大名菜之玉珠藏丹—玉珠藏丹就是夹心鱼圆。鱼圆象征玉珠,夹心的鱼圆为丹。巧妙地将鱼肉结合在一起,使珠中藏肉味,丹外闻鱼香。鱼中有肉味,玉珠藏美丹,其寓意从古秦邮八景之一“鹿女丹泉”化出。
邵伯秧号子从农民田头、唱到舞台,直至晋京、出国演出,完成了从大俗到大雅的艺术升华,其旋律与唱词已达到完美结合的境界。它是农民文化的杰出代表。
蕨脯汤是德化县的小吃,德化春季乍寒乍暖,夏季潮湿闷热,用蕨菜干煲汤,最适宜解暑化湿、清热除燥,是春夏防病保健佳肴。
一窝丝,又叫金丝饼、盘香饼,是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地方传统面点,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点。
平泉羊肚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负盛名的食补良品,民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法。
昌黎赵家馆,位于昌黎县城鼓楼东大街,始创于1921年,创始人赵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饺子大师。
黑山科大枣,即建昌县黑山科乡的大枣。黑山科大枣具有核小、肉厚、质细的特点。近年来,黑山科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通过科学培育、种植新品种,更新大枣10万余株,年可产大枣8000多公斤。
宁津斗蟋是蟋蟀王国难得之精品,更是斗蟋文化繁荣之源泉,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斗蟋即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代表,既具备南方虫的个头与皮色,又具备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耐力与凶悍性格,后劲足,斗性顽强。
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
宝应县西安丰镇莲湘舞源自元末明初的打莲湘,明清时期传入本地,参加香会、庙会的演出。西安丰莲湘舞花式多样,变化多端,演出人数可多可少,演出地点可大可小,是民间舞蹈中别具特色的文艺样式。
宝堰米酒又称为“三仙酒”,源自清代,当时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宝堰米酒色泽淡黄,黄中透红,色泽均匀,无沉淀。品尝米酒,入口后有一股淡淡的酸味,酸中透着香、无苦无涩、气味醇正、味美可口。
苦抓汤是福建龙岩新罗的传统小食之一,在新罗的大街小巷的摊位中随处可见,极具地方特色,有防病治病之药理功能。正宗的苦抓汤味道甘苦,汤色偏黑,微带异味。
封丘芹菜,又名香芹、蒲芹、药芹菜等,属伞形科一、二年生植物。芹菜是高纤维食物,它经肠内消化作用产生一种抗氧化剂的木质素或肠内脂的物质,常吃芹菜,尤其是吃芹菜叶,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十分有益,并有辅助治疗作用。
卷尖为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地方名菜,属豫菜系,是由猪肉、鸡蛋、芡粉及各种调料制作而成的菜。卷尖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御用菜”,因外皮是用鸡蛋摊制而成的薄饼,色泽金黄,所以卷尖又称为“黄袍加身”。
鼻子李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生,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又号烟霞逸士,武清城关镇人。因鼻子扁平,人称“鼻子李”。
元氏小洋梨,个小无核,口感酥脆,甜而不腻,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独特品种。
八沟石雕工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面塑,俗称“捏面人儿”,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形象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
乌兰,女,蒙古族。1922年出生于朝阳县嘎岔村。“九一八”事变后,随家迁到北平进入蒙藏学校读书,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3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地下交通员,投入抗日斗争。
糕馓又称糕花,是阳高以及周边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油炸食品,也是一种地方性美食。糕馓的主要原料是黍子,黍子在晋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种植黍子有五千年的历史。
西邵红杏因以西邵乡出产地最佳故名。西邵大部为黄河故道,旧时沙丘连绵,果园成片,农村多种植杏树。其历史悠久,品种亦多,具有个大、皮薄、肉厚、核小、酸甜适口等特点。除含有一般杏的营养成份外,其中维生素C、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及钙含量较高。
杨韩村唱秧歌,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叶赶集杨韩村唱秧歌源自唐代,盛于明清,是一种用锣鼓、唢呐伴奏,将舞蹈、歌唱糅为一体的颇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